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寶爸

小兒驚厥,又稱痙攣,也叫抽搐、抽風、癲癇,分良性驚厥和病理性驚厥兩種。由于發作時癥狀太過嚇人,一直有驚厥會造成腦癱甚至死亡的江湖傳言,媽媽們根本不敢看。其實作為一名新爸爸,有過一些經驗,做過一些功課,我發現良性驚厥和發燒一樣,護理得當不會對寶寶身體造成傷害。病理性驚厥,是小孩自身的疾病引起的驚厥,比較少見。
了解發燒三階段,有助避免驚厥發生
發燒是因為病菌入侵,白細胞和入侵微生物斗爭產生熱原,刺激下丘腦提高體溫定點導致的,發燒引起的良性驚厥的概率在5%左右,它分有三個階段:
體溫上升。這個階段體內需要熱量來激活免疫系統對抗入侵病菌,為了達到迅速升溫的效果,毛孔也會配合著收縮,防止熱量散發,所以寶寶剛發燒時容易手腳冰冷。如果體溫升高過快,寶寶就有可能在這個階段發生驚厥,特別是有驚厥發生史的寶寶。這個階段也是驚厥的高發期。
體溫波動。在滿足身體需要的熱量之后,體溫會維持在一個相對較高的范圍內,忽高忽低,即使用了退燒藥,藥效一過,體溫又會再上升,而且有時會升得更高。
體溫下降。身體打敗入侵病菌后,會開始散熱。這時毛孔會配合著打開,手腳變暖,標志性特征是出汗。這個階段如果散熱不及時,比如還是繼續“捂汗”,反而更容易造成驚厥。
為什么38.5℃就建議使用退燒藥?
驚厥并不是因為體溫過高,而是因為體溫在短時間之內升高過快。有的孩子燒到40℃以上,也沒有發生驚厥,但有的孩子39℃就已經發生驚厥,就是因為體溫上升的速度有快慢。醫生一般建議超過38.5℃就要給退燒藥,主要就是為了避免驚厥的發生,因為根據記錄,發生驚厥的體溫一般從39℃開始,38.5℃開始用藥,,15~30分鐘后見效,正好阻止體溫繼續升高。
很多媽媽在孩子發燒時會堅持物理降溫,認為退燒藥會有副作用,但對于有驚厥史或者家族有驚厥史的孩子,就不能堅持物理降溫。因為有過驚厥的孩子,復發的概率很大。
抽搐后的“昏倒”其實是睡覺,保證呼吸暢通是重中之重
孩子驚厥時的表現很嚇人:兩眼上吊或斜視,口吐白沫,面部青紫,四肢抽動。這種情況一般持續幾秒到十幾秒,痙攣過后,孩子會有昏昏欲睡甚至馬上入睡的表現。很多家長以為這是孩子“抽”過去,暈倒了,其實這是因為人體高強度運作后感覺疲勞,容易犯困。驚厥時呼吸困難,處理不當就有可能造成呼吸不暢,大腦缺氧,這就是很多小孩驚厥之后出現腦癱甚至死亡的原因,家長一定要保證孩子呼吸通暢。保證呼吸暢順的幾個要點:
側躺——驚厥時可能會口吐白沫,如果不讓白沫順暢流出,呼吸就會不通暢。
在上下牙列塞個勺子或毛巾,以免驚厥時咬傷舌頭。
如果孩子嘴唇發紫,沒有呼吸,在清理呼吸道之后,要馬上做人工呼吸。
要特別注意的是:第一次痙攣之后,一兩個小時內可能會再次出現驚厥。如果這時身體還很燙,馬上使用藥物或者物理手段,盡快降溫。即使想去看醫生,也要等驚厥停了之后再去,途中也要注意控制住體溫,因為在去醫院的途中,不斷攀升的高溫可能會導致痙攣再次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