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賈倍思 香港大學建筑系副教授
建筑設計在傳統意義上是建筑師為客戶所做的一個決策過程。決策包括建筑的形體,空間,使用功能,技術和社會等各個層面。建筑最初的草圖,盡管并不完全意味著紀念碑式的永恒,但通常是指向靜止和永恒的形體。使用功能往往不是由實際的使用者而是由設計師和客戶所決定。在當代高速的全球化進程中,社會、經濟和技術的多樣性和多變性,使建筑學作為一門職業,從未處于如此被質疑,批判,和孤立的境地。
這一課程設計旨在對都市區的建筑形態的演變做出理論探索,現實情況中的兩個因素具有同樣重要的角色。一是時間。為了確??沙掷m性和其物理結構壽命的長久,建筑必須具有足夠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在建筑服務的周期內適應使用者、環境和許多其他不可預測情況的變化。二是人- 超越了統計學數據、使用功能和的具體人。如果當今多元化這個詞匯描繪了人們的構想和行為的話,建筑沒有互動,無法滿足使用者的要求, 人們失去尋求改變和適應環境的機會。
這個設計由三個階段組成。在第一個階段中,練習的重點針對一些現實環境中的形態演變的問題:形體轉化、多重的認知和結構。第二個階段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城市規劃設計,為形態得演化確定到開放性和決定性的框架。在第三個階段中,學生個人的創意在滿足規劃要求的同時體現出其個性。
十香園為清末著名畫家居廉、居巢兄弟(近代南粵畫壇上并稱“二居”)的居住、作畫及授徒之所。建于140多年前。培育了幾乎所有廣州20世紀早期的藝術家,包括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和陳樹人。為便于對自然寫生繪畫方式的教學,十香園種植了素馨、瑞香、夜來香、鷹爪、茉莉、夜合、珠蘭、魚子蘭、白蘭、含笑等十種香花,故名“十香園”。(圖1)

圖1, 居廉花鳥冊(馮平山圖書館藏)

圖2,階段一 之小練習 1 – 透明性研究 a

圖3,階段一 之小練習 1 – 透明性研究 b

圖4,階段一 之小練習2 – 結構:作為智慧形態a

圖5,階段一 之小練習2 – 結構:作為智慧形態b
1864年建造的這個住宅學社包括三座主要的建筑,即今夕庵、紫梨花館和嘯月琴館。位于海珠涌的附近,這組建筑被花卉、樹木和迷人的景觀所環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原有的建筑遭到了極大地破壞。由于此地歷史和文化的重要性,促使了廣州美術協會于1950年代在其附近成立。1983年,這個帶有花園和保留了一些建筑遺跡的學校被列入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并在過去的幾年中通過居姓家族的捐獻,修繕和重建成一個博物館。但由于人口的增長、高密度自建房屋的增加和缺少系統的規劃,周圍的環境變得極度擁擠。為了滿足旅游人數的遞增,近期的規劃包括拆除部分周邊的建筑,重新安置部分居民,恢復博物館和河道的聯系和創造一個綠地空間。同時博物館門前設計了一個大規模的停車場和城市廣場。在區政府長遠的規劃中,將拆除更多的建筑,興建館長綠地,只保留部分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
自從這個規劃實施以來,引發了當地社區和附近廣州美術協會的批評和反對。主要的批判不單單在于規劃中經濟可行性的實施,也在于質疑其單一的保護策略:建造一個博物館并通過新建綠地和廣場取代現有建筑, 將抹煞地區的個性,延續性和吸引力。此課程設計試圖通過敏銳和巧妙的安排,兼顧城市設計的延續性和建筑設計多樣性。
這組練習設定基于對建筑是一個不斷變化過程的理解。練習包括建筑設計實踐的三個基本特征:(1)協調,(2)形態構造,和(3)適應變化的能力。
作為獨立的設計師,每個學生為指定的地塊設計,但地塊內外應當組合成連貫的“建造環境”。這個“建造環境”保持抽象地形態,以便于下一階段根據使用、功能或特征的進一步解釋和細化。 學生的理念、討論、目的、關系和利益沖突將通過模型展現其物理的形態和空間。在這個工作坊,我們使用模型而不是討論和協商來進行對話。
這個練習始于基地的地圖和“二居”的畫作。二者都被視為不同于真實世界所表達的點、線和痕跡。
(1)用《透明性》作多樣化閱讀
學生將通過研究既有的背景環境和運用透明性的概念,用紙板將虛幻空間構成轉換成實體構成。實體構成主要由三個元素造成:基底(空間化的場地),圖形(作為場地內的客觀分析對象),輪廓(勾勒其共同界限)。閱讀科林·羅和羅伯特·斯盧茨所著的《透明性》是此階段工作的重要部分,此書從藝術和建筑的角度分析了空間的界限。此部分練習的興趣點不在于建筑,而在于對于空間的解讀:文字上的,和現象上的 。
在第一個階段,學生要用標有線和肌理的紙質(地圖和繪畫)制作一個模型,但只通過兩種方式:切割和折疊。概念要清晰和強有力, 而形態可以非常簡潔。紙質模型將地圖和繪畫中的2D肌理將交織和表達在3D形態上。

