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
民進黨一直在廣泛檢討兩岸政策,其中不少綠營人士提出一些較具開放與務實性的政策主張,讓許多人包括大陸學者對民進黨轉型與其兩岸政策調整抱有期待。然而,外界卻不明白,民進黨內部人士的兩岸政策論述,只是個人的政策主張(甚至有某種黨內政治斗爭的策略考慮),而不是民進黨的政策共識,目前民進黨內除了有“統戰”考慮的“善待陸生、陸客、陸配”(沒有陸資)的共識外,根本沒有任何調整與改變,而且對兩岸關系發展的牽制力增強,阻撓壓力增大,兩岸政策要價更高。顯然,希望堅持“臺獨”強硬政治立場的民進黨改弦更張,做出積極務實的兩岸政策調整是不切實際的,是不能抱有幻想的。
不久前兩岸實現了“張王會”,民進黨表面上給予肯定,黨主席蘇貞昌等人稱“張王會”互稱官銜是一種進步,蔡英文認為是“兩岸接觸跨出的重要一步”,于是獲得不少人對民進黨的積極評價與肯定。然而,他們卻不知民進黨為何給予“肯定”,不是因為“張王會”取得重大突破,而是王郁琦大陸之行是嚴格按照民進黨、臺聯黨設定的框架進行,沒有超出設置的條條框框,否則,民進黨就會強烈反對與抵制。
眾所周知,王郁琦赴大陸之前,民進黨與臺聯黨聯手,并在藍營妥協下在“立法院”達成一個重要決議,要求王郁琦前往大陸訪問期間“不得簽署任何文件或發表共同聲明、新聞稿”,同時不得接受、呼應“一中框架”、“反臺獨”等危害主權主張或談判這些政治性議題,結果王郁琦嚴格遵守,使得這次“張王會”沒有超出這一決議范圍,也讓“張王會”的政治意義大打折扣。這才是民進黨肯定此次“張王會”的關鍵原因所在,也是民進黨對兩岸互動牽制力增強的重要一步。
然而,民進黨并不滿足已經取得對王郁琦大陸之行與“張王會”的“重要成果”,而是對未來兩岸關系發展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開始設置新的障礙。“張王會”后,綠營最具實力問鼎大位的蔡英文提出一系列新的兩岸互動論述與主張:“兩岸官方接觸必須基于相互尊重與常態性的對等安排,不能只是為特定機構、特定場合及特定事務的特殊安排”;兩岸官方互動必須在穩固的基礎上循序漸進發展,而不是為了特殊政治目的,“如果是為了急于達成時機和條件皆尚未成熟的政治目的所作的前置安排,勢將不被臺灣主流民意所接受”;強調“在兩岸關系進入官方直接互動的新階段,臺灣在政治上更須事事謹慎,步步為營,不能落入對方所設定的‘一個中國框架,更不能讓兩岸官方互動,變成北京設計框住臺灣的主權牢籠里的一場政治秀”。
由此可見,在外界看來較蘇貞昌務實的蔡英文的兩岸政治立場是“軟中帶硬”,繼續堅持“兩國論”,抵制“一個中國框架”,反對“習馬會”。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吳釗燮則對王郁琦提出質問:“張王會”后,陸委會新聞稿模糊不清,但大陸國臺辦新聞稿卻表示達成積極共識,兩岸到底有無共識?馬英九要為“習馬會”創造什么條件,付出什么代價?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洪隆財也表示,王郁琦回臺后應立即向“立法院”專案報告,未來應建立兩岸協商談判的授權機制,讓“立法院”監督機制法制化。
面對兩岸關系的新形勢、新發展,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主張不僅沒有調整,反而進一步強化了對兩岸關系發展的牽制力、影響力,而且得寸進尺,對大陸的政治要價不斷升高,對未來兩岸關系發展增加了新的、更嚴厲的政治條件與條件障礙。令人不解的是,軟弱的國民黨對民進黨在兩岸問題上的步步緊逼一再妥協與讓步,讓綠營牽著鼻子走,在“立法院”議席占顯著優勢的情況下簽下限制“張王會”的決議,開創“立法院”干涉兩岸事務的首例與惡例,而且國民黨執政當局自己還設置新的障礙,要建立兩岸協商的“四階段監督機制”,自綁手腳。島內政治在兩岸議題上的這一事態發展,是非常令人擔憂的,似乎預示著國民黨對兩岸議題的主導力在下降,民進黨對兩岸關系發展尤其是兩岸互動協商的牽制力、干擾力與影響力在上升、在增強,也預示著未來兩岸協商與重大協議的簽署、通過、落實將更加困難,兩岸關系發展的風險與變數增多。這一動向需要引起大陸方面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