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波
周律師:
您好!
甲、乙同為某市月餅生產商。某年中秋節前夕,某市著名食品商廈與甲商談進貨事宜。乙知道后向丙提出更優惠條件,并指使丁假借訂貨名義與甲接洽,報價高于丙以阻止甲與丙簽約。丙經過比較最終與乙簽約,丁隨即終止與甲談判,甲因此遭受較大損失。請問:(1)本案中是否存在違法法律規定的行為?(2)乙、丙、丁三者中誰應當對甲的損失承擔責任?
讀者:林之琳
林之琳讀者:
您好!
(1)本案中存在締約過失責任。 所謂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當事人一方違反誠信原則的要求,因自己的故意或者過失給締約相對方造成信賴利益的損失時,依法應當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下稱《合同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p>
(2)首先,丁在本案中假借訂貨與甲接洽,報價高于丙以阻止甲與丙談判。在丙與乙簽約后,丁隨即終止與甲談判,致使甲遭受了較大的經濟損失,丁的行為屬于“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的行為,對于其給甲造成的經濟損失,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以及進行賠償。
其次,乙不應當對甲承擔締約過失責任。主要原因是:(1)乙為了競爭,向丙提出更優惠條件,并最終與丙簽約,屬于正當的商業競爭,故乙無需承擔對甲的締約過失責任。(2)乙指使丁的行為不構成締約過失責任。根據《合同法》的上述規定,可知締約過失責任主體僅限于締約的當事人雙方,乙雖指使丁假借訂貨與甲接洽,但是,乙并非是直接與甲締約的當事人,故乙不應當對甲承擔締約過失責任。(3)乙如果惡意磋商,向丙提出虛假的優惠條件,借以阻止甲、丙之間簽約,事后又不與丙簽約,則乙的行為對丙構成締約過失責任,應當對丙承擔締約過失責任,而不是向甲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最后,丙并非假借訂立合同,惡意與甲進行磋商,而是在商談締約過程中,選擇與提出更優惠條件的乙締約,丙的行為屬于正常的商業活動。
(作者系上海恒建律師事務所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