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抗戰中緬印戰場史料,曾看到日本《公刊戰史》轉引的一段美國戰史中的文字。它是批評中國遠征軍的兵器素養和戰斗作風的:
“根據美軍聯絡軍官所見,中國軍隊大多無視美國人的技術和勸告,戰術拙劣,缺乏愛護武器觀念,令美軍聯絡員不勝感慨。美軍聯絡員稱,中國士兵不愛護武器,用火箭筒在雨中進行射擊,由于雨淋,這種兵器經不住一天使用。步兵漫不經心地操作掛在腰帶上的手榴彈拉火環,常令位于近旁的美國人膽戰心驚。彈藥被無限制地浪費,兵器由于不間斷地使用和保養不善,短時間即告報廢。戰場上的武器、彈藥是如此使用,而補給站與第一線的距離卻相距甚遠,武器易損件的生產地竟遠離戰線上萬公里。通過這些事實即可察覺,衛立煌將軍麾下7.5萬名官兵的實戰能力令人遺憾……”
美軍聯絡官們的抱怨,固然有心疼本國“租借”物資的心情,但抗戰以來打“窮仗”幾乎打怕了的中國軍隊,何以如此“暴殄天物”?你可能想不到,當時因為恐懼日軍夜襲,有的軍官要求士兵通宵打機槍來嚇唬敵人。
而美式火箭筒和火焰噴射器都是剛剛研制出來的新武器,美國太平洋戰場的麥克阿瑟部隊和中國遠征軍幾乎同時列裝,一點也沒見外。但在騰沖和松山戰斗中,這兩樣攻堅利器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效能,因為中國士兵能掌握使用方法的人太少,選拔不出適合的兵員學習,學習了也只能達到“粗通”的低水準。
本來就對戰場技術動態變化格外敏感的日軍,稍稍吃虧后即有針對性地以狙擊和逆襲戰術反制,常常讓中國士兵丟下利器犧牲,就越來越找不出會用的人。?笪
摘自《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