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勝


《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創建特色學校,是深化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需要,更是促進學校辦學理念提升,提高學校辦學品位和辦學層次的需要。
所謂特色學校,就是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從本校實際出發,經過長期的辦學實踐,形成了獨特而穩定的辦學風格并取得顯著的辦學成效的學校。重慶市教育評估院基礎教育評估所所長胡方說:特色學校是指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從本校的實際出發,經過長期的辦學實踐,穩定的、優質的辦學風格與優秀的辦學成果的學校。用簡潔的話來說“特色學校就是個性化的學校”,“特色學校是認識和優化了個性的學校”。這兩句話加在一起,即“特色學校就是個性化的學校,是認識和優化了個性的學校”。
“特色就是個性,個性就是特色”。這應該是特色學校的核心要素或者說核心理念。建設特色學校對改變現在“千校一面”的辦學現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特色學校的創建是深化教育改革和促進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特色學校”是一所學校的個性在辦學過程中的體現,它表現在學校的教育思想、培養目標、師資建設、教學風格、教學管理等方面。
下面就以陽山中學在建設特色學校過程中的一些思考和實踐為例,談談我對特色學校創建的認識。
從本校的實際出發,結合學校特點,尋找學校具有個性和獨特性的優勢
發掘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陽山中學由創辦于1882年的安陽書院發展而來,迄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位于校園內的安陽書院,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無錫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校的文化底蘊深厚,陽中師生在一百多年的文化傳承中形成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哺育著一代又一代學子奮發向上,健康成長。學校辦學成果斐然,一百多年中,培養了無數人才,其中有共和國的4位將軍、2位大使、2位院士及數十位黨政軍領導干部和上百位博導、專家、教授等學有專長的高級知識分子,為國家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傳承安陽書院的教育理念。在安陽書院門樓上大書“械樸乍人”四字,風風雨雨,傳承至今。這是安陽書院延續到現在陽山中學的校訓。“械樸乍人”源自《詩經》“械樸”篇。原文為“芃芃械樸,薪之槱之”、“周王壽考,遐不作人”。“乍人”即“作人”,即培養人才的意思。安陽書院的創辦者選取“械樸乍人”為辦學育人的宗旨,希望能培養眾多棟梁之才。學校繼承安陽書院“械樸乍人、樂育英才”校訓的基礎上,重新思考定位學校的校訓和“三風”,確立核心教育理念為“成德達才,敬業樂群”,教風為“尊重人格,啟迪智慧”,學風為“信心、虛心、專心、恒心”,校風為“知禮、恪勤、篤行、求真”。學校將“三風一訓”在師生中進行深入解讀,使師生理解掌握,內化為師生做人做事、教書育人、讀書學習的準則。
確立“打造底蘊深厚的書院文化”為學校的辦學特色。經過對學校悠久辦學歷史地梳理,提取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人士的建議,學校確立了“打造底蘊深厚的書院文化”作為學校的辦學特色,并以“書院文化”為主題,開展一系列研究和活動,吸引師生參與,在學校內開展“書院文化”研究課題、特色德育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等一系列工作,以學校特色的不斷凸顯促進特色學校的建設。
提出“人文、全面、特長”的育人觀。根據國家教育大綱對學生培養的指導性規定及社會發展對人才文化素養發展的要求,綜合從安陽書院的傳統文化精髓和現在陽山中學的教育改革實際,學校提出“人文、全面、特長”的育人觀,以“人文素養、全面發展、個性特長”三個方面的發展指標促進學生成為適應21世紀的高素質人才,使學生達到“基礎實、發展全、素質優、心理健、有特長”的培養要求。
傳承書院文化,建設以書院文化為特色的校園文化,凝練底蘊深厚、開拓創新的陽中文化,提升學校文化品位
傳承安陽書院百年優秀文化,以精神文化立校。學校依托得天獨厚的安陽書院教育資源,著力打造底蘊深厚的書院文化,與江蘇教育學會一起成立“國學教育示范學校”,開展書院大講堂等一系列活動,提高師生的文化素養,把陽山中學建設成一所人文的學校。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書院文化氛圍,以此在校園內形成高雅的文化氛圍、儒雅的精神氣質、文明的禮儀行為。
學校編寫了《安陽書院》專著。此書是完整全面介紹書院的資料。其中“書院勝跡”和“書院藏品”等部分系統全面介紹了盤龍河、明石橋、古銀杏、門樓、門廳、安陽講堂、慕賢堂、琴棋齋、國學齋、書院文化科教館、校史陳列室等書院文化遺跡,并對書院內的匾額、對聯、石刻等文化遺存進行解讀,其所引文字均出自四書五經,堪稱國學教育的精髓。學校對書院內文化遺存進行解讀,深入挖掘文字背后蘊含的文化意蘊,傳承與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傳統文化,貫穿誠信守信、勤學敬業、謙恭有禮、孝親敬長等的教育,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健全人格、開啟智慧、奠定深厚人文底蘊的目標,為他們的一生發展打下最為堅實的根基。
