★文/謝佳音
錯落有致的甘美蘭(二)
★文/謝佳音
圖1:金屬排琴
印度尼西亞錯落有致的甘美蘭音樂,除了有各種鑼屬樂器演奏之外,還有一些排琴類樂器。這些排琴類樂器也是由金屬制成的,所以它們也被人們稱為金屬鍵樂器。金屬排琴類樂器是印度尼西亞獨具特色的樂器類型,也是甘美蘭樂隊中重要的旋律樂器,主要包括金屬排琴和共鳴筒金屬排琴。
“金屬排琴”也叫做“薩隆”(Saron),是由6到7塊寬約10厘米的銅板或鐵板平置于一個平面、固定在一個寬約90厘米、兩端微微向下卷起的共鳴箱上構成的。這6到7塊金屬板從大到小、由左向右排列,正好構成一個八度。金屬排琴家族的四個成員:最低音金屬排琴、低音金屬排琴、中音金屬排琴和高音金屬排琴,彼此間相差一個八度,于是整個家族共同組成了4個八度的音域。在一個甘美蘭組合里,一般配備1到2個低音金屬排琴、2到4個中音金屬排琴。(見圖1)
演奏員坐在金屬排琴的一側,右手持一根一端纏有軟布的木槌敲擊金屬板演奏。木槌敲擊金屬做成的琴鍵可以發出一種飽滿、渾厚的聲響,有時人們也會用水牛角做成的琴槌敲擊琴鍵,這樣發出的聲音就清亮、尖銳很多,有了很強的穿透力。由于金屬排琴沒有止音設備,所以發出的聲響會回蕩很長時間,在樂曲速度偏慢的情況下,這種回響不會影響演奏效果,但是在樂曲速度逐漸變快的情況下,就很難說了。為了避免音響的渾濁,演奏員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在敲擊完一個琴鍵之后、準備敲擊下一個琴鍵的同時,用左手輕輕地碰觸一下剛才那個琴鍵,這樣一來,就消除了金屬鍵所發出的余音。所以一個優秀的金屬排琴演奏員,他的左手雖然沒有奏出任何的聲響,卻能與右手默契配合,兩手錯落有致而且流暢地一起一落,奏出干凈、清靈的甘美蘭主旋律。
圖2:共鳴筒金屬排琴
共鳴筒金屬排琴(Gender),顧名思義,由一些細而薄的金屬片,在每個金屬片下懸掛一個圓柱形的竹制或金屬制的共鳴筒,共同放置在一個木架子上構成。由演奏員兩手各持一根一端呈圓形、包有軟墊的琴槌演奏。共鳴筒金屬排琴家族有低音、中音、高音三種。低音共鳴筒金屬排琴有6或7個金屬鍵;中音共鳴筒金屬排琴有13或14個金屬鍵;高音共鳴筒金屬排琴和中音共鳴筒金屬排琴相似,但是高一個八度。共鳴筒金屬排琴發音柔和,易于與樂隊中的其他樂器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起到潤飾旋律的作用。(見圖2)
甘美蘭樂隊中還有另外一種重要的旋律性樂器,但它不是金屬制的,而是木制的,這就是木琴。甘美蘭木琴(Gambang)和我們平常所見的木琴類樂器形制差不多,由17到23個木質琴鍵從左到右按照音高的遞進排列,放置于一個兩端揚起的槽式共鳴箱上,用兩個一端為車輪型、有墊的琴槌演奏。木琴的音色十分的透明,常用作旋律的加花點綴。(見圖3)
圖3:木琴
鑼和以上各種排琴在甘美蘭樂隊里不可或缺,這就構成了印度尼西亞的甘美蘭音樂,并且是與眾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如果只是叮叮當當的金屬聲,就顯得有些單調了,為了潤色單調的音響,人們還在甘美蘭樂隊里加入了管弦、吹管和鼓。
列巴布是甘美蘭樂隊里唯一的弓弦樂器。追其根源,“Rebab”一詞并不僅用于指代甘美蘭的列巴布,而是泛指弓弦類樂器列巴布家族,這類樂器大約在公元8世紀時得名,之后迅速在北美、中東、部分的歐洲和遠東地區的伊斯蘭教地域里流行。甘美蘭的列巴布,琴桿細長,張兩根琴弦,相差五度定弦;琴箱呈心形,用半個椰子殼蒙上牛皮制成;在琴箱的下方安有一根木制或是象牙制的支柱抵在地上,用以支撐琴體;琴弓比小提琴的琴弓要彎曲一些,在兩弦之外拉弦發聲;演奏方法上倒與中國的二胡有幾分相似。在甘美蘭樂隊里,列巴布是一件必不可少的樂器,它經過樂師們的精心設計,起著裝飾、美化基本旋律的作用。(見圖4)
圖5:切連朋
切連朋(Celepung)則是一種齊特類的撥弦樂器。它的琴體是船型的,一頭兒寬、一頭兒窄,由一個四腳架支撐著。由于四腳架的兩條前腿比兩條后腿略長,所以整個琴體是大約傾斜30度對著演奏員的。切連朋的琴身約長95~105厘米,琴箱上擱有一塊琴板,這塊琴板的作用有些像我國古箏的琴碼,用來支撐琴弦,使琴弦和琴箱之間拉開一定的距離而產生更強的共鳴。26根琴弦從琴頭伸至琴尾,整齊地排列著。琴弦的上方裝有13對旋鈕,用以調節琴弦的張力從而改變發音的高低。(見圖5)
從歷史上看,切連朋或許很早就出現在甘美蘭樂隊里了,但是它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只是甘美蘭樂隊里一件可有可無的樂器。比方說哪天切連朋的演奏員生病了,其他樂手們也無所謂,他們可以照常演出。切連朋的作用不過是豐富甘美蘭的整體音響罷了。相對而言,它更多的是應用于小型甘美蘭樂隊中,用兩到三個切連朋和手鼓、鑼共同組成一個小型樂隊,當然,通常情況下,這種樂隊里的樂手也是流動性的。
如果你在叮叮當當的金屬聲響中聽到了一縷清脆的笛聲,請不要懷疑你的耳朵,甘美蘭樂隊里是有豎笛的,它叫做“suling”。豎笛是甘美蘭樂隊中唯一的吹管樂器,竹制,大多用一種叫做“tamiang”的竹子制作,該樂器管體較長,竹壁微薄。吹口的一端纏有藤圈,用來調節吹口的大小。笛身有四到五個指孔。它的吹奏方法有些類似于我國的簫。豎笛也是一件經過精心制作的樂器,它在樂隊中扮演的角色有點像女高音獨唱,詮釋著旋律,訴說著情感;有時它又擁有充分的自由,可以在樂曲的開始或是將近結束的時候,做自由的詠嘆。(見圖6)
圖6:豎笛演奏
手鼓演奏
每個甘美蘭樂隊里都會有一面大鼓或是一面大手鼓。大鼓兩面蒙皮,橫放在一個木架子上,用木棒敲打。大手鼓也是兩頭蒙皮,在鼓架上加一些花邊做裝飾,用手拍打鼓面發聲。鼓是樂隊中的指揮,起著掌握節奏、穩定速度的作用。甘美蘭的手鼓除了大手鼓之外還有中手鼓和小手鼓,不同的手鼓在樂隊中擔任不同的角色:大手鼓發音更加的雄壯,擔任樂隊的主奏,而略小的手鼓則充當助奏。(見圖7)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