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可杰
摘 要:隨著城市化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在城市的整體結構規劃中,居住小區已成為最基本的一個單元,居住小區不僅要滿足居民的居住要求,而且還需要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務,所以小區內公共建筑設計必不可少,這也是當前城市居住小區質量好壞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文章對居住小區公共建筑設計的要求進行了分析,并進一步對居住小區公共建設設計方法進行了具體的闡述。
關鍵詞:居住小區;公共建筑;設計
前言
目前在城市居住小區內,為了有效的滿足居民生活配套服務,對居住小區公共建筑進行合理配置和優化設計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目前在居住小區內的公共建筑設計大體分為教育保育類、商業服務類、鄰里交往類和市政公用類等四種類別,由于每種類別都具有各自的特點,所以需要在設計時以滿足居民生活需求為前提,從而對公共建筑進行合理的設計,確保居住小區整體質量水平的提升。
1 居住小區公共建筑設計的要求
經濟的快速發展,有效的帶動了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已不再僅僅為了滿足溫飽而努力,對于生活的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這首先就體現在居住要求的提升,人們不僅僅滿足于住戶的功能和面積,而且對居住小區的環境和配套設施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人們開始從原來的選擇居住小區即是選擇一種生活空間的層次開始上升到對小區的選擇即是塑造一種生活方式的要求上來,這就對居住小區內公共建筑服務設施是否完善了有更高的要求,這也成為人們選擇居住小區時的重要衡量標準。
1.1 對公建的衛生要求,不僅需要小區內垃圾站能夠更好的滿足小區生活垃圾的處理能力,而且對公共建筑本身的設計在日照、采光、和通風方面是否良好,是否有噪音及空氣污染產生,是否會對居民的正常生活產生影響等都有具體的要求。
1.2 公建的安全問題。公共建筑不僅要符合小區的安全要求,而且還要符合交通的安全,另外還要確保公共活動區域要與居住區域各自的領域具有明顯的界限劃分。
1.3 公建建筑的目的就是為居民生命提供完善的服務,所以其便利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也是公共建筑存在的意義。所以在設計時不僅在確保公共建筑的多樣性,同時還要確保居住小區各居民到達公建的距離盡可能短,即需要對其位置進行合理的設計,確保服務半徑盡可有短,同時還要確保線路的順暢。
1.4 滿足居民的精神需要。居住小區內的公共建筑在滿足人們基本需求的基礎上,需要在滿足居民更高層次上的精神需求,即具有識別性和歸屬感。識別性可以通過公建功能上的多樣性實現其形式上的多樣性,從而使其具有可識別性。目前我國處于老齡化社會,小區內白天以老人和小孩居多,所以這些人在閑暇時間內渴望交流和有個可以坐下來休憩的地方,所以公共建設可以通過將功能集結在一起形成小區的中心特有環境,也可在小區街道、綠化和廣場共同構建起具有生活氣息的場所,從而使居民真正的想停留下來,不僅可以有效的提升小區的質量,而且也使居民具有較強的歸屬感,有利于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2 居住小區公共建筑設計方法
2.1 市政公用類公共建筑
2.1.1 車庫的問題。目前人們生活水平提升,家庭汽車保有量不斷增加,在這種情況下,進行車庫的設計對于居住小區來講必不可少,目前對于車庫的設計大體采用分散和集中布置兩種方式。多層住宅車庫多以底層為主,布置較為集中,而且在設計上要利于存、取車的便利。高層建筑車庫多以地下或是半地下為主,也有采取室外集中停車方式進行布置的,其通過高超的技術設計的車棚及外觀,不僅沒有破壞小區內的整體環境,而且形成小區內一道獨特的風景。
2.1.2 居住小區內的公共廁所在設置上需要與其他公建設施進行聯合設置,其位置不僅在相對隱蔽,而且還要容易找到,可以設置在沿街又不正面對街的地方,這樣再利用明顯的標志就容易找到。
2.1.3 垃圾站是居住小區不可或缺的設施,但人人都希望垃圾站能遠離自己,但卻又被時時需要,所以在進行垃圾站設計時,需要在每個住宅樓前都要進行設置,而且采用蓋式垃圾桶,這樣可以減少垃圾桶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同時由物業管理部門進行統一收取,運送到垃圾站進行綜合處置。
2.2 商業建筑設計
居住小區內商業建筑設計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因為對于居住小區來講,雖然商業建筑的規模較小,而且布局也較為分散,在小區內應該屬于從屬地位,但其卻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為居民生活提供最為便利的服務,特別是對于一些新建的小區,由于離城市商業中心較遠,這種情況下,小區內的商業建筑則在居民生活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對小區內商業建筑設計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和設計。首先,小區商業所包含的內容通常都是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諸如涉及面較廣的各類便利店、藥店、音像店、花店、面包屋、美容美發、書店、家居飾品、餐飲等等,這些商業服務場所往往由于規模小,所需的面積也較少。其次,為了給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務小區商業要考慮合理的服務半徑,通常服務半徑不宜超過500m。另外社區商業作為整個房地產業的一部分,還要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即其本身作為商品也要做到商業價值的最大化,要能夠順利銷售或租賃出去。因此,要做好小區商業就必須對其內在規律有深入的了解和認知。
2.3 鄰里交往類公共建筑
這類公共建筑宜和小區中央綠地結合布置,并和商業服務設施共同構成小區公共中心。如果把居住小區看作城市的細胞,那么小區公共中心就是這個細胞的細胞核,為整個細胞提供養分。事實上,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類公建己顯得越來越重要。其規模應該擴大,形式應該多樣化。這一類公建供居民交往所用,它們有許多名稱:居民活動中心、俱樂部、會所、鄰里中心等。其功能、性質差不多,具有人情味是其規劃布置的重點。
2.4 教育保育公共建筑
這是幼兒受保養,青少年受基礎教育的場所。托兒所和幼兒園宜聯合設置這樣既可以節約住區用地也便于家長的接送。在規劃布置中,考慮到安全性和嬰幼兒的健康成長,托幼建筑應滿足以下條件:
(1)幼托宜布置在小區中心和入口位置,其服務半徑應控制在三百米以內,便于家長接送。
(2)幼托前應留有一定規模的場地以供幼兒室外活動之用,使其得到更多的陽光和新鮮空氣。
(3)幼托所處的環境應保持相對安靜,不能有噪聲干擾。
(4)當幼托聯合設置時也應相互隔開,避免互相影響小學在規劃布置時,應考慮到其本身也是一個噪聲源。若單純從服務半徑考慮,將其置于小區中心,對居民干擾就比較大。因此,許多居住小區將小學布置在小區翼側,這樣在合理的服務半徑下,就能保證小學對居民生活最小的干擾。另外小學規劃布置還應滿足以下條件:第一,學生上學不應穿越城市道路;第二,其服務半徑應控制在五百米以內,有方便的道路連接和明顯的出入口;第三,學校應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風條件;第四,遠離鐵路、城市干道和其他噪聲源。
3 結束語
居住小區公共建設設計時要充分的考慮居民生活要求和行業軌跡,滿足服務半徑的要求,確保為居民提供便利的服務,使居住在居住過程中對小區具有良好的歸屬感,有效的提高居住的質量,確保生活空間和環境空間的良好性。
參考文獻
[1]何立冰.居住小區公共建筑設計淺析[J].科技風,2010,(15).
[2]楊新民.試論居住小區規劃設計的環境創新[J].太原科技,2006,(12).
[3]焦寒冬.淺論居住小區規劃的環境設計[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