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書滿
備戰高考 讓作文助跑
——一堂高三作文評改課紀實
黃書滿
名師簡介:
范景華,1996年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中文系,參加工作18年,當過13年的班主任,2008年被評為沈陽市和平區骨干教師,并多次獲得“區先進”稱號。教學中,她善于抓住學生心理,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教育。她還特別看重學生在做人上的表現,從不以成績的好壞評價學生。在課堂上,她注重分層次教學,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有不同的成就感。
目前,她正帶領高三(11)班全體同學,以飽滿的姿態迎接高考。

高考馬上就要到了,在短時間內提高成績,是考生夢寐以求的;然而,學習沒有“速成法則”,更不可能在一兩個月內創造奇跡,尤其是寫作,需要長時間的練筆,甚至依靠文學天賦。今年,北京高考將推出10分制的“微作文”,其與50分制的“大作文”交相輝映,使高考作文出現新模式。而遼寧高考作文仍保持以往的60分模式,成為考生拉分的主要部分。高考在即,如何為作文助跑?近日,記者來到沈陽市第二十中學,走進高三(11)班的課堂,聆聽了范景華老師的一次作文評改課。
同學們,大家下午好!
這堂課,我們將圍繞高考作文命題的趨勢,講評一下“十字家訓”的作文。
近年來,遼寧省的高考作文均為給材料作文。2008年的作文題是“青少年社會公德與自我個性”,2009年的作文題是“明星代言”,2010年的作文題是“舍得”,2011年的作文題是“聞蘋果”,2013年的作文題是“珍珠與沙子”。命題者給出一段材料,或暗示一個哲理,或緊扣時代主題,或揭示人性中的美與丑,給考生留下很大的發揮空間。簡言之,讀懂材料是前提,提煉觀點是關鍵,而選材和構思會使文章妙筆生花,吸人眼球。
下面,我們先重溫一下“聞蘋果”這道作文題。
閱讀材料,根據要求寫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哲學家舉著一個蘋果對學生說:“這個蘋果是我剛從果園摘來的,你們聞到它的香味了嗎?”有一個學生看到蘋果紅紅的就搶著說:“聞到了。”
哲學家又走到學生面前讓他們聞,有的說聞到了,有的聞也不聞就說聞到了,只有三個學生默不作聲。哲學家說:“你們怎么了?”其中一個學生又聞了聞,說:“什么味也沒聞到。”有一個學生上來摸了摸說:“這是什么蘋果?”還有一個學生訥訥地說:“老師,今天我感冒了”。哲學家把這個蘋果拿給學生們傳看,竟然是蠟做的假蘋果。
面對哲學家的提問,大部分學生沒有認真思考,輕信盲從,都說“聞到了”,只有三個學生“與眾不同”,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實,命題者是想通過這個故事,來告訴人們不要盲從,不要迷信權威,而要敢于堅持自己的主見。由此,可以這樣立意:1.不要盲從,要有主見。面對哲學家的提問,大部分學生都說“聞到了”。從這個角度出發,可把“做事不要盲從”作為主題。2.學會理性思考,不迷信權威。社會紛繁復雜,無論遇到什么情況,都需冷靜思考,理性對待。3.實踐出真知,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面對哲學家的提問,學生們為什么都沒有答對,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調查研究,沒有實事求是。4.勇于質疑,向新事物發出挑戰。第二個學生敢于發問,“這是什么蘋果?”疑惑的態度易于引發別人的思考。
結合該題,議論文居多,其次是帶有抒情意味的記敘文。作文時,考生基本能靈活地運用所給材料,結合生活,扣住中心論點展開論述。不足的是,材料撞車現象較為嚴重,很多考生都用了“哥白尼與日心說”“達爾文與進化論”“搶鹽事件”等,材料單一,缺乏新意。在發展等級方面,因為文章的觀點比較集中,所以考生在“深刻”上體現得較好。大部分人能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層層深入,就“聞蘋果”展開論述,闡明觀點。在內容豐富上,考生需要進一步完善,特別是對材料的篩選,還要精益求精,盡量做到新穎獨特,不偏題,不離題。
