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據報載,當前我國九成以上未成年人使用互聯網,超六成10歲以前“觸網”,約1億未成年人使用手機上網……在現代人被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屏幕包圍而成為“屏幕奴隸”的當下,這組調查數據凸顯了我國“屏奴”群體日益低齡化的新趨向。專家認為,愈演愈烈的未成年人網癮化加劇問題,已不僅成為我國無數家庭的煩惱事,也已成為一項民心所向的系統性民族應對工程,亟須引起高度重視。
如果說,上述那組數據顯得相當抽象,那我們就來看看一些現實情形?,F實中,有很多手機相伴的孩子,漸漸養成了“不移動”的“宅”生活,在節假日里的角色,仿佛只是在電視、電腦、手機等不同屏幕間切換,不是在玩手機游戲,就是在玩平板電腦,且基本不和人交流。因缺少鍛煉導致身體素質越來越差的同時,心理封閉的風險在增加,現實社交、語言表達能力也在無形中退化。
也有一些未成年人,在學習上對電子產品產生了嚴重的依賴,也流行使用網絡搜索工具或微博求助,來輕松獲得作業答案,卻不管答案的來龍去脈,久而久之就會思維退化,喪失動腦能力和創新動力。更有一些孩子,在學校里也占用大量時間玩手機,在校住校還躲在被窩里看電子書和打游戲,勢必會影響學習。個別未成年人也可能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誘惑而走上歧途。
事實上,“屏奴”群體日益低齡化,與一些家長的無視甚至縱容密不可分。一些家長在孩子很小時,為了安撫吵鬧的孩子,或為了打發孩子的時間,習慣將手機、iPad等遞給孩子玩。另一些不理智的家長,經常用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全副武裝”孩子。如此教育出來的孩子,自然難免“屏幕依賴”了。
在“屏奴”低齡化問題上,企業也要承擔社會責任。不少專家曾經建議,電腦、手機廠商在向未成年人用戶出售產品時,必須為監管未成人上網提供便利,如刪除網絡瀏覽等功能,或開通手機上網信息過濾服務;運營商應當為兒童設定網絡綠色通道,如為兒童設定特殊的網頁導航以及搜索引擎,采用技術手段屏蔽那些不適合青少年觀看的內容等。這些,從技術層面而言,恐怕不是難事。
在這方面,家長的責任首當其沖。堵顯然是堵不住的,因為孩子無論是現在的學習或生活,還是未來的工作,都離不開手機和網絡。關鍵是家長要給孩子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屏幕立規矩,限制其上網的時間和地點,限制其瀏覽一些不太適合的內容,禁止孩子未經思考就從網上搜索作業答案;同時多組織一些親子互動、家庭出游等戶外活動,減少孩子玩手機、電腦的機會。
在日本,為青少年辦理手機入網業務時,監護人必須向運營商表明用戶的未成年身份,以便運營商義務開通手機上網信息過濾服務。美國法律也規定,在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接觸的網絡交互服務和電子裝置上,制作、教唆、傳播或容許傳播任何具有猥褻、低俗內容的言論、詢問、建議、計劃、影像等,均被視為犯罪,違者將被處以2.5萬美元以下的罰金或兩年以下有期徒刑或二者并罰。我國有關部門,也該從這些方面努力,規范管理未成年人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