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社會的沖擊
今年30歲的張民是山西臨縣安家莊鄉朱家溝村人,8年前,張民通過QQ聊天認識了劉琴(化名),兩人一見鐘情并很快結婚。他們所謂的結婚就是辦了喜宴,并沒有領結婚證。結婚后,張民和劉琴一起來到太原打工。盡管他們能吃苦,收入并不可觀。后來,張民認識了一幫社會上的朋友,經常三四天也不回家,和劉琴的感情也漸漸淡了。一天張民半夜回到家里,發現劉琴不在,追問之下才知道她在外面有人了。“嫌我掙不來錢,不能給她想要的生活。”張民說。今年5月,劉琴最終選擇離開張民,兩人再也沒有聯系過。
在廣大農村,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在2013年,臨縣有486對夫妻進行離婚登記,其中90%是農村人口。“來這里登記離婚的人形形色色。”臨縣婚姻登記處工作人員李芳告訴記者,有的是因為夫妻性格不合,或是遭遇家暴;有的是為了規避買房限購假離婚,導致假戲真做;更多的則是因為夫妻一方有了外遇。
“離婚率攀升,與農民外出流動有著密切聯系。”長期研究人口問題的山西省委黨校研究員劉寧認為,外出打工使農民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發生變化。城市光怪陸離的生活帶給他們巨大誘惑,加上不少夫妻長期分居,感情疏遠,婚外情便乘虛而入。城鄉差異鴻溝和夫妻雙方空間分隔,導致婚姻最終解體。
臨縣城莊鎮太平村支書郭繼平對此深有感觸。“外出打工后,人們交際面廣了,眼界開闊了。女的開始攀比,看到人家有車、有房,就想離婚,重找一個;掙了錢的男的也受不住誘惑,在外面亂搞。”郭繼平說,他們村就有一對在外打工的夫妻,丈夫當電工,妻子在飯店當服務員,兩人長期分居。后來,當服務員的妻子看上了飯店廚師,跟著廚師跑了,連孩子也不要了。“環境改變了她,如果在村里,她可能還是個好媳婦。”郭繼平說。
重財婚姻的隱患
農村娶妻花費巨大,少則幾萬,多則三四十萬,給家庭帶來巨大負擔,這一習俗為以后夫妻雙方的婚姻生活埋下隱患。“有的男人會認為女人是自己花錢買來的,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武廣明告訴記者,由于婚前感情基礎較差,婚后一系列問題便涌現出來。
山西靜樂縣王村鄉扶頭會村呂學勇(化名)和張月娥(化名)經人介紹認識,不過一個月就結婚了。“當時什么也不懂,父母覺得合適,就跟了他。”張月娥說,結婚的時候男方花了十幾萬元,結婚后覺得男方家處處挑自己毛病。
“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誤。”呂學勇說,結婚太倉促,雙方并不了解,導致婚后經常因為一些小事吵架。盡管他們已經有了一個3歲的孩子,但兩個人還是決定離婚,尋找各自的幸福。
獨立意識的增強
以前在農村,離婚被認為是件不光彩的事情,人們會因為害怕別人的眼光、為了自己的孩子而選擇繼續生活在一起。但現在人們不愿湊合,把離婚看得也很淡。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離婚訴求都是女性先提出來的。在臨縣法院受理的農村家庭婚姻糾紛案中,由女方提起訴訟的占90%。
劉寧分析認為,一方面與農村的人口結構有關,男女比例失衡,女性離婚后較容易找到再婚對象;另一方面也與女性的獨立意識不斷增強有關系,她們不再恪守“從一而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傳統觀念,追求自身幸福的欲望甚至超越了家庭親情。?笪摘自《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