圖6,階段一 之小練習 3– 開放的功能 a

圖7,階段一 之小練習 3– 開放的功能 b
在第二個階段,工作著重相互協調,模型開始轉變,在客觀理據上呈現出的主觀立場和協調性。當一個學生創造了自己的模型,他應該知道其它人在做的事情,特別是他旁邊的“鄰居”。城市建筑間持續的作用和反作用是城市設計區別于建筑設計的主要議題。在這個階段使某些關系可以通過視覺的和“現象透明性”表達出來:事物在視覺上關聯不需要物理上的連接。
模型 1:紙質表皮的交疊 (圖2, 圖3)
(2)巧妙的結構形態
結構總是包含意識形態。結構是建筑設計行為和思想匯集的交匯點。練習中,上一階段的模型因為新材料,即木棍和面板的加入而轉變,產生結構概念。
這一練習探討物理上和概念的結構設想。一方面,結構在傳統意義上被認為是物理承載系統所構成的形態,一個促使形態更牢固的系統。另一方面,結構被理解成在實體部分內建立潛在關系的系統。
學生把之前的練習成果轉變成空間構成。在這里重點是空間場所的營造,可解釋為依據個別建筑要素的參與性,例如梁、柱、墻和體量。這個研究同時著重于研究空間和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其結果既有明確地定義也提供重新解釋的可能。這種結構被稱為具體的開放性。
學生之間的互動和“物體透明性”的視覺效果將被進一步強化于地塊設計之中。
模型 2:木質的結構式模型 (圖4, 圖5)
(3)功能的不確定性
這一步驟介紹了空間屬性是由功能需求所決定的概念。然而,功能的區分依據保持著一組抽象的二元對立:內部/外部,私密/公共,靜止/動態,被服務/服務。我們使用六種不同顏色的泡沫板。每種顏色代表著一種二元對立,除了內部/外部可以通過模型所展示的空間和形態表達。
這個二元對立作為附加的層級植入了上一階段練習的模型中。不同色彩的泡沫板以符號化的方式表達出空間區域。是一種多維度的,可識別疊加區域的區劃圖,同時他們的屬性隨后被轉化到模型之中。
每個參與者都將在之前制定的同一地塊上使用泡沫板制作一個模型,同時與其他參與者一起放在一個同樣的基地模型中去研究其相關性。
在這過程中學生要思考以下問題:
為什么空間的使用分類基于以上的二元對立?
為什么常見功能的分類(如住宅,辦公,工廠,學校等)沒有也不應作為功能分類的方式?
還有其他空間的分類標準么?
模型3:空間、結構的交叉和功能的不確定性 (圖6, 圖7)
基地分析也是基地的重構
與傳統課程設計不同,我們在設計的中期才加入了對基地的實地考察分析。因為環境分析和其他需要發掘的信息同樣重要,都是設計的背景資料。我們不應該拘泥于環境或者既定的規劃(例如條規、發展目標等),而是要尋求與基地及其相應需求的互動對話。
在這個階段,我們探討出一種城市規劃方面的新方法。我們仍然要對這樣一種演繹推理秉持批判態度,即根據城市規劃的優選模型來預先設定一個解決方案,因為我們還需要觀察存在于基地外圍的相關問題。我們將通過對城市分析、客觀對象和城市形態的整合來最終獲得相應的方法。
首先,我們對有確定秩序和穩定性的組合整體持懷疑態度,鼓勵一切形態的分歧和模糊以及形態轉變過程所造成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
其次,城市領域一直扮演著一個信息的累積體,一種材料的物質體現,以及時間、或松散或緊縮的結構的集合塊。我們也將觀察分析作為上述設計基地的已存在一個世紀的此種現象。
我們把場所制造更多地看做空間的生成而非僅僅看做一種精神??臻g生產的特點是物質環境的傳播依然是戰略性地開放的。在此,城市設計并非是順從于限定的條件,而是著手于擴大各種可能性的領域,并且開放性地吸引其他形式的相關閱讀和寫作。
將城市分成4個層面分析,再將4個層面疊加做城市設計:
(1)歷史軌跡:不僅僅作為古跡,還作為促進未來環境改善的質量和資源文件而存在。(圖8)
(2)基礎設施網絡:我們需要整合總體規劃中的所有交通系統,以在追求交通便利之上,更多的注重非機動交通體系的完善和環境質量的保護。 (圖9)
(3)功能布局:多功能的疊加。(圖10)
(4)景觀節點:我們致力于建立一個新型宜居并具有活力的區域,以為新型珠江新城的發展做出貢獻。(圖11, 圖12)
我們把這個基地劃分成與組內學生數量相等的幾個部分,每個同學根據總體規劃以及具體的項目和地點,獨立完成開放性“文本”中的一個特定部分,以此作為參與項目的方式。每個部分都應該在空間、技術格局和特點上表現得更加具體,同時,又必須呼應總體規劃。

