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嶺
城鎮化只是一種手段和方式,讓公民均等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才是核心,并要在圍繞實現核心目標的過程中,去發展產業,形成既有“城”也有“市”的可持續發展格局,保證公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當今中國城鎮化的核心目標,應當是讓每一位共和國公民都能均等享受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讓所有人都能過上有尊嚴、有幸福感的現代生活,而不僅僅是提高城鎮化人口的比重,不是要造更多的城鎮,也不是單純追求GDP增長。如果不能準確把握城鎮化的核心目標,所謂的城鎮化只能是一場新的造城運動,必然會出現一大批空城、鬼城。
棚戶區居民和農民是“均等”對象
首先,要弄清何謂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所謂公共產品,就是與公民生命財產密切相關的物品。其實,所有的產品都可以由市場供給,但資源利用的有效性不同,市場供給難度大、成本高的物品,都應當列入公共產品,由政府供給。對于那些稀缺而又不可再生或再生成本很高的資源,政府就必須納入公共產品的范疇,進行計劃性的有限供給,以減少和防止濫用資源。所謂公共服務,就是公民的保護性所需、保障性所需、發展條件所需的一切,都是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務來給予滿足。國家的建立、政府的出現,就是為了滿足公民的需要,也就是說,政府要履行公民需要的保護性職能。由政府提供預見、預防、救護、救助等避險防害的公共服務。社會的發展擴大了人們的需要,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也相應擴大。但是,公民總是先求生存再享自由、秩序與福祉。國家因此負有廣泛照料公民生存的義務,并且受到這種義務的拘束。滿足了生存保障,發展條件便成為人們的新需求。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必然拓展到創造公平發展的領域。
其次,要弄清當下還有哪些人沒有享受到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或者是沒有享受均等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目前看,起碼有三部分公民沒有均等享受公共產品和服務。一部分是棚戶區的居民。棚戶區大都沒有自來水,沒有基本的居住空間,人均居住面積很小,幾代人同擠一屋,沒有良好的衛生條件,環境臟亂差,北方城市的棚戶區沒有暖氣等等,所有這些,讓居住在棚戶區的居民生活沒有尊嚴,沒有幸福感。
另一部分是已進城的農民。他們雖然長期生活在城市,但沒有享受到同城里人一樣的待遇,包括醫療保障、子女教育、養老、住房等等,雖然城市的市民享受了他們提供的勞動所帶來的一切,但他們自己卻還“漂”在城市,沒有安身立命之地。
還有一部分是農村的農民。在中國的廣大農村,尤其是中西部的農村比較落后,有1億多農村人口還處在貧困線以下。他們的生活環境還處于原始狀態,沒有電氣,沒有交通,沒有醫療衛生保障,沒有教育,沒有社保,其他人享受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對于他們而言還只是奢望。
第三,要找到讓公民均等享受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路徑。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讓公民均等享受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重要途徑之一便是城鎮化。城鎮化可以打破空間與時間、成本與效率、現實與可能的制約,讓公民均等享受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這就決定了城鎮化的核心是要讓公民均等享受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否則,城鎮化便會喪失基本的意義與價值。因此,讓公民均等享受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是當今中國城鎮化要追求和實現的核心目標。
城鎮化不是造城運動
從目前的情況看,讓棚戶區的居民享受公共產品和服務,沒有其他的選擇,唯有投入相應的資金對棚戶區進行改造,就可向市民提供設施配套齊全的居所條件和環境。過去幾年,各級政府一直都在這樣做,不少棚戶區的居民已經享受到均等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用不了幾年,棚戶區將在中國消失。
讓進城的農民享受與市民同樣的待遇,是這幾年中央政府一直在追求和實現的目標,只要政策到位,在未來幾年里有望獲得一定程度的解決。
但農村的農民要享受均等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就比較困難了,這也決定了中國今后城鎮化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讓農民均等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將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送達給農民,要因地制宜,需要造城才造城,不需要造城的就不造城。首先,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保證農民不遷移就能均等享受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這樣有利于保持濃濃的“鄉味”,減少造城的成本和耕地占用。美國從紐約到華盛頓路兩邊的森林里基本都是居民,但他們同城里的市民一樣享受著均等的待遇,甚至在居住空間、環境與空氣等方面,比城市還要好一些。中國的城鎮化也可以讓一處處民宅像星星一般灑落在林中,坐落在小河畔,只要充分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完全能夠做到,不需要通過造城來實現。其次,有些地區因受客觀條件的制約,如距離太遠,山太高,農戶之間太分散等因素,一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無法送達。這就需要進行適度集中,建一些小城鎮,讓當地農民均等享受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因此,城鎮化只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其目標不是造城,更不是造大城市,而是要將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送給農民,讓他們享受現代人的生活。
中國的城鎮化,在解決當下問題的同時,還應當有更長遠的考慮。今后,凡公民選擇宅基地建住宅,首先要考慮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能否送達,如果受客觀條件制約無法送達,那就不宜建住宅,政府應不予批準,并引導其在能夠均等享受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地方建房而居。在美國,人們要買地蓋房子,首先看你選擇的地方是否是公共產品和服務能夠送達的地方,假如因客觀條件所限,一些公共產品和服務無法送達,政府就禁止建造供人居住的房屋。
中國走城鎮化道路需要轉觀念。城鎮化只是一種手段和方式,讓公民均等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才是核心,并要在圍繞實現核心目標的過程中,去發展產業,形成既有“城”也有“市”的可持續發展格局,保證公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目前,國務院決定實行城鄉社保一體化,追求的就是將公共產品和服務均等地送達給每一位共和國公民的重大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