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重慶10歲女孩用短短2分多鐘時間震驚了全國:她在電梯內和家中沙發上對一歲半的小男孩進行虐打后,在陽臺上逗玩致其從25樓墜落。這起摔嬰慘案的發生,不僅使受害家庭蒙受了巨大痛苦,也使一個尚未綻放的花季女童從此走向了下墜的人生。
這起兒童暴力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我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為什么總會有憤怒和暴力的孩子?
未成年人暴力行為發生成因是多方面的,但總體來說,家庭教養方式方面的因素是占主導地位的。有些孩子的暴力行為屬于不良行為,算不上違法,即便情節嚴重,卻因孩子不到責任年齡而束手無策。這種情況下,家庭預防就成為最基礎和最根本的防控措施。
小女孩大部分時間是隔輩撫養,爺爺奶奶對其非常寵溺,與其他孩子發生紛爭,總是責罵或侮辱別的孩子,很少批評自己的孫女。寵溺撫養容易造成孩子低能,形成叛逆或自閉依賴的性格,使其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吃苦耐勞能力;還容易造成孩子觀念混亂,使其缺乏基本的是非判斷力。而其父母則是對其進行“打罵教育”的拒絕型撫養,這種教養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兩種極端不當且不一致的撫養方式對小女孩的不良行為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父母要親自撫養孩子并注重心理撫養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多次呼吁父母要親自撫養和對孩子進行心理撫養:父母的親自撫養是儲存教育孩子的心理資本,使孩子與父母形成依戀情感,即“心理臍帶”,父母對其才有心理控制力;對孩子的撫養更重要的是心理撫養,即情感撫養,讓孩子在充滿親情和愛的環境中長大,使其形成正常的情感反應。
在孩子12歲之前都處在依戀期內,而且年齡越小依戀越重要,這期間父母一定要親自帶孩子,并特別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孩子心理一旦有異常表現,要立即糾正。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不在父母掙錢多少,也不在父母事業多風光,而在于你在他(她)生命的初期親自陪伴的時間有多少,你在他(她)依戀期內給予的愛和關懷有多少。
另外,父母還要注意自我情緒管理,建立和諧融洽的家庭氣氛,特別注意言傳身教的作用,多陪伴孩子,使孩子心理上不孤單,使家真正成為孩子心中溫暖的港灣。
社區干預和幫教及時糾正兒童不良行為
當前,社區在未成年人不良行為(尤其是在校生)的幫教方面也是缺位的。小女孩的鄰居也耳聞目睹過她的不良行為,但社區卻沒有進行必要的干預和幫教。
建議社會相關部門定期開辦“家長學校”課程,培訓那些有暴力問題的孩子家長,社區工作者定期進行督促檢查。有暴力問題的孩子家長應主動反省自己教育孩子的不當之處,如教養方式不當等,在以后的教育中避免重犯類似錯誤,提高自己的教養能力和技巧。
當家庭采取的各種防治暴力行為的措施無效時,應及時向外部環境——如學校、社區、心理咨詢機構、專業教育機構、醫院、未成年人保護機構等尋求必要幫助,形成無縫銜接和防治合力。
(崔海英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對策方向博士,鐵道警察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