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鶴幸
春三月,大夢中華——全國兩會新的偉大征程召喚著人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鞭策著人們——共識已經形成,路徑更加清晰,措施更切實際,必將為實現中國夢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激勵著13億中華兒女砥礪奮進,用改革的音符彈奏春天的旋律,譜寫圓夢樂章。
“改革”改變企業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改革就是企業的最大紅利,首先從“管人、管事、管資產”轉變到“管資本”,實現國有資產出資人權利與監管權力分離,徹底使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去年年末,推進國資國企的改革日益成為全面深化的改革,上海率先打響“第一槍”。
甲午之年,中國面臨改革深水區。李克強總理發出莊嚴的進軍令:“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氣概,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表明中央政府把簡政放權作為改革的先手棋。一年里,中央政府下放或取消的審批事項就有416項,釋放了一個強烈的信號:給企業松綁、讓市場發力,激發市場活力。要正確地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市場經濟也是法治經濟,要努力做到讓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讓政府部門“法無授權不可為”,以調動各類企業的積極性,為中國經濟的發展不斷地注入新動力。眾所周知,簡政放權是激發市場活力、調動社會創造力的利器,是減少權力尋租、鏟除腐敗的釜底抽薪之策。讓政府有更多的精力來完善和創新宏觀調控,加強事中事后的監管。對一些搞坑蒙拐騙、假冒偽劣、侵犯知識產權、蓄意污染環境,違背市場公平競爭原則的行為,政府要嚴加監管、嚴厲懲處,做到放管結合,體現公平原則。開弓哪有回頭箭?政府只能一抓到底、一往無前,給市場一個改革開放的大環境。
企業改革在穩增長、保就業,在防通脹、控風險,在提質增效,治理污染上,多重目標地實現一個合理的平衡點。首先,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要做到必須減少政府對企業的行政干預,讓企業自主參與市場競爭。其次,去行政化就是取消企業領導的行政級別。再次,避開干預,對一個良好運行的董事會和一個企業來說非常重要,要賦予企業選聘總經理的權利,而不像現在由組織部門"任命"。更有,要減少企業的行政化色彩,以阻斷盛行一時的“政商旋轉門”通道,遏制這種現象,才有利于企業的深化改革。
與此同時,讓普通員工成為企業的股東,是企業改革走向成熟的標志。這不僅可以讓員工分享企業發展成果,也可以有效提高持股員工的積極性,這就是企業“向改革要動力,向改革要發展”的夙愿。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在提到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時用語十分有力和堅決,而在具體談到國企改革方面的問題時卻顯得平穩而原則,報告提出企業改革的關鍵關節是:增強各類所有制經濟活力,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等。
上海設立自貿區就是要通過制度創新釋放制度紅利和開放紅利,目的是圍繞政府職能轉變,放開投資領域的審批,立足實際找尋適合自身特點的改革方略。包括給小微企業減免稅費,給市場助力;以結構改革推進結構調整,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放寬市場準入,尤其是在服務業領域,像醫療、養老、金融等,讓市場增強競爭力。通過強化改革精神,搶抓改革機遇,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讓廣大群眾享受更豐碩的改革成果。
企業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包括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即放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并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增強各類所有制經濟活力等一系列目標任務。政府既要勇于“瘦身”又要堅持“健身”。
“混合”混出活力
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應當是未來一段時間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頭戲。
