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女兒國”:曼妙女子全球招婿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在巴西東南部有一個“女兒國”,這個小鎮上居住著超過600名女性,絕大多數年齡都在20到35歲之間。近日,這個小鎮向全球單身男性發出邀請,歡迎他們到“女兒國”成家立業。
巴西的這個小鎮可以說是一個女人的世界。鎮里的有些女性已經結婚,但她們的丈夫和超過18歲的兒子,都必須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去工作,只有在周末的時候才能回來與妻子和母親團聚。這意味著這個鎮子的方方面面完全是女性在掌權:從農耕到城市規劃,甚至還包括宗教信仰。周圍全是女人的世界也讓23歲的費爾南德斯苦惱不已:“想要在這里找到一個理想中的伴侶幾乎是不可能的。我見到的男人要不就是已經結婚了,要不就是和我有血緣關系。我長這么大,還沒有親吻過任何一個男人。”
沙特“女兒國”:
世界首座單一性別的工業城
在沙特阿拉伯,有一個由政府主導建設、為女性實現職業夢想而存在的“女兒國”。
一直以來,沙特都是一個嚴格實行性別隔離的國家。在傳統觀念中,女性的天職是“相夫教子”,她們猶如“兒童”,上學、結婚、甚至動手術,都由男性監護人(一般是父親或者丈夫)來決定。因此,在沙特的職場上,鮮見女性的身影。不過這一情況正在發生緩慢的變化——早在2012年,沙特就打算在東部城市哈福夫建立一個禁止男人踏足的“女兒國”,讓本國女性在不違反嚴格的伊斯蘭教法的同時,還能尋求自己的職業夢想,讓女性在國家經濟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據稱,這個“女兒國”吸引了5億里亞爾(約合8.5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創造5000個就業機會,涉及紡織、醫藥和食品加工等多個領域。與以往不同的是,沙特婦女在這里從事的不僅僅是流水線女工等初級勞動,更可以擔當企業運營管理等較高級別的工作。這座“女兒國”建成后,也將成為世界上首座完全是單一性別的工業城。
印度“女兒國”:寡婦之殤
沃倫達文是印度北方邦的一個古城,距首都新德里只有150公里——這里,是一個寫滿印度女性悲苦與哀傷的“女兒國”。
根據印度的家族文化,失去丈夫的婦女不能再婚,她們也容易被家人拋棄,衣食無著。早在16世紀開始,沃倫達文便成為印度寡婦聚集之地。500年來,這座“寡婦城”不斷擴容。
年過六十的戈文達·達西來自1000多公里外的西孟加拉邦。結婚后的第二年,她的丈夫因為肺結核而離開人世。在隨后的近30年里,戈文達不得不在夫家每天不停地辛苦勞作。終于有一天,身無分文的她踏上了前往沃倫達文的火車,成為這里眾多寡婦中的一員。戈文達像所有來到沃倫達文的寡婦一樣,一住進神廟,便被剃了個光頭。她把自己的姓改為“達西”,印地語意思為“奴仆”,以表示自己愿意終身侍奉被認為是女性保護神的“黑神”克里希納,同時與自己的夫家斷絕了關系。每天一大清早,戈文達會和其他同伴一道從住處前往1公里遠的廟中,唱頌印度教的祈禱經文,每天一共要唱6個小時。通過這份“工作”,這些寡婦們可以從當地廟宇那里每月獲得125盧比(約合2.7美元)的生活補貼。她們一天只有一頓飯,大多營養不良,骨瘦如柴。
盡管如今的婦女無需為過世的丈夫殉葬,但印度教對寡婦的行為舉止仍作出了嚴格限定:寡婦們要守齋戒,只能穿白色的衣服,不許戴手鐲和珠寶等飾物,不準參加婚禮、孩子出生等歡慶場合。她們甚至不被準許吃雞、魚和豬肉。在印度這個“乞丐都會有鼻釘”的國度,不能佩戴首飾凸顯了寡婦們社會地位的低下。
德國“女兒國”:百分百的女人天地
同樣身為女人,印度的“女兒國”里凄凄慘慘,德國小鎮潘霍芬卻是歌舞升平——這里道路整潔,風景宜人,且只準女人居住,是男人的禁地——因為這是一個由女同性戀者主宰的地方。
據報道,潘霍芬市面繁榮,主要的工業是制造木家具和生產大型冰箱,市鎮內到處可見腰間皮帶上掛著木匠工具的女子。這里基本上沒人失業,也很少有人犯罪。鎮上的警察全是女性。白天,鎮外的男人可以在鎮口出示身份證后入鎮做生意或者探親,但入夜后就必須離開,否則會被依例重罰。
其實,潘霍芬大概算得上是最像《西游記》中的“女兒國”的地方了——《西游記》里的女兒國國民如果想要當母親,就可以去喝“子母河”中的水;而小鎮潘霍芬的女居民們如果想要做媽媽,秘訣則是去進行人工受孕——只不過,因為市鎮憲章規定不準男子居住,所以如果生下的是男孩,那母子兩人就得一起搬離這座小鎮。這不,潘霍芬的女鎮長赫爾嘉·賴納切說了:“我們無需男人,我們過得很好!”
柬埔寨“女兒國”:命運的逆轉
位于柬埔寨首都金邊以南30公里的戈島如今已經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女兒國”——這是一個因為女性不屈不撓、戰勝命運而變得美好的“國度”。
據報道,這個面積只有7公頃的島上“女兒國”由40名寡婦或被男人拋棄的婦女組成。最初她們帶著子女以乞討為生,在金邊露宿街頭。非政府組織“家庭計劃”收容了她們,并在這個小島建立村莊,迄今已經8年。
這些原本命運凄苦的女人用自己的努力建立起了一個模范村。村中四處是風格獨特的木制小樓,花園中花團錦簇,景色迷人。白天,女人們在自家門前的走廊下縫制衣服,孩子們則到鄰村去上學。她們制作的衣服拿到省里的大市場上賣,所得收入足以滿足她們及子女的生活所需。此外,這里的女人們還會在菜園耕種,也會養豬養鴨養魚。
柬埔寨“女兒國”的婦女們保持著朋友式的友誼。一個人面臨困難時,全村人都會向她伸出援助之手。盡管柬埔寨的這個“女兒國”并不禁止男性進入,但這里的女人都覺得沒有男人的生活也很好。曾游蕩街頭兩年的村民桑西納也說:“在這里,我感到非常幸福。”(陳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