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近日一改此前在“伊斯蘭國”問題上猶豫不決的態度,公開宣布與該組織處于“戰爭狀態”。沙特等10個阿拉伯國家積極響應,一個新的中東“反恐聯盟”已呼之欲出。中國是崛起中大國,且在伊拉克擁有巨大利益,因此慫恿和鼓動中國出兵參與打擊“伊斯蘭國”的呼聲不絕于耳。這種情緒可以理解,但中國目前仍需慎重行事。
首先,從道義角度看,美國牽頭的這次反恐行動正當性仍顯不足,其中夾帶了不少私貨。原因很簡單,“伊斯蘭國”主要在伊拉克和敘利亞跨境活動,如果真想清剿該組織,美國必須與該地區最有能力遏制該勢力擴張的地區——敘利亞和伊朗合作。但是,奧巴馬政府明確表示,不會與阿薩德政權聯合打擊ISIS。同時,國務卿克里也表示,在這一問題上與伊朗合作“不合適”。
既然美國仍未放棄敵視和顛覆巴沙爾政府的想法,因此不難推想,美國在伊拉克加大軍事打擊力度,無形中將ISIS驅趕到敘利亞,并更多與敘利亞政府軍正面火并,這種相互消耗局面顯然是美國愿意看到的。
其次,從利益角度看,“伊斯蘭國”更多挑戰的是美國的底線和利益,中國沒必要也沒有能力替別人操心。ISIS今年剛興起后的兩個月內,奧巴馬政府一直態度曖昧。但近期“伊斯蘭國”接連斬首兩名美國記者,并公布視頻,這令美國民眾群情激憤。此外,“伊斯蘭國”宣稱將進軍麥加、取代沙特政權,同時揚言血洗美國,對美國在中東和本土的核心利益日漸構成威脅。因此,美國當前打擊“伊斯蘭國”,不是要為中東提供“公共產品”,而是國內壓力和維護自身利益使然。
第三,從責任角度看,“伊斯蘭國”興起是美國錯誤中東政策所致,美國有責任承擔反恐任務。當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使伊拉克由治到亂,由此孕育了“伊斯蘭國”的前身“伊拉克基地分支”。2011年以來,美國在敘利亞策動政權更替,支持和縱容敘反對派武裝,由此使“伊斯蘭國”乘機發展壯大。與此同時,美國在伊拉克安全局勢動蕩、伊安全部隊戰斗力孱弱情況下匆忙撤軍,又為“伊斯蘭國”填補權力空白提供難得機遇。公允地說,“伊斯蘭國”本身就是美國有意無意制造出來的麻煩。解鈴還須系鈴人。既然麻煩是美國惹出來的,美國就有義務更多承擔起收拾殘局的責任。?笪
摘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