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約
在經歷了長達5年的危機后,世界經濟并沒實現多數經濟學家所預期的復蘇。繼《新結構經濟學》就發展經濟學理論和發展政策提供一個反思的框架后,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世行原高級副行長林毅夫在另一本專著《從西潮到東風》中,又系統地對世界經濟危機根源作了深入分析。近日,在普遍唱衰中國經濟背景下,林毅夫認為中國經濟從2008年起還有20年左右高速增長潛力。而未來改革發展之路在哪里?林毅夫就此接受了記者采訪。
消費增長的前提是收入不斷增長
記者:您這幾年一直倡導新結構經濟學,對發達國家走出衰退有何系統性建議?
林毅夫:發達國家出現危機后,需實行降低工資和福利、淘汰沒競爭力的產業、減少政府赤字和金融機構去杠桿等結構改革,經濟才能恢復動力和正常增長。但結構改革是收縮性的,至少在短期內會減少投資和消費,降低經濟增速,提高失業率。而危機國家本身失業率已很高,急速推行這些結構改革難免會觸發社會和政治動亂。
記者:對過去一段時期高速增長的新興經濟體而言,下一階段新的發展動力何在?新結構經濟學對這個議題有什么主張?
林毅夫:外需相對疲軟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當然要轉向內需。內需包括投資與消費。前段時間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應轉向消費拉動的增長方式。但從新結構經濟學框架出發,我不主張這種政策。消費當然很重要,但消費增長的前提是收入不斷增長,否則就得舉債。發達國家危機很多正是過度消費造成的。而增加消費是邏輯鏈條的終端結果,這個鏈條的起點則是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基礎設施完善上的高效投資。從發展中國家來看,這些有效投資空間非常大。此外,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我國,財政狀況較好,民間儲蓄高,外匯儲備多。利用好這些條件的話,我國維持在7.5%左右中高速增長軌道沒有問題。
記者: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經濟長期奇跡式增長獲得普遍關注,但近期唱衰中國的聲音再次浮現,您怎么看?
林毅夫:近期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大部分觀點認為是中國體制機制的內在原因造成的,而改革體制機制又很難,因此認為增長不可持續。唱衰中國的聲音和中國崩潰論一直都有,主要是因為中國一直未按西方主流理論去進行改革。我們確實有很多問題,但唱衰論調沒有看清增長放緩的原因是內生的還是外生的。我近期參加的很多國際會議,許多人說中國經濟放緩是體制機制問題。但為什么在我們經濟放緩的同時,許多發展中國家包括和我們同樣發展程度的國家如印度和巴西,以及東亞那些表現很好的新興高收入經濟體,增速也在放緩?而且放緩程度比我們還大。因此,這種同步放緩一定是有共同的外因。所以,不能簡單地根據發達國家或國際機構的說法跳舞,發達國家品評我們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知道我們在做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做,這么做的結果如何。
2008年開始中國有20年高增長潛力
記者:您對未來中國發展潛力有何具體看法?
林毅夫:從新結構經濟學角度看,相信中國從2008年起還有20年高速增長潛力。潛力在于與發達國家技術、產業、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差距所決定的巨大后發優勢。利用好這一優勢,發展中國家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速度會比發達國家快很多,相應的投入和風險也都小于發達國家。目前,有兩種觀點認為中國經濟增速將放緩。一種認為東亞奇跡不過就是20年,中國已高速增長35年,放慢是必然的。另一種認為人均GDP達到11000美元(按1990年G-K國際元)的時候,增速就會放緩。我們將很快達到這個水平,所以必然會放緩。但這些說法并不準確。衡量一個國家后發優勢的標準是人均收入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因為人均收入代表平均勞動生產率、平均技術水平和平均產業附加值水平。
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2008年我國人均收入水平是美國的21%,相當于日本在1951年、新加坡1967年與美國的差距。這些經濟體分別在那些年份后,利用后發優勢實現20年左右8%-9%的增長。所以,中國從2008年開始也應有20年左右高速增長潛力。
記者:“雙軌制”在中國以往發展進程中曾起過重要作用,也被認為是目前發展的制約?;仡欀袊洕酝?5年發展史,您對這一轉型路徑有什么看法?
林毅夫:轉型中國家一定有制度扭曲。對比標準模型來看,這些扭曲必然帶來效率損失。但改革必須從實際出發,條件成熟時才可以改,而且必須改。我向來反對簡單地拿發達國家經驗、體制以及盛行理論作為標桿,來衡量發展中國家的情形。當年,圍繞國企改革問題,我與國內外許多學者進行過爭論。當時的主流看法是,因為這些企業是國企,所以才給予保護補貼。但我認為保護補貼的原因是它們沒有自生能力,卻因就業或國防安全的考慮,而必須存在。倘若這種背景下將沒有自生能力的企業私有化,必須給他們更多補貼。因為沒有自生能力的企業在國有時,員工都是國家雇員,頂多只能多吃,多拿就是犯法,這就對補貼有一定限制。而私有化后,多拿是合法的,尋租的積極性會更高。因此,私有化之后為讓沒有自生能力的企業存續下去,支付補貼會更多,腐敗會更普遍。我的觀點已為后來蘇聯東歐私有化之后的情況所證實。而實施雙軌制的中國,卻獲得穩定和快速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