下面,我們來講評“十字家訓”的考場作文。該題所給材料十分簡短,只有十個關鍵字,相比之下,難度卻增大了。題目材料:“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這是當代作家冰心的祖父謝子修集古人名言而成的自勉聯,并作為教育后代的家訓。那么,你對此聯有怎樣的感悟和聯想?請自選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擬標題;③文體不限(除詩歌外);④文體特征鮮明。
同學們,你又是如何理解“十字家訓”的呢?請踴躍發言!
李婧妍:我認為這里包含了兩層關系,一是“知足”與“知不足”,二是“有為”與“有不為”。前句的關鍵是對“足”理解,“足”就是“滿足、足夠”;后句的關鍵是對“有為”的理解,“為”就是“有作為”,成就一番事業。
王志丹:我的理解就是“知足常樂”,因為“不知足”所以才“有為”,才會不斷努力,最終取得成功。
李婧妍:對。人生就應該這樣,“不滿”是向上的階梯,因為不安于現狀,才會積極進取,從一個起點走向另一個起點,使人生更完善。
這兩位同學說得很好,基本弄清了“十字家訓”的內涵。知足,可以心安,可以常樂;知不足,方可上進,才能有更大的發展和提升。不過,我們也不能忽略“有為”與“有不為”。應該做的事,必須去做,這就是“有為”;不應該做的事,必不能做,這就是“有不為”。這里,我們要抓住“應該”一詞,這關乎是否要越過道德底線、法律紅線的問題,正所謂因“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那么,提煉一個什么樣的觀點呢?大家繼續發言:
李婧妍:知足使人保持平淡的心境,從容地面對一切;與此同時,也要不滿足于現狀,不斷努力,才能有更大的發展。
王志丹:成功源于“不滿足”,一個不滿足于現狀的人才有上升的空間,才能實現人生的輝煌。
第一位同學提煉的觀點比較全面,它兼顧了“十字家訓”的每個部分,概括得比較到位。其實,也可側重其中的某個方面,比如:強調“知足常樂”或者“不滿足而有為”。以“不滿足”為例,很多名人志士都是從底層干起來的,他們都是社會上的小人物,甚至一無所有,卻不安于現狀而奮起勃發。網易創始人丁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舉例時,我們可以介紹丁磊的成長經歷:大學畢業后先在寧波市電信局工作,本可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可他不這樣認為,1995年辭職后去廣州打拼。丁磊在一家公司站穩了腳根,而后萌發創辦公司的念頭。內心的“不滿足”使丁磊一步步地成長起來,最終創辦網易公司。行文時,我們可從辨證的角度來論證,一方面論述“知足”與“不知足”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來分析“有為”與“有不為”的利弊。其實,知足時常常“有不為”,而“不知足”時常常“有為”。只有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才能全方位地解讀“十字家訓”,才能寫好本次作文。
下面,我們來看一篇考場作文。
初看“十字家訓”,不禁讓人一怔,再看時卻連連點頭。做人的道理,似乎都濃縮在里面。
“知足”,知的是物質上的“足”,不求浮華;“知不足”,知的是學問和道理上的“不足”,永無止境;“有為”,指的是研究領域里的“作為”,人生的修為;“有不為”,不為的是小人之舉,君子之恥。而“知足”則自然“有不為”,“知不足”必然會“有為”,十個字相互呼應,讓人敬服。而究其根本,重點還是落在“知足知不足”身上。
考場鏈接
閱讀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傳統制麻,采用漚麻的方式。漚麻是將亞麻莖或黃麻置于水中浸漬,利用細菌作用使麻的木質組織軟化以便打出纖維。麻莖或已剝下的麻皮浸泡在水中時,自然發酵,會發出難聞的惡臭味,通過脫膠等程序卻可以獲得干凈堅韌的麻繩。
民間自制土豆淀粉,將土豆洗干凈,放在缸里,通過一定時間的發酵,打開臭味撲鼻的大缸,將渾濁不堪的發酵物掏出,經過反復淘洗,除去其中的雜質,最終能制作出美味、白凈的土豆粉。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在最佳的實驗條件下對魚進行麻醉,每組魚進行尾部靜脈抽血,大約取5 mL注入離心管中,在4 ℃下靜止2 h,用離心機離心10 min,離心力為1780 g,取上清液置于-20 ℃冰箱中備用。本實驗中血液生化指標均使用試劑盒測定。

