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趙洋甲(1989—),男,漢族,四川南充人,西華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單位: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代化。
摘要:近年來,隨著中央不斷加大對“三農”工作的力度,農村合作經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由于受到各種因素和條件的制約,農村合作經濟也面臨很多問題。四川省資中縣雙橋村村民自發組織合作社發展合作經濟,帶動了該村的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對推動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四川資中;農村;合作經濟截至2013年底,資中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增加到158個,比2012年增長30.7%,入社成員近1萬戶,帶動非成員農戶2萬余戶,合作社實現收入過億元,盈余約1500萬元。雖然近年來全縣合作社蓬勃發展,但從總體上看,不僅存在“空殼”合作社較多、覆蓋面較小、帶動性不足等合作社普遍存在的問題,還面臨著三個方面需要突破的難題:一是過度依賴外部支持;二是經營管理封閉運行;三是資源整合能力不強。從對資中雙橋村的調研發現,該村成立群益、群聯種養殖合作社以來,積極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優化實體運作模式,有效提升了合作社自我造血和自我發展能力,對推動合作社因地制宜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強示范帶動效應、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的推廣應用價值。
一、雙橋種養合作社具有明顯的自我發展特征
雙橋村位于資中縣城西南15公里的山區小村,全村幅員面積5平方公里,擁有儲量豐富的煤炭資源,現有耕地2200余畝,轄11個組、3053人,森林覆蓋率達到40%。該村原有產業中,農業主要是傳統種植業和養殖業,工業主要是煤炭開采業。近年來,該村產業發展不僅面臨著農村勞動力持續向外轉移而結構性短缺、傳統種養業比較效益低而漸進性萎縮等共性問題,還面臨著煤炭行業整體疲軟而產業轉型、閑置資源難以盤活而增收乏力等特殊挑戰。雙橋村結合資源稟賦、產業現狀、市場需求和政策導向,于2010年3月成立了興隆街鎮群聯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群益養牛農民專業合作社,創新“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不斷推動資源合理利用、產業轉型升級、農民增收致富。自我發展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探尋發展路徑,體現自發性。雙橋村結合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在村支部書記的帶領下,村兩委通過上門拜訪、召開院壩會、在春節期間召開全體村民大會等方式,了解在家農民和外出務工返鄉村民想法、理清發展思路、統一群眾意見,建立種植、養殖合作社帶動產業發展的思路得到了村民的積極響應。2010年3月群聯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初有社員136戶,目前已有201戶加入合作社。
二是村民出資入股,體現合作性。合作社注冊資金為300萬元,戶均出資約1.5萬元,其中最低出資額為0.5萬元,最高出資額為28.6萬元。合作社社員中本村村民161戶、外村村民股東25戶,還有非農村居民15戶,有效打破了行政村和戶籍的束縛,走出了對外合作的發展之路。雙橋村合作社以資金入股為紐帶,開展規模經營,利用合作社籌集資金租賃土地種植蔬菜326畝、水果100畝;建設規模養殖場2個,肉牛存欄規模達到700頭;興辦釀酒廠,年產量達10萬公斤。
三是民主管理經營,體現規范性。雙橋村采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合作社形成成了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的管理架構和財務管理機制。一方面通過大股東承諾分紅比例的方式確保小股東利益,合作社年分紅比例達到10%。另一方面,以附加表決權的方式增強大股東話語權,出資額占合作社出資總額30%以上或者交易量占合作社交易總量30%以上的成員,在合作社重大財產處理、投資項目、對外擔保和生產活動中的重大決策方面享有最多兩票附加表決權。
四是資源循環利用,體現生態性。在群聯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運作的同時,雙橋村又成立了群益養牛農民專業合作社、興辦了酒廠,建立了以“秸稈菜葉養牛、酒糟調劑飼料余缺、牛糞還田種菜”的循環經濟模式,不僅讓合作社內部的酒糟、菜葉、牛糞等資源得到充分循環利用,還有效利用周邊水稻、玉米等種植業形成的秸稈,提高了資源循環利用效率,促進了產業生態化發展。
二、雙橋種養合作社具有完善的內生發展機制
雙橋村種養合作社通過“五結合”機制充分利用了內外資源和條件,特別是對未能充分利用和閑置資源的有效挖掘和利用,擺脫了目前一些合作社要么是“空架子”、要么依賴政府“輸血”維持運轉的弊病,具有較強的造血功能。
一是地方經濟發展與黨員干部培養緊密結合。該村一直重視發展集體經濟和培養黨員、干部,擁有自建辦公陣地、集體果園、小型水庫等集體資產。在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培養了大批黨員干部,年輕化特征明顯,全村共有黨員108個,其中60歲以上和40歲以下的黨員各占31.5%,40歲至60歲的黨員占37%,年齡結構較為合理,是參與合作社、帶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其中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成員中黨員比例高達75%。
二是本土人力資源與外地人才利用緊密結合。為了彌補產業發展人才的不足,一方面開展“三會一課”、“村黨支部書記上黨課”、“我是黨員、我該怎么做”等各類主題討論活動,提高黨員干部政治素養,增強為村民服務的責任意識,主動“走出去”學習先進的做法和成功的經驗;另一方面邀請有關專家或專業人士到村授課,針對三大產業聘請了釀酒師、蔬菜種植能手和獸醫。
三是三次產業聯動與資源開發利用緊密結合。合作社不僅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步伐,還通過生態循環種養推動產業生態化,通過三次產業互動推動產業融合化發展。根據發展規劃,合作社將建設蔬菜育苗基地、肉牛加工廠,形成更為完整的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產業鏈;同時,將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農業景觀,發展觀光農業,形成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的格局。
