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元軍
中國已于1999年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根據民政部公布的數據,截至2012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94億,占總人口的14.3%;2013年末突破2億,預計2020年將突破2.43億,2025年將達到3億。
老年人口逐漸龐大的同時,我們還面臨“未富先老”、“未備先老”和“扶養比高”三大難題?!拔锤幌壤稀薄l達國家一般在人均GDP為5000—10000美元時,自然進入老齡化社會,而2000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占10.1%,人均GDP僅為3976美元?!拔磦湎壤稀薄?中國的社會體系,特別是社會養老保障和養老服務體系尚未做好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準備?!胺鲳B比高”—— 到老齡化高峰期,中國的老年人撫養比將達到78%,相當于三個勞動力養兩個老年人。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要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要發展老齡事業。全國人大代表圍繞“老有所依”,也紛紛建言獻策,試圖破解這一迫在眉睫的難題。
居家養老
從成本核算來講,居家養老應該是最經濟的一種。同時,居家養老還是中國傳統的養老方式,有利于增進代際感情,維護社會和諧。山東省編制的養老服務社會化規則中就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供養為基礎,社區老年服務為依托,公辦社會化養老機構為示范,多種所有制的社會養老機構為骨干的養老服務體系,強調了居家養老的基礎性。
怎樣讓居家養老和社區老年服務相結合呢?山東代表金蘭英建議:根據社區老年人數量,招聘服務人員,由政府購買服務。同時組建一支志愿者隊伍,開展日間照料??筛鶕總€老年人的需求由個人繳納相應的費用。服務人員或定期上門服務,或定時在家照顧,或隨叫隨到進家服務,或日間照料。
安徽代表陳平則提出了養老地產的概念。例如開發一些老少戶住宅,就是指同一樓層中相鄰或相近的兩套住宅,或者同一單元內上下層相鄰的兩套住宅,其中一套為老人居住,另一套為子女家庭住。這樣既便于照顧老人,晚輩也有屬于自己的空間。這類養老住宅可在價格上適當給予優惠,以激勵這種養老方式。
江蘇代表孫秀芳認為應該積極拓展居家養老服務渠道。結合城鄉社區建設,進一步加大城鄉居家養老服務網點建設力度,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務,讓老年人既不離開家庭,又能獲得專業的社會服務。各有關部門要積極采取購買服務、資金補助、提供場所等扶助措施,引導和鼓勵社會中介組織、家政服務業參與居家養老服務,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的養老需求。
江蘇代表陳麗芬認為,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老人與子女、與親友、與近鄰的關系往往是緊密的。離開家庭入住養老院意味著老人需要與陌生人建立新的聯系,這對大多數老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所以,她也提出自己的建議。如果養老社區化,即在社區內設置養老設施,為老人提供上門護理、日間照料、社區托老、志愿者互助等多種服務,在熟悉的社區環境里讓老人們能找到安全感、歸屬感和親切感,可避免老人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滿足了老人傳統的養老觀念;老人可根據自己的個性化需求定制租期,子女也方便就近照顧,能夠最大程度上滿足老人生理和心理的雙重需求。因此,大力推行養老社區化,才能解決中國社會老齡化所帶來的養老問題。
農民養老
當前,農村養老問題也已經成為影響農村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嚴峻的問題,農村傳統的養老模式也因為時代的發展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農村普遍老有所養的社會保障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僅僅依靠子女養老又已經變得不太可能,因為現在的子女都在為發展常年外出奔波,家里留守老人的養老仍是無所依靠,從小處看這是個家庭問題,實際也是個社會問題。而且農村基本養老保險標準偏低,與現實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不斷發展變化的養老需求還不相適應。
河南代表張全收建議:一是加快建立農村市場化養老保障機制,可采取市場運作、政府扶持、社會監督的形式加快建設農村社會化養老院;二是加大投入改善農村敬老院建設條件,配置專業管理服務人員,并建立約束監管機制;三是逐步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金補助標準,積極營造溫馨、可靠、有保障的農村養老環境。
關于農村基本養老保險標準偏低的問題,江蘇代表孫秀芳深有感觸。她說:“一是有的地方農民養老金低于同期農村的扶貧標準,也就是說一個正常的農民養老金水平低于低保戶;二是農民養老金與工人退休金相差太大;三是養老金城鄉差距越來越大?!?/p>
為了解決農村基本養老標準偏低的問題,她建議政府要建立制度,逐年提高農民的養老金標準,其中中央財政按每人每月不低于20元的標準提高基礎養老金,地方財政要按不低于10%的比例提高個人賬戶養老金。
社會力量參與
2013年以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并制定了相應的政策優惠和資金補貼政策。這些意見和政策的出臺極大地促進了社會各界和各級政府關注和投入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熱情,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漸趨形成。
為讓社會力量參與養老事業更有保障,山東代表焦文玉建議,在法律及制度層面上,在《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和《養老機構管理辦法》的基礎上,制定有關養老機構進入和退出機制的相關辦法,實現養老服務業發展從規劃、開工、建設、投入使用、管理及退出各個環節在法律和制度層面上的無縫覆蓋。明確建設、管理和監管機構的權責利,促進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
在領導層面上,建議國家和地方政府成立養老服務業發展綜合領導小組或常設機構,綜合協調規劃、土地、環境保護、財政、民政等各個部門,明確各部門之間的職責分工,哪個部門出現問題哪個部門承擔法律責任,形成發展合力。
在資金層面上,建議國務院加大對養老服務機構資金的扶持力度,簡化資金申請手續。加大各級政府對居家養老的補助力度,增設社區養老設施的運營補助資金,增強居家和社區養老發展的生機和活力。
安徽代表趙皖平認為,政府應該加大對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的力度。他建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采取政府搭臺,民資唱戲,鼓勵創新養老模式,整合、盤活分散的養老服務資源,建立健全滿足不同層次需求的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具體來說要適當放寬注冊資本限制,提供金融支持,規范養老產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