古人云:“知足者常樂。”在物質上知道滿足,才會內心平靜,沉穩純凈;否則一心追名逐利,整天投身于世俗,哪還會有如水般明透的內心呢?這樣也不會靜心思考和鉆研了。歷代名家大師,都是知足之人。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巨額獎金后并沒有置地購衣,只是隨手把支票夾在一本書里,繼續穿著舊衣服破褲子潛心研究物理課題。一代“水稻之父”袁隆平,自是身家千萬,現在依舊開著多年的舊車,不愛參加聚會。有記者上門采訪,他總是找理由婉拒,而一心研究水稻。他內心潔白,沒有虛榮銅臭,能靜下來做事,看似“無為”,實則“有為”。
古人亦云:“學海無涯。“孔子也認為,“學而不厭”是高尚的品質,故而有“知不足”的家訓。物質上要滿足,學問上卻不可滿足。人心若是一間屋子,知識則是蠟燭,蠟燭越多,屋子越明亮透徹。韓愈作《師說》勸人拜師學習,宋濂作《送東陽馬生序》勸人物質知足而學問不知足,這些都是懇切之言,而二者也是當時名家。故“不知足”,也促生了“有為”。
有人便問:那“有不為”與“知足知不足”是什么關系呢?
“知足”,即讓人放下名利之心,而摒棄趨炎附勢之舉。而這些行為,自為君子所不恥。晉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唐有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若既知足,定有所“不為”。而“不知足”即讓人駕扁舟而游學海,永不止步。
總之,冰心的家訓可謂言簡意賅,十字以解讀人生。自此,心中便常記著這句話,作為人生的準則。
怎么樣?這篇作文寫的不錯吧。這位同學取家訓之“知足知不足”為標題,重點論述了“知足”與“知不足”的關系;而“有為”是因為“知不足”,“有不為”是由于“知足”。文中,作者從辨證的角度,分析了它們之間的關系,觀點鮮明,層次分明。而且,作者又列舉典型事例,突出了知足者常樂的心態。
這兩段文字通過漚麻和制土豆粉說明發酵、淘洗、提純的重要作用,考生需要從中感悟人生、思考生活。首先,可以想到自身的成長。其實,成長就是一個逐漸否定舊我、塑造新我的過程,其中會經一番折磨,歷一番淘洗。其次,可以想到做事。想要成功并不容易,需要我們潛下心來,摸爬滾打,“豪華落盡見真淳”,從而走向成熟。還可以從心靈境界的提升的角度進行寫作。現實世界有太多紛擾,使心靈迷失方向,我們要經常拂拭,才能清除那些污垢,從而走向幸福。
立意方向:1.人的成長必須經歷錘煉和考驗。2.成功需要發酵、淘洗和提純。3.反復淘洗,澄澈心靈。4.發酵提純,打造美麗人生。
編輯/黃書滿
你的心是亂的,你看這個世界也就是亂的。———《天臺愛情》里的一句臺詞老師問我長大想做什么,我說想做“快樂的人”。老師說我不懂問題,我告訴老師是他
不懂人生。———英國歌手約翰·列儂在中
國的家庭里,有多少父母尊重孩子的自由和選擇?有多少父母尊重孩子的獨立和人格?有多少父母平等地對待自己的孩子?有多少父母從不打罵自己的孩子?
———王建勛沒有
實力的憤怒是毫無意義的。———普京
幾乎所有人都可能忍受逆境,如果想測試一個人的品格,就給他權利。———林肯
不管面對什么處境,不管內心多么矛盾,我們總有選擇。我們是什么樣的人,取決于我們選擇做什么樣的人。———《蜘蛛俠》臺詞我手中握住的一切,都是隨時可以放開的。———做到如此程度,人生才會有安全感
那些含著金鑰匙長大的人,往往會有一個習慣,總忘記自己其實是運氣好。而因為他們靠運氣,他們才更應該回饋社會。
———近日以哲學公開課“公正”而風靡全球的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在接受中國媒體訪問時表示,中國的“富二代”只是運氣好

