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海宏
(連載二十)
成為音樂愛好者
文/周海宏

孩子學琴的第二個可能性,是成為一個普通的音樂愛好者,我認為這是95%的琴童家長都應該追求的目標,這也是孩子學琴最有可能獲得的結果。在我看來,這也是孩子學琴必須要實現的結果。
我們在這個講座的前幾講,已經反復論證了一個熱愛音樂的人,一個能夠深入感受音樂的人,一個能夠在生活當中經常欣賞音樂的人,就比不熱愛音樂的人多了一個快樂的源泉。
熱愛音樂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好多人不去聽音樂,好像生活當中似乎也沒缺了什么。但如果在生活當中有了音樂,你才會發現一旦沒有它的時候,我們的生活是是多么沉寂,多么單調。我為大家講一個實際的故事,前兩個星期,我剛剛去了上海,上海的廣播集團有一個古典音樂頻道94.7千赫,他們頻道馬上要迎來建臺30周年的慶典,這一天突然間來了一個熱心聽眾,這個聽眾從十幾公里之外趕過來,沒有別的想法,就是想向臺里面工作人員表達一下自己的感激之情,為什么呢?他講自己親身的經歷,他自己是做生意的,生意遇到了挫折,一蹶不振,那段時間情緒非常不好,每天郁悶、脾氣暴躁,把很多的不愉快發泄到自己家人身上,他的家人理解、同情他這種心情,他的女兒給他買相聲的光牒,他不愛聽,給他買大片的光牒,他不看,有一天,女兒給他買一臺收音機,這位先生說,我從來不聽收音機,那天在試收音機的時候,打開收音機,播放的正好是94.7千赫古典音樂臺,不知道為什么,在我聽到音樂那一瞬間,我突然感到整個人就靜了下來,收音機里音樂好像是我內心的訴說,一下子打到了我的靈魂深處,我不知道什么原因,自己沒有接觸過任何音樂教育,也聽不懂音樂到底說什么,但音樂奏響了,我整個人就定了下來,似乎心里面有一個安慰我的空間,從此以后一發不可收拾,一直堅持收聽94.7千赫古典音樂臺。我想表達一下我的感激之情,我只是個做小本生意的,沒有什么大錢,我現在拿來一些購物卡送給你們電臺,希望你們能夠用這些卡作為獎品,獎給熱心的聽眾。這個故事讓我非常的感動,它使我想起了中國近現代音樂美學家青主的一句話,音樂是人類靈魂的避難所,在繁雜的社會生活當中,人們的心靈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傷,世界上沒有任何一門藝術,能夠像音樂一樣給人如此廣闊、自由、自主的精神活動的空間,音樂與人心是那么的貼近,沒有哪門藝術能夠像音樂那樣,如此直截了當地給人以靈魂的慰藉。所以我們應該讓每個學琴的孩子都成為音樂愛好者,成為需要享受音樂,也能夠欣賞音樂的人,這是我們學琴一定要達到也必須要達到的目的。當然對那些音樂才能突出有可能成為專業音樂工作者的孩子,我也希望音樂能夠成為他們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享受。而不僅僅是謀生的手藝。但是這里面有一個前提,學琴教育必須是健康、良好的教育,而不是導致學了一門技術,恨了一門藝術的學琴教育!
