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勝
在我能夠讀到的闡述國學的著作中,還沒有見到哪一位學者把中國古代輝煌燦爛的科學與技術列入國學的。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典籍中,天文學、地學、農學、工學、商學、醫學、數學、水利學、建筑學、航海學等等方面的著述可謂浩如煙海,它們當然是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家仔細思考一下,便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傳統文化大廈怎么能離開科學與技術的支撐呢?這應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談到古代科技,不能不首先提到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大發明:造紙術、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馬克思曾高度評價我國的四大發明是“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這就是說,中國古代偉大的科技發明,為人類社會進步到資本主義奠定了前提基礎。有學者曾經指出:如果沒有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傳入歐洲,那么歐洲文明只能停留在羊皮紙上和貴族手里,歐洲的文藝復興便不可能出現,歐洲或許至今還在中世紀的黑暗中徘徊呢!我以為,這就是對馬克思所說的“必要前提”的客觀注解。
然而,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遠不止這四項。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在幾千年的時間里都處于世界的前列,有過驚人的輝煌歷史,只是在近二三百年前,才開始走下坡路。正如英國科學史專家李約瑟在他所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序言中所說:“中國的這些發明和發現往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在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關于這一點可以毫不費力地加以證明)。”
那么下面,我就用最簡潔的事實來證明一下:
(1)中國有世界上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中國最早的哈雷彗星的觀測記錄,比西方早了600多年,這些記錄都顯示著古代天文學的成就;
(2)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代石申所繪的《石氏星表》,比古希臘星表早200多年;
(3)在17世紀發明望遠鏡之前,觀測天體都離不開“渾儀”,石申的渾儀比古希臘的渾儀早60多年;
(4)公元前5世紀,中國發明的四分歷,確定一年為365.25日,是當時世界上使用的最精密數值的歷法,比古希臘的加利潑斯歷早了一個多世紀;
(5)用二十四節氣確定春夏秋冬各個時令,是中國的獨創,產生于堯舜時代,到春秋戰國時期已十分完善;
(6)在中國甲骨文上就已有氣象記錄了,西漢時期發明了測風的風向器,云圖在漢代書藉中已有記載;
(7)中國是最早發明測濕度儀的國家,這在《史記》上就有記載,天氣預報在宋代沈括的《夢溪筆淡》中已有記載,距今1000多年;
(8)公元前1世紀成書的《周髀(音:pǐ)算經》,已經將勾股定理(勾2+股2=弦2)用于天文計算;
(9)十進制在中國甲骨文中就可以找到,到春秋戰國前就已經有簡單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了,而算盤可以算得上是最古老的計算器了;
(10)與《周髀算經》同時成書的《九章算術》是封建時代使用了2000年的算術教科書;其中關于開平方、開立方及解一元二次方程比歐洲要早1500年;世界上最早的負數概念及其運算,也出現在這本書中;
(11)南北朝(公元5世紀)時的數學家祖沖之把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后七位,直到1000多年后的15、16世紀,阿拉伯的數學家和法國數學家才打破了祖沖之的記錄,為紀念祖沖之的偉大貢獻,在月球命名了一座祖沖之環形山;
(12)中國宋元時代出現了4位大數學家(秦九韶、李冶、楊輝、朱世杰),他們完成的解高次方程和高次方程組的運算方法比歐洲早四、五個世紀;
(13)2500多年前,墨子和他的學生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像”的試驗,并做了“光穿過小孔如射箭一樣,是直線進行的”解釋,這是全世界關于光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
(14)從考古發現的銅鏡可以說明,中國3000多年前就對光的反射作用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并在實際生活中加以利用了;
(15)造紙術一直被認為是公元2世紀東漢蔡倫發明的。我要做個小小的更正,根據近幾十年的考古證明,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初年已經有植物纖維紙了,紙張質量的提高以及在漢朝的普及使用應歸功于蔡倫。到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前的2000多年里,中國的造紙一直居世界先進水平;
(16)關于中國在公元9世紀的宋代就發明了火藥,曾經在全世界頗有爭議。恩格斯曾經這樣說:“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藥是從中國經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火藥傳入歐洲已是13世紀下半葉了,而英國到14世紀才有火藥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