李遠哲

盧梭

卡夫卡

費里尼
青春的奢侈,便在于能有足夠清澈的心情,用七百多個夜晚去寫一封言不由衷的信,給一個并不屬于將來的人。
——《流景閑草》
人要生活,就一定要有信仰。信仰什么?相信一切事物和一切時刻的合理的內在聯系,相信生活作為整體將永遠延續下去,相信最近的東西和最遠的東西。
——卡夫卡《午夜的沉默》
回憶和期待一樣,是一種簡化和剪輯現實的工具。現時的生活正像是纏繞在一起的長長的膠卷,我們的回憶和期待只不過是選擇其中的精彩圖片。
——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
最好的人生是這樣的:既有敏感的靈魂,又有粗糙的神經;既有滾燙的血液,又有沉靜的眼神;既有深沉的想法,又有世俗的趣味;既有仰望星空的詩意,又有腳踏實地的堅定。經歷了長夜,守到了黎明,穿行過黑暗,還相信陽光,帶著強大的內心上路,臉上有卑微的笑容,一路看山看水,走走停停。
——人生微語
保持純真十分重要。自始至終不要失去開放的胸懷和童稚的熱情,自然就會擁有無限可能。真相永遠曖昧不明,而謊言卻能讓人很快就懂。最好的辦法是依賴經驗的同時,又不失去童真。凡事皆有神跡,只需用心觀察。
——意大利著名導演費里尼
我就生活在這里,沒有完美的新世界,沒有需要等待的未來,沒有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需要通過跟誰比較才能判斷自己,要做的就是此時,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柴靜《看見》
如果你的心是亂的,你看這個世界也就是亂的。
——《天臺愛情》里的一句臺詞
老師問我長大想做什么,我說想做“快樂的人”。老師說我不懂問題,我告訴老師是他不懂人生。
——英國歌手約翰·列儂
在中國的家庭里,有多少父母尊重孩子的自由和選擇?有多少父母尊重孩子的獨立和人格?有多少父母平等地對待自己的孩子?有多少父母從不打罵自己的孩子?
——王建勛
沒有實力的憤怒是毫無意義的。
——普京
幾乎所有人都可能忍受逆境,如果想測試一個人的品格,就給他權利。
——林肯
不管面對什么處境,不管內心多么矛盾,我們總有選擇。我們是什么樣的人,取決于我們選擇做什么樣的人。
——《蜘蛛俠》臺詞
我手中握住的一切,都是隨時可以放開的。
——做到如此程度,人生才會有安全感那些含著金鑰匙長大的人,往往會有一個習慣,總忘記自己其實是運氣好。而因為他們靠運氣,他們才更應該回饋社會。
——近日以哲學公開課“公正”而風靡全球的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在接受中國媒體訪問時表示,中國的“富二代”只是運氣好

約翰·列儂

斯諾登

侯文詠

邁克爾·桑德爾
智力上的懶惰和這個時代的匆忙導致了對刻薄文字的強烈需求。遲鈍的大腦已經虛弱得無法接受持久的思考了。從來沒有一個時代有這么多人能寫得這么爛。
——伊斯雷爾·贊格威爾
摔倒了,爬起來,拍干凈身上的土繼續前行,不要左顧右盼,沒有人會在乎你是否摔倒過,大家都很忙。
——網友語錄
我已經贏了。記住,我不想改變社會。我只想給社會一個機會,讓它決定是否應該改變自己。
——斯諾登
夢想不是掛在嘴邊炫耀的空氣,而是需要認真的實踐,等到對的風,我們展翅翱翔;沒有風,只要擁有足夠強壯的翅膀,我們照樣拔地飛行。
——九把刀
誰也沒有可能說你不會敗,你不會老,你不會糊涂,解決你不敗、不老、不糊涂的唯一辦法,就是相信年輕人,因為相信他們,就是相信未來。
——馬云
我越來越相信,創造美好的代價是努力、失望和毅力,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歡樂。
——文森特·凡·高
年輕不是名牌衣服,不是新潮的發型,也不是趕流行的電影、演唱會。對我來說,不管什么年紀,年輕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改變自己的能力。人不會因為老而變得頑固,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因頑固而變老的。
——侯文詠
編輯/黃書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