我們讓孩子學琴的結果有可能是促進了孩子其他方面素質的成長,大家可能都立刻想到開發智力這種說法,關于學琴是否能夠“開發智力”的問題,是比較復雜的,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下我曾經做過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這是霍英東基金會青年教師基金的一個研究項目——《器樂學習與兒童智力發展》,大家在學琴能夠開發“智力”的時候,,一般指的是以下四個方面的智力:一是數字;二是語言;三是邏輯;四是空間。當時我就在想這樣的問題,如果學琴能夠開發大家所期望的這四方面的智力,那么在大樣本的統計上,應該得到這樣的數據支持:學琴的孩子比不學琴孩子智力發展水平高,同等年齡的情況下,學琴時間長的孩子,比學琴時間短的孩子智力發展水平高。就此假設,我們做了一個調查,在嚴格的抽樣控制下,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是學琴的孩子,一組是沒有學琴的孩子,分別做了智力測驗,檢測前面所說的四方面智力水平的表現,結果可能讓大家失望,學琴的孩子與不學琴的孩子得分高低,在學校的成績上,沒有差別。由此可以推論:學琴不能提升人們一般概念中所說的智力。我想這個結果可能大家有點遺憾。
但我們認為,這個結果,并不遺憾,這為我們選擇正確的教育策略,正確的學琴定位提供了重要參考。我前面幾講當中反復強調學琴教育在創造幸福人生,培養感性素質、感性智慧方面的特別作用,僅就這些意義而言,學琴的重要意義已經足夠了。就像冬天戴棉帽子一樣,能夠給腦袋防寒,他的功能已經達到了,不能因為帽子不能給腳保溫就有遺憾感。
反之,不了解學琴教育的根本作用,片面夸大學琴根本不具備的功能,在我看來反而是有害的。當你抱著學琴教育可以提高智力的期望時,你就給學琴活動附加過高的壓力,學琴本身就變得沉重;而當你發現學琴達不到你所期待的效果時,就會對學琴的意義發生懷疑。我們在這里必須明確地告訴大家,學琴教育有它自己的意義與功能,不要帶著它無法承載的職能,讓學琴活動變成孩子童年沉重的負擔。
建議一:業余學琴堅持到初三
每個孩子一生至少要學一件樂器,孩子學琴一定要堅持學到初三,為什么我提出一定要堅持學要初三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初三以前是孩子偏好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我們對孩子進行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孩子接觸音樂,享受音樂、熱愛音樂,孩子對音樂的需要心理及欣賞習慣要到初三以后才變得比較穩定,孩子從小學琴、接觸音樂、欣賞音樂,到了初三時,他接受音樂的行為的模式已經變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模式,這時候,音樂教育即便停止,孩子也已經有了自發的對音樂的需要了。我們見過很多喜歡音樂的孩子,上高中時,雖然學校里沒有音樂這門課,但他們做作業時,也會帶著耳機聽音樂,所以從需要與習慣的養成角度來講,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學琴堅持學到初三。我們見過更多這樣的孩子,他們學了幾年琴,吃了不少苦,早早就停下來不學琴了,結果發現,幾年艱苦的學琴,沒有使孩子形成任何對音樂藝術的需要,沒有形成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這樣的音樂教育,是一個未完成的音樂教育,沒有達到我們最初讓孩子學琴的根本目標,這就像是音樂教育的一個爛尾樓。
孩子童年的記憶時間比較短,如果孩子學琴能夠學到初三,他的記憶會比較穩定,一些琴童開始學琴以后,經過了好幾年艱苦卓絕的學琴,一停下來,沒過幾年,連一點影子都沒有了,甚至很多孩子,連五線譜都不識了,但如果孩子能夠堅持學到初三的話,大概這一輩子也不會忘掉五線譜,最多不熟了,長大后,樂器也可以作為業余愛好玩一玩。
如果孩子學琴能夠堅持到初三,這時候再判斷孩子是否能夠從事專業音樂工作,會比較有把握。雖然一個器樂專業演奏員,他的職業定位在初中前就已經需要確定了,但是,如果不是從事以演奏為專業的音樂職業,觀察到初三還是有必要。我們見過很多孩子,到上高中的時候,才突然間顯示出對音樂的強烈熱愛,后來他們走上音樂職業崗位,成為很優秀的音樂工作從業者。與報考普通大學的孩子相比,考普通大學的孩子,面臨著高考的時候,才到了職業定位的關鍵期,但是孩子想搞音樂專業,到初三的時候,能不能從事音樂專業,就可以基本明確了。對于潛能比較高,專業水平也比較好的孩子,在這個時候就要直奔音樂學院去,再不能腳踩兩只船了,有很多家長很猶豫,又想考普通大學,又想考音樂學院,這是不明智的。
就像足球比賽中守門員撲點球一樣,必須在射門之前撲出去,不是左,就是右,如果你撲對了,撲一個正著,如果你撲錯了,那就得認了,兩邊都想撲,那你就肯定輸了。因為從事音樂職業是需要高強度訓練的,在專業考試之前,如果沒有高強度的訓練,很難考上音樂學院,特別是演奏專業根本不可能。所以過了初三以后,到底要不要考音樂學院,就不能再猶豫了。假如一個孩子到初三還沒有顯示出超出常人的音樂潛能和對音樂的特別興趣愛好,那我們就基本上比較肯定,這個孩子將來不適宜從事音樂職業,這時候再停止學琴,也沒有什么遺憾。反之,如果到初三以前就停下來不學了,那有可能他是一個音樂潛能與興趣愛好顯露比較晚的人,那也許我們就錯過了一個很好的音樂工作者。孩子錯過了一個很好的就業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