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衛祺
體育鍛煉的原則是體育鍛煉客觀規律的反映,是人們長期進行體育鍛煉實踐的經驗總結,是達到鍛煉的理想效果應遵循的基本準則和原理。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只有正確地理解和運用體育鍛煉的原則,才能達到體育鍛煉的最佳效果。
體育鍛煉原則體育鍛煉是人們運用各種身體練習方法,同時結合自然力和衛生保健手段來發展身體素質,增進健康,增強體質,調節精神和豐富文化生活為目的的體育活動過程。正確掌握和運用科學理論知識來指導體育鍛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體育鍛煉的基本原則包括:全面性原則、自覺積極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經常性原則、從實際出發原則、適量性原則、反復性原則。
一、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原則要求體育鍛煉者在身體活動時使身體的各個部位和各個器官系統的機能、各種身體素質和基本活動能力、心理等獲得全面和諧發展。
體育鍛煉不僅包括身體各部位的活動,還包括不同的項目和不同性質的活動。進行體育鍛煉時,采用多種形式和手段,使身體得到全面的均衡發展,既要促進身體形態的發展,體型勻稱健美,又要提高機體各個器官系統功能的改善和提高。目前,大學生的年齡大多在17~23歲之間,身體發育處在逐漸成熟的階段,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在體育鍛煉中執行全面性原則極為重要。
從選擇什么樣的體育項目來進行身體鍛煉來看,其側重點是有所不同的。比如短跑主要是發展速度;杠鈴彎舉主要是鍛煉肌肉的力量;長跑則側重耐力的鍛煉;球類則是以靈敏協調性為主。所以,進行全面的體育鍛煉可以讓身體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增強體質。與此同時,還要注意心理素質的鍛煉,在體育鍛煉時保持愉快的心情。
二、自覺積極性原則
自覺積極性原則要求體育鍛煉者必須有明確的鍛煉目的,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對“善其身者無過于體育”有深刻的認識,相信“生命在于科學的運動”的道理。在體育鍛煉時應以積極主動的態度,自覺堅持鍛煉才能獲得最佳的體育鍛煉效果,毛澤東同志在《體育之研究》中講的:“欲圖體育之有效,非動其主觀,促其對體育之自覺不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貫徹自覺積極性原則,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明確體育鍛煉的目的,努力做到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學生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把自己鍛煉成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將來更好地為實現現代化和社會進步多作貢獻。一個人只要有了遠大的目標,就會長久地、自覺地進行體育鍛煉。另外,參加體育鍛煉往往帶有直接的目的性和動機,如豐富業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強身健體、調節情緒、增進健康等。但不管帶有哪種目的和需求,都要自覺積極地、主動地進行體育鍛煉。第二,充分理解體育鍛煉的特點和作用。體育鍛煉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鍛煉項目和形式,并培養體育鍛煉的興趣,從而形成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第三,經常檢驗體育鍛煉的效果,不斷增強體育鍛煉的自覺性。定期測試身體素質、形態、生理機能和運動水平變化狀況,也可對睡眠、飲食、精神狀態等進行比較來檢驗體育鍛煉的效果,通過這些檢驗可以看到體育鍛煉的成效,從而增強體育鍛煉的自覺性。
三、循序漸進原則
循序漸進原則要求體育鍛煉者根據人的自然發展和機體的適應性規律,在體育鍛煉的內容、方法和運動負荷等方面做到由小到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地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其運動負荷的安排必須在個體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漸進不是每天、每次增大負荷量,而是按照人體對運動的適應性變化,根據超負荷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增加運動負荷量。青少年學生身體機能水平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增長的,而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身體素質增長的速度是不同的。因此在進行體育鍛煉時,應循序漸進地安排各類項目,運動負荷要由小到大,使身體各器官系統功能和機能水平逐漸適應與提高。體育鍛煉不能操之過急,急于見效,否則不僅達不到鍛煉的效果和提高身體素質的目的,反而會造成運動損傷和運動性過度疲勞,阻礙身體的健康發育。循序漸進原則不僅體現在一段時間的系統鍛煉上,也體現在一次鍛煉中,如在鍛煉前做好充分準備活動,鍛煉結束后要適當地進行放松活動等。當人體適應了一定的負荷后,若要進一步提高,則必須在原有負荷的基礎上增加負荷,不然體育鍛煉效果就不會明顯或逐漸減小,體能只能保持在原有的水平上,所以體育鍛煉要不斷提高要求,逐漸增加運動量,最終才能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
四、經常性原則
經常性原則要求體育鍛煉必須持之以恒、養成習慣,使之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體育鍛煉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人體的各器官組織系統的改善,是體育鍛煉日積月累的結果,要想獲得良好的鍛煉效果,必須保持體育鍛煉的時間、強度、次數的銜接性和連續性,反復鍛煉,不斷積累。
五、從實際出發原則
從實際出發原則要求體育鍛煉時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合理地制定鍛煉目標,合理地選擇鍛煉內容、方法和運動負荷。人與人之間的體質都有各自的特點,針對這一特點,在體育鍛煉時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個體差異、環境條件及學習生活情況,有目的有計劃地選擇和確定體育鍛煉的內容、方法,合理地安排鍛煉時間和運動負荷,量力而行,不能強求一律,不能憑一時的興趣或沖動,進行那些力不從心,強度和難度大大超過自己身體所能承受能量的運動。違反了這一原則,就會適得其反,對身體有百害而無一利。因此,體育鍛煉時,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合理選擇,方能獲得良好的體育鍛煉效果。
六、適量性原則
適量性原則要求體育鍛煉時的生理負荷適宜。體育鍛煉效果的好與壞,在很大程度上與運動刺激的強度有關系。刺激太弱不能引起機體功能的變化;刺激過強則會損傷機體,只有適宜的強度,才有利于能量消耗的恢復和超量補膳。體育鍛煉一定要量力而行,注意自我感覺并結合生理測定,如果鍛煉后出現頭暈惡心、四肢無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睡眠不好等癥狀,則說明鍛煉負荷過大,需要進行調整。
七、反復性原則
反復性原則要求體育鍛煉時運用各種方法與手段進行反復鍛煉,具有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復的特性。研究發現,在體育鍛煉中,只練習幾次對人的身體作用不明顯,重復多次練習到某一程度,才會對身體產生良好的作用,但是反復次數過多,也會給人體帶來傷害。因此,反復性原則是有規律、有限制的。注意鍛煉和間歇相結合,既要進行合理的體育鍛煉,又要有適當的休息。
以上基本原則是有機統一體,不可分割。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任何一種割裂它們之間的聯系,對體育鍛煉都是有害而無益的。只有全面、合理地貫徹每一個原則,才能完全實現科學的體育鍛煉,才能不斷地增強體質,達到體育鍛煉的最佳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