對于混合所有制,大多數企業并不陌生,業已成為推動企業改革的一個可行性方案。報告指出,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可以身體力行地推進混合所有制的探索。尤其,在推進混合所有制的過程中,國企借民企機制再次優化,可以充分發揮“雜交”優勢。推進混合所有制總的原則是“一企一策”。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表示,要建混合所有制,必須國企先動起來,民營企業看到了就放心了,不然民營企業不敢去試。國有企業改革包括資本體制改革,一般性的、競爭性的行業都要動起來,民營企業可以跟著走起來了,也朝著混合所有制方向走,也能成為一個獨立經營的主體,對民營企業產權的保護問題也解決了。只有把企業搞活了,創新才有動力、經濟增長才有動力,就業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才能解決。創業帶動就業也要在建立混合所有制的過程中才能成長起來。混合所有制有利于推動國有企業改革,也為改革之年勾畫出了2014“改革落實年”的中國發展路線圖。
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77次提到“改革”,強化了一個意識,要將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做好今年政府工作,以深化改革為強大動力,推動重要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不論是國有、民營企業和外資公司,你要企業做強做大,股權都不宜單一,對于國有企業重要的內容就是搞混合所有制,不能一股獨大。
資源型企業必須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并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步伐,穩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讓員工能進能出、讓干部能上能下、讓收入能增能減,以提高企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核心來開展對下屬企業的考核,打破分配上的"大鍋飯"現象。
“金融”融入改革
在所有經濟領域,風險最大的尚屬金融行業。雖然經濟發展離不開金融改革,但金融改革也不能泥沙俱下。當前多家民營上市公司蜂擁跨界投資辦銀行,盲目放大了機遇,也放大了風險。殊不知企業多元化既是“餡餅”也是“陷阱”。尤其對資源稟賦相對緊張的中小企業而言,盲目擴張、盲目建店、盲目做大,風險未得到合理規避,很容易陷入愈趨嚴重的債務困境,最終招致全面失敗。
愛拼才會贏已是過去式,而會拼才會贏的時代正在到來。今天的企業家要學會從“愛拼”走向“會拼”。中小企業生存難,究其緣由融資難問題首當其沖。在國內融資環境不良的狀況下,很多中小企業,因抵押擔保、審批嚴格等高門檻被銀行拒之門外,無奈之下選擇民間金融機構的高利貸,但如此飲鴆止渴的背后更多潛藏的是風險。即便為數不多的中小企業歷經周折,有幸爭取到銀行貸款,但利率之高堪比高利貸,早已讓中小企業不堪重負。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在加強監管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這意味著,長久以來被國家壟斷的銀行牌照將向民企解禁,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的通道將被打開,融資正在融入企業改革。
如果說,大企業是嘴巴,中型企業是胃;那么,中小微型的民營企業就是末梢神經。如果中小微企業遇到經營困難,大企業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國家應該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解決融資難的問題,同時減稅、減費,讓中小微企業減輕負擔,摒棄浮躁之心,多做一些能夠改善營商環境的事,多做一些有利于中小微企業發展的事。
首次被賦予合法身份的民間金融將有望走出“灰色地帶”,進一步“陽光化”。同時,為了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把中小企業發展的潛在能量發揮出來,改革還要繼續深入。
近兩年,國內物價持續上漲,人力成本持續走高,再加上政府為穩定經濟持續收緊貨幣政策,導致企業貸款利率不斷提高,民間資本利率也不斷上揚。約60%的民營企業在銀行貸不到款,面臨著資金使用成本昂貴、資金鏈斷裂風險增大等問題,不少企業只能鋌而走險。
民營企業融資難的情況還相當普遍,已經成為我國企業可持續發展和做強做大的主要障礙。調研情況表明,一些涉及資金融資或拆借的民間金融組織面臨著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如果情況進一步惡化,很可能演化為民間金融資金鏈斷裂的新金融風險。
兩會上提案建議民營企業苦練內功,拓寬融資渠道,運用發行企業債券和股票等方式,吸收民間資金作為投資,抓住國家推出新三板的政策機遇。優秀中小企業要創造條件上市融資,大膽嘗試融資租賃,以拓寬企業融資的多元化路徑。緩解中小微企業困境需要政府、銀行和企業共同發力。
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已經拉開。關系中小企業切身利益的金融體制改革能否攻堅克難破浪前行,其關鍵依舊在于打破國有壟斷,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因此,我們期待著此次金融改革,中央能夠步子再大一點,力度再強一點,落實再到位一點,爭取早日還中小企業一個百花爭妍的發展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