四是節本增效機制與發展循環經濟緊密結合。合作社利用酒糟和種植廢棄物養牛既生態又節約養殖成本,利用牛糞還田種菜既節約了大量施用化肥的成本,又提高了蔬菜品質。蔬菜生產基地已經取得無公害基地認證,黃瓜、茄子、青椒等11個蔬菜品種已取得無公害食品認證。
五是農村產權改革與拓展增收渠道有機結合。通過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明確了土地、林地、果園、集體房屋等權屬,發展合作社促進了資源流轉和利用,通過四條途徑增加了農民收入:農民通過合作社流轉土地獲得租金收入,入股農戶憑借股份分紅獲得股金收入,參加合作社生產獲得薪金收入,合作社規模經營節約勞動力投入增加外出務工收入。
三、雙橋種養合作社具有較強的借鑒推廣價值
雙橋村種養合作社的發展模式形成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合作社年入股分紅達10%,簽訂勞動合同的常年雇傭本地達50人,季節性雇工30人以上,農民既實現了務工掙錢,又能就近照顧家庭。合作社通過種養及加工業有機融合互動,走出了一條資源循環高效利用、產業生態友好發展、農民增收渠道增加的發展之路。
一是為整合利用農村資源提供了有益借鑒。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資源相對匱乏,即便如此,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無論是土地資源、人力資源還是資本資源更多地從農村流向城市。雙橋村合作社的發展模式充分利用了農村的環境、土地、資金和人力資源,還帶動周邊花卉、養魚大戶等發展,有效促進了農業農村的繁榮發展。
二是為農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了有益借鑒。一直以來,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提高農業產業效益、滿足消費發展需求的重要途徑,但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并不是盲目追求“高”、“大”、“上”。雙橋村合作社在充分分析本地資源基礎、產業現狀和產業發展規律、市場需求發展趨勢基礎上形成了生態循環發展模式和產業聯動發展機制,對于通過設施化、標準化、規模化和生態化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具有普遍的推廣價值。
三是為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提供了有益借鑒。
農民增收不能完全依賴農業、也不能完全撇開農業。雙橋村合作社的發展模式擺脫了一家一戶“小農經濟”能夠解決溫飽卻難以發家致富的桎梏,也避免了一味引進企業造成大量占用資源卻排擠小農資本難以助農增收的困境,為農民持續增加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探索出了一套長效機制。
四、雙橋種養合作社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一是規模效應尚未顯現。雙橋村種植和養殖合作社規模偏小,無論是從資源循環利用、還是引進人才作用的充分發揮而言都還尚未達到適度規模,對加工、旅游的聯動發展和品牌的打造、推廣都形成了制約。二是基礎設施配套不足。合作社開展生態循環的規模化種養對糞便無害化處理、機械化耕作、渠系化排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地塊零散,加上生產性道路和灌溉渠系配套能力差極大地制約著合作社經營規模的擴大。三是經營管理人才缺乏。合作社雖然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才不足的問題,但相對于產業向高端化、品牌化、融合化發展的需求而言,無論是技術人才、管理人才還是經營人才都需要進一步加強培訓、提升能力。四是產品品牌亟待培育。合作社目前按照種養生態循環的方式進行生產,但由于缺乏市場認可的品牌,難以實現優質優價。五是融資乏力。合作社缺乏有效抵押物,難以獲得金融支持,發展投入不足。
五、推動農民合作社加快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是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整合高標準農田、金土地、小農水、提灌站改造、通鄉通村公路以及機耕道、便民道建設等項目資源,改善田網、路網和渠網,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加強養殖圈舍標準化建設,為合作社開展標準化、規?;?、集約化經營提供基礎支撐。
二是加強金融保險支持。要充分考慮合作社發展依靠資金內部自我積累發展慢的現實,加強“銀政合作”,開發合作社土地經營權、生產設施以及流動資金等貸款產品,給予合作社資金支持,并進行貸款貼息,解決合作社擴大規模資金不足、成本過高的問題。同時,針對合作社農機設備、規?;N植的農作物、養殖的畜禽等開展農業保險,增強抵御生產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
三是強化農業公共服務。一方面要積極爭取省市合作社發展專項資金,支持規范化合作社建設規?;瘶藴驶a業基地、構建營銷體系、開展技術培訓和信息服務等,推動合作社做大做強。另一方面要整合地方農技、農機、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的公共服務資源,針對合作社發展所需提高服務績效,促進合作社優化發展理念、強化經營管理實力、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四是打造農產品公共品牌。一方面,要在合作社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基地和產品認證方面給予認證費用補貼,對取得著名商標、知名商標、名牌商品的給予獎勵;另一方面,要引導合作社按照產品原則或產業關聯原則組建區域性聯合社,壯大合作社發展實力,打造農產品公共品牌,通過“訂單農業”,發展“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推行“網絡營銷”等方式促進農產品實現優質優價。(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苑鵬.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J].經濟研究參考.2008年第31期.
[2]謝學東.農村合作經濟的三個走向[J].江蘇農村經濟.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