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云
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中國不僅分享了貿易帶來的紅利,而且給世界經濟帶來了發展機遇。
與工業制成品相比,中國進口初級產品增長更為明顯。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1年-2012年期間,中國初級產品進口從492.7億美元增加到6349.3億美元,占進口的比重從18.8%提升到34.9%,增加了16個百分點以上。以中國入世的2001年為基準點,則2001年-2012年期間,初級產品的增長水平超過進口總體增長水平,工業制成品進口增長水平落后于進口總體水平。與2001年相比,2012年中國初級產品進口額增長12倍多,其中礦物燃料、動植物油脂、非食用原料增長分別超過16倍、15倍、11倍,遠高于中國進口總體增長水平。
一方面,中國大量進口了鐵礦石、鎳礦石、錳礦石、鉻礦石、銅礦石等原材料,這些礦石產品的進口額增長速度都遠遠超過中國進口增長速度。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數據和中國海關統計數據,2001年-2013年期間,中國這些礦石產品進口額增長都超過了20倍。2013年,中國進口鐵礦石、銅礦石、錳礦石、鉻礦石分別達到1057.28億美元、196.73億美元、31.92億美元、23.91億美元,進口量分別達到81941萬噸、1661萬噸、1007萬噸、1209萬噸。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中國進口鎳礦石達到52.47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了1200多倍,進口量達到6244萬噸,比2001年增長了8900多倍。中國進口這些初級產品大大拉動了資源國家產品出口,有助于這些國家經濟復蘇。以鐵礦石為例,根據聯合國統計數據,2001年-2012年期間,中國自澳大利亞、巴西進口鐵礦石高達5000萬噸以上,占中國鐵礦石進口份額超過60%,如果考慮印度,則中國自三國進口鐵礦石規模進一步增大,份額超過70%。正因為如此,澳大利亞一些黨派領導人公開承認,中國礦石的進口增長,促進了這些國家的出口,從而拉動了經濟增長,有利于其經濟復蘇。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澳大利亞經濟仍持續實現正增長,即使危機谷底的2009年經濟增長1.4%,其他年份都超過2.4%;同樣,印度經濟也是持續增長,每年都超過3%,最高達到10.5%。
另一方面,中國進口大量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有助于金融危機中心的發達國家經濟復蘇。盡管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中國進口高新技術產品仍保持持續增長,2013年中國進口高新技術產品達到5582億美元,比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增加2160多億美元;進口機電產品達到8401億美元,比2008年增加3000多億美元。這主要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實施了積極的政策,堅持擴大內需和穩定外需,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大幅提高,從而進口了大量的工業制成品,包括技術含量較高的制成品。例如,電器及電子設備、機械設備、儀器儀表和運輸工具的進口額都超過千億美元。
除此之外,中國還大量進口服務貿易,2001年-2012年期間,中國共進口了1.55萬億美元的服務產品,給世界各國帶來直接利益。中國服務貿易進口以跨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境外消費(Consumption abroad)、商業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自然人流動(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s)等方式實施,有助于世界各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2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口達到2812億美元,成為僅次于美國和德國的世界第三大進口國。隨著經濟持續增長,中國中產階層成長起來。2012年,中國旅游服務進口1020億美元,運輸服務進口859億美元,保險服務進口206億美元。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無論是初級產品、工業制成品,還是服務貿易進口,中國進口增長有助于貿易伙伴的經濟復蘇和增長。中國進口有形產品和無形產品,必然通過商業訂單傳遞到遭受危機影響的貿易伙伴,這些產品給受危機影響的國家提供了員工就業機會和商業利益,企業資金鏈處于緊張情況得到緩解,并且逐步脫離困境,其經濟活動和經濟效益逐步得到恢復。這一點毋容置疑。世界各國都希望外部市場需求旺盛,并且能夠提供相應的產品。例如,隨著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的震蕩和反復,一些新興經濟國家遭受危機影響日益加深,中國進口增長將大大支持世界經濟的穩定和復蘇。
2013年,中國貿易大國的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并為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做出了持續性貢獻。但是,中國進口仍然面臨許多問題。最突出的有兩個問題,一是中國國際分工地位較低,分享國際貿易的利益并不如預期那樣高,即中國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規模巨大的背后,掩蓋了中國貿易增值率較低。例如,高新技術產品中的品牌手機等消費型電子產品,其產業鏈遍布全球,中國進口的產品可能是某一中間產品,處于產業鏈的某一環節,中國實際獲得的利益和價值較低。價值鏈高端環節大都集中在設計、專利、銷售服務,但是中國沒有任何話語權,不得不花巨資購買專利等。2012年,中國進口專利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高達177億美元。
另一個問題是,中國進口增長給貿易伙伴帶來相關利益,卻因貿易伙伴的多種措施制約而遭受損失。如中國進口產品往往出現價格大幅上漲,或者禁止對中國出口技術含量高的產品。這與中國的貢獻是不相對稱的,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一級,中國進口增長支持了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卻面臨許多制約和遭受損失。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中國進口鐵礦石價格持續上漲,損害中國企業利益。2012年,中國自澳大利亞、巴西分別進口鐵礦石3514萬噸、1642萬噸,但是運輸到中國天津港的鐵礦石CFR價格,從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2008年的每噸66美元左右上漲到每噸180美元左右。2013年,澳大利亞、巴西鐵礦石出口到中國的CIF價格每噸分別超過136美元、144美元。鐵礦石價格上漲有多種原因,中國國內市場秩序混亂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各級政府也都在進行一定程度的干預。
總體上看,中國進口增長有助于世界各國經濟復蘇和增長,并逐步發揮經濟穩定作用。中國需要進一步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深化改革方案,規范政府職能和行為,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提升中國的國際分工地位,走向貿易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