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立華
沒有方言,哪來民歌?
★文/蘇立華
在百度上查詢“民族唱法”,得到的解釋是:“民族唱法是由中國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習慣和愛好,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歌唱藝術的一種唱法。民族唱法包括中國的戲曲唱法、說唱唱法、民間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種唱法。民歌和民歌風格的歌曲帶有濃郁的地方音調,在演唱時如能用方言更能表達其內容與色彩,地方語與漢語普通話的總規律是相同的,因此用普通話來演唱也是行得通的。在風格處理上北方民歌要豪放粗獷一些,南方民歌則要委婉靈巧一些,高原山區民歌要高亢嘹亮一些,平原地區民歌要舒展自如一些。”
以上解釋看似很順理成章,但是有很多疑點。“民族唱法是由中國各民族人民按照自己的習慣和愛好,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歌唱藝術的一種唱法。”這句話也許這么說更清楚些:“民族唱法是由中國不同民族隨著自己語言的發音特點和生活習慣,創造和發展出來的一種適合本民族語言特點的一種歌唱法。”歌唱實際上是另一種更富有感染力的說話方式和有藝術性的語言表達方式,用什么樣的發聲歌唱法應該是由原語言發音和說話的語調和腔調決定的。東北民歌和陜西信天游差別巨大、云南昆明花燈和湖南花鼓戲大相徑庭,其差異都源于語言的不同。中國56個民族,每個民族還有很多不同的方言,并由此產生各種歌唱方法(無論是唱民歌還是唱戲曲)。目前國內搞的這個始終只用漢語演唱的民族唱法算哪個民族的?這和把源于意大利語美聲唱法的歌劇詠嘆調和歌曲翻譯成其它語言演唱會很不自然是一個道理。即便是器樂作品中的歌唱旋律,也都與其生長的背景、所使用的語言有關系(發音、分局、旋律起伏的幅度等)。
學唱歌的,不從語言上研究發音進而去找到相應的歌唱發聲法,肯定難聽,甚至無法唱。意大利語有美聲,陜西方言有信天游、青海有花兒、云南有花燈、湖南有花鼓戲,每一種都可以叫民族唱法,如果都用相同的發聲原理去唱不同的語言發音,自然別扭乏味。同理,學作曲的,想寫歌曲寫歌劇,不把語言吃透,寫出來的作品也會很怪,唱不像唱,說不像說,吟誦不像吟誦,憋死人。現在寫歌劇的年輕作曲家,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對語言學無知的問題。由于從小不重視文化課,語言學知識薄弱、知識結構畸形,直接導致文化膚淺,僅憑學了四大件(和聲、復調、曲式、配器)就想寫出優秀的音樂作品、就想寫歌劇和歌曲,那是不可能的。語言研究到家了,懂點音樂理論就可以寫出好聽的歌,李叔同、王洛賓等不就是先例嗎?不是所有的詞語都適合唱,不是所有的語調都適合唱,歌應該來自于語言,并遵循語言的特點而唱,才能成歌。否則,寫出來的東西,吟誦不像吟誦,歌唱不像歌唱,演唱者自己在臺上唱得哭笑不得,聽眾聽得頭大別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