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郁 司禮賢
(重慶交通大學管理學院,中國 重慶 400074)
建筑業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機械設備,因此與其它眾多的生產,制造等行業有緊密的聯系。建筑行業吸納了大量的勞動力,創造了巨大的產值,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據相關資料統計,截止2013年,建筑從業人員大到4180.8萬人,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35303億元,所以建筑業在我國經濟體系中占有支柱性地位。但是目前在建筑業的生產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導致建筑業生產率的低下,嚴重削弱了我國建筑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對于我國建筑業生產效率的研究,可以推動我國建筑業的健康發展,提高我國建筑企業在國際建筑市場的自信心。
建筑業生產效率研究的方法很多,大體包括以下三種:勞動生產率法(LP),多要素生產率法(MFP),以及全要素生產率法(TFP)。勞動生產率法和多要素生產率法忽略了建筑材料在生產率提升中的作用。所以對于建筑業生產效率的研究中,全要素生產率應用范圍更加廣泛。我國學者很早利用全要素生產率法對于建筑業生產效率進行了研究:李忠福等(2008)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中的M alm quist生產率指數對我國建筑業全要素生產率進行評價[1];凌郁等(2014)利用SFA生產函數模型對我國各種經濟類型的建筑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進行分析等[2]。
本文采用基于數據包絡分析方法CCR模型對我國建筑業全要素生產率進行分析。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的原理是構造一個包含所有投入要素點的一個空間生產函數前沿面,主要優點是不需要事先設定一個函數,避免了錯誤的函數形式對于結果的影響。
以第個決策單元的效率指數為目標,其他所有決策單元(包括)的效率指數為約束,就構造了如下的 CCR(C2R)對偶模型:無約束,其中為全要素相對生產率,為所有決策單元第種投入要素向量,為所有決策單元第種投入要素向量,為決策系數,為決策單元個數。,為松弛變量。如果當=1,,=0則決策單元同時為技術有效和規模有效;=1,時,決策單元不同時為技術有效和規模有效;1時,決策單元既不是技術有效,也不是規模有效。對于,如果所有之和等于1、大于1,小于1分別表示決策單元規模收益不變,收益遞增,收益遞減。
本文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2》。決策單元分別為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私營經濟、聯營經濟、股份經濟、港澳臺經濟、外商投資經濟。投入要素為固定資產、流動資產,自有機械設備凈值;產出分別為生產總值和人均竣工面積。
利用軟件求出各不同經濟類型的全要素相對生產率如表1所示。

表1 模型投入、產出要素以及全要素相對生產率
由表格可以得出,在2011年,所以經濟類型中,國有經濟和私營經濟的全要素相對生產率最低,說明這兩種經濟類型的建筑企業生產既不是技術有效,也不是規模有效;其他經濟類型建筑企業全要素相對生產率都為1,而且松弛變量都為0,說明其它5種經濟類型的建筑企業同時為技術有效和規模有效。
本文簡要介紹了數據包絡分析法中的CCR模型,基于2011年的數據,求出我國不同經濟類型建筑企業的全要素相對生產率。文章不足的地方的是無法確切對于全要素相對生產率都為1的建筑企業進行排名。這將是以后重點研究的方向。
[1]李忠富,鄒心勇,李國良.中國建筑業全要素生產率的變遷:1996-2005年實證分析[J].土木工程學報,2008,41(11):106-111.
[2]凌郁,崔新媛,魏歡,陳敏.中國不同經濟類型建筑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測算:基于隨機前沿生產函數的實證分析[J].建筑經濟,2013(7):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