開展“禮、孝、志”年級主題文化教育。陽山中學的校園文化特色建設主題為“傳承書院文化、厚積人文底蘊、建設文化校園”。在校園文化的引領下,學校確定“禮”、“孝”、“志”為各個年級文化的主題:
初一年級開展“禮文化”的教育。通過知“禮”、懂“禮”、行“禮”三部曲規范學生行為,打造禮儀校園,形成文化特色。開展多樣化的活動和教育形式,加強禮儀知識的宣傳,讓學生知“禮”;通過誦讀弟子規、組織主題班會,觀看禮儀知識教育錄像、組織開展禮儀教育知識競賽等多樣的教育形式,讓學生懂“禮”;開展“文明禮儀我先行”活動,通過舉行圍繞主題的班會及各類主題活動,剖析班級和個體在禮儀方面的不足,明確自身在禮儀教育中的要求,有針對性加以改正、提升和完善。
初二年級開展“孝文化”的教育。通過初涉“孝”、探尋“孝”、感知“孝”、踐行“孝”四部曲達成教育目標。班主任引導學生了解孝的含義及歷史,初涉“孝”;通過講述、表演及征文等手段理解孝的含義,探尋和感知“孝”;通過開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動踐行“孝”。利用節點,如“三八節”、“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等,在特定的時間開展有意義的主題活動,從而感知父母、老師對自己的恩情,并學會感恩。endprint
初三年級開展“志文化”教育。通過“立志”和“勵志”引導學生確定奮斗目標,并付之于行動。開展勵志格言展示、邀請高一級學校的優秀教師、優秀畢業生來校作勵志專題報告、適時適度地創設若干次具有震撼力的教育情境,點燃學生心中的理想之火,激勵學生在邁向人生更高目標的進程中樹立自信、戰勝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走向成功。
開展班級文化建設。抓好班級教導制工作,由班主任、任課老師、學生三方組建,通過階段性活動在班級內引導各班師生共同奮斗的目標,強化職責,分工負責,構建師師、師生、生生三結合的互動平臺,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管理中;推進雙值日班長制,建設分工明確、相互配合能起表率作用的班干部隊伍,從而建立起具有良好班風和學風的班集體;通過制度的建設真正讓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體現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自主管理目標;滲透班級文化,各班針對班級特點提出各具特色的班級文化建設目標,在班訓、教室布置方面呈現濃郁的個性特征。
成立“安陽詩社”,學生參加詩教班,開展古典詩詞教育。陽山中學與無錫市詩詞協會建立了詩教合作關系,對學生展開古典詩詞教育。學校利用學校畫廊、板報、廣播、校園網等加強詩詞宣傳,營造詩教特色,與此同時,還編寫了《詩教200首》一書,作為安陽詩社進行詩詞教育的校本教材。“詩教班”由語文素養較好,對文學和古典詩詞有濃厚興趣的學生組成,每周由無錫市詩詞學會派遣教師到安陽書院授課。“詩教班”學生結業后將獲得由無錫市詩詞協會發給的詩教結業證書。其創作的優秀作品也會由無錫市詩詞協會推薦到相關刊物發表。無錫市詩詞協會還將對學生創作的詩詞匯編結集出版。
活躍學生社團,引導全面發展。學生社團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傳承書院獨特文化有著重要作用。多年來,陽山中學學生社團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在項目設置上還可挖掘安陽書院的資源,增加社團項目,豐富社團活動。陽山中學在“書院文化特色學校”創建中增設安陽書院導游團、書院小記者采訪團、書院經典詩文朗誦社。每個社團每學年都開展經典匯報活動,形成各自的特色。學生社團建設為學生道德踐行、人格培養、發展個性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是連接社會、課堂與生活的重要橋梁,搭建起學生自主發展的無限空間,構筑起學生素質提升的精彩舞臺。
培養特色教師,積極開展教科研是促使特色學校持續深入發展的關鍵和推動力
創建特色學校,建設一支擁有特長的教師隊伍是關鍵。要激發學生興趣,教師本身應該興趣廣泛;要培養學生特長,教師本身應該擁有特長;要形成特色學校,對教師隊伍建設除了要有整體水平和個體能力的要求之外,還必須具備擁有特長的這一專項要求。為此,學校必須積極提供機會培養教師的特長,提供機會各展所長。陽山中學依托書院文化的建設,成立了安陽學社、安陽詩社、安陽文社、安陽書畫社、安陽琴社、民樂社等學術團體,要求教師積極參加,并借助學校社刊《文筆峰》作為展示的平臺,在培養自己特長的同時,提升自己的素養。
加強教師的校本培訓,是促進特色教師成長的另一種有效途徑。校本教學研修能夠提高教師素質,能促成教師與研究者的實質性合作,促使其專業化地發展。開展主題鮮明的校本培訓,整合教師業務培訓,將使校本培訓具體化,在推進教改的同時促進教師教育理論和專業素養的提高。由此,陽山中學的教師在全員培訓的基礎上重點開展沙龍研討、“教學研究月”專題培訓、每周骨干教師講座等活動,形成了立體化、多元化的培訓模式。
創建特色學校是一項創新性工作,是學校必須長期堅持的任務,沒有現成的操作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艱苦探索,需要校長帶領教師及學生經過幾年、十幾年甚至更多時間的共同努力。我們有決心堅持“打造底蘊深厚的書院文化”的學校特色建設并為之不懈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