圖8,階段二:開放層面的疊加之歷史層面

圖9,階段二:開放層面的疊加之基礎設施層面

圖10,階段二:開放層面的疊加之功能布局層面

圖11,階段二:開放層面的疊加之景觀節點層面

圖12,階段二:開放層面的疊加之總體規劃圖

圖13,階段三:個體設計之總合首層平面
城市區別于建筑, 是它的公共性和較長的時間跨度。世界上優秀的城市今天不僅能吸引大量的游客,而且在當代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中還發揮更強的生命力。 巴黎,倫敦,維也納,巴塞羅那,米蘭,甚至紐約,都是優秀案例。二次大戰之后,嚴格按照現代法規和標準新建的城市不僅對游客沒有吸引力,而且日益成為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的包袱。其原因在于一次性設計的城市排除了時間和人與環境的互動。受現代城市設計之害最深的,而且遺害最長的是當今的中國城市。對建筑教育也需要做相應的反思 – 什么樣的城市設計讓未來的中國擁有今天的巴黎?
課程設計不同于實際項目設計。實際項目是運用共性原理解決具體的特殊要求。而課程設計是用具體的項目,向學生傳遞共性的原理。所以每個課程設計要首先設定教學的目的,即需要學生在這一階段內需要體會和掌握的原理和方法, 而不是完成一個具體的項目。此課程設計本著同樣的原則,用兩個半月的時間, 模擬一個未來上百年的城中村的演變。課程的目的是將構成優秀傳統城市的要素,時間和與人的互動, 濃縮在短時間設計當中。
為了讓學生在模擬環境中短時間內掌握現實復雜的現象和處理方法,課程設計的編制強調訓練和內容的提煉。第一階段的著重探討三個城市設計基本要素:
(1)建筑和外部空間關系的確定(用圖底關系和透明性的手法來設計城市最重要的最持久的元素 -- 外部空間);
(2)建筑的結構空間作用 (因為建筑的結構耐久性建立城市空間的輪廓;
(3)開放的功能(用新的功能分類取代功能分區)。
設計的結果用模型體現。模型必須抽象,因為設計的目的是訓練而非項目的實施。
課程的第二階段強調對現有基地的四個方面的資源分析,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結合新的要求和條件,確定空間上的形態目標。它既有歷史和現狀的延續,又是新旅游點般的體驗式的空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認為,能否吸引游客是一個城市設計是否成功的標志之一。)
設計的結果用一系列的圖表現。圖也必須抽象,因為城市設計的目的是開放的結構,而不是控制具體的建筑形態。
課程的第三階段是將前兩個階段的原理和手法具體化。同時訓練學生運用建筑師而非政治家的“對話”模式。 上百年的城市或建筑中的建筑師的對話,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小組討論,頭腦風暴,公開招標或民主投票等形式的對話和決策過程。(實際上,世界優秀的城市的形成很少采用我們今天的所謂的民主形式。)學生要學會如何尊重和與無形的人對話,和未來的人對話,和過去的人對話。在整個課程設計過程中,每個人從一開始就選定各自的基地到設計結束, 都要用模型對話。他們要觀察基地的過去,也要觀察他人設計的變化,來調整各自設計的方向。每個設計既要有吸引力,也要和其他的同學的設計及整體的環境建立關系。和傳統城市靠同一模式,統一個體多樣性的方式不同,此課程設計強調現代社會中的設計師的作用 – 整體關系可以建立在多種建筑形態模式基礎之上的。

圖14,階段三:個體設計之總合模型

圖15,階段三:個體設計之一a (學生 : Tsoi Wai Kuen )

圖16,階段三:個體設計之一 b (學生 : Tsoi Wai Kuen )

圖17,階段三:個體設計之二 (學生 : Tu Ching 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