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 孫金玫
作者簡介:張一(1990-),男,漢族,河南鄭州人,在讀研究生,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方向:財務會計。
孫金玫,(1990-),女,漢族,河南南陽人,在讀研究生,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方向:財務管理。
摘要:截止目前,我國已將交通運輸業、郵政業、部分現代服務業納入“營改增”范圍,而建筑業的“營改增”最早將于明年年初施行。作為“營改增”最難實施的三大行業之一,由于進項稅難以抵扣以及行業業務的復雜性等問題,建筑業稅制改革推進工作困難重重。本文就建筑業“營改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基于以上探討提出有關改革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增值稅;營業稅;營改增;建筑業一、引言
李克強總理在《求是》雜志刊登的《關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若干問題》一文中指出,今后要繼續推進稅制改革,并明確“營改增”還有“五步曲”。他指出,2014年繼續實行營改增擴大范圍,并在2015年基本實現營改增全覆蓋。2014年年初我國將鐵路運輸以及郵政業納入營改增范圍,2014年6月1日,又正式將電信業納入“營改增”改革工作的試點范圍,隨后將繼續推進金融業、建筑業、房地產業和生活服務業等行業的改革試點。建筑業作為營改增工作最難啃的幾塊骨頭之一,其稅制改革進程已迫在眉睫。
從前期情況來看,“1+6”營改增試點都已取得突出成果。截止2014年2月,營改增試點工作已經開展26個月,涵蓋范圍也從最初的上海地區發展到全國地區,試點范圍內的工作開展為營改增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在改革工作取得突出成果后,營改增工作逐步進入深水區,建筑業的稅制改革工作已經被提上日程。建筑業經營活動涉及建材業、房產業、大型機械制造業以及租賃業,其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在長期的稅收實踐中,建筑業征收的是營業稅,其征收方式合理性值得商榷,因為這可能導致了嚴重的重復征稅問題。舉個例子,在施工方的購進成本中,建筑材料、設備占用很大部分,這部分物資在購進時已繳納過增值稅,但是在實現銷售收入時卻繳納營業稅而導致沒有機會抵扣增值稅,稅負增加的同時也導致增值稅流轉抵扣鏈條的斷裂。因此,建筑業實施“營改增”從長遠來看是有利于企業稅負的減少,有效避免重復納稅,具有積極影響。建筑業本身的行業特點決定了“營改增”的難度很大,企業若想享受國家改革帶來的利好,就要求企業相關人員未雨綢繆,提前做好行業“營改增”的研究和準備工作。
二、建筑業“營改增”的必要性
1.重復征稅問題亟待解決。《營業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中規定,建筑業在繳納營業稅時按營業額全額征收營業稅,不能將工程成本中的原材料、機械使用費等扣除。從以上條款可以看出,在現有營業稅體制下,企業是需要對營業額全額計征的。建筑業的工程成本中含有原材料、機械設備的購買款、使用費等,在取得時其進項稅額不允許扣除并計入產品成本,在計算營業稅時就包含了部分增值稅進項稅額,即對這部分進項稅額也征收了3%的營業稅,從而造成重復征稅。實施“營改增”后可以有效解決這一現象,增值稅僅對增值部分征稅,這一特點使得建筑企業在取得物資增值稅專用發票時不計入產品成本,而在確認收入形成納稅義務時抵扣,最終將部分增值稅轉嫁下游,減輕稅負,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轉型升級。
2.行業內部營業稅稅負有失公允。建筑業發展迅猛,其業務活動從勞務輸出發展到貨物與勞務的混合銷售。《營業稅暫行條例》明確規定建筑施工企業發生混合銷售行為時,按營業稅與增值稅分別核算,未分別核算的,由主管稅務機關核定其應稅行為營業額,但上述情況僅限于銷售“自產”貨物,其他情況即銷售外部購買的貨物則按銷售額征收營業稅,從而造成重復征收。同樣是銷售貨物卻區分“自產”和“外購”,這種做法有失公允。此外,建筑業安裝、修繕、裝飾等勞務與征收增值稅的加工、修理修配勞務工作性質相似,但兩者屬于不同應稅范疇,計稅方法導致稅負也相差懸殊。
3.稅收征管效率低、成本高。現行稅收體系下,營業稅與增值稅并行,營業稅屬地方稅,由地方稅務局征收;而國稅系統負責審核管理增值稅進項抵扣,并且海關代征進口環節增值稅。上文提到建筑業普遍存在混合銷售和兼營行為,這就經常需要稅務系統之間的溝通協作,增加稅收征管成本,降低效率。“營改增”后,納稅環節環環相扣,不僅便于國稅局提高稅收征收效率,也有利于防止企業偷稅漏稅。
三、建筑業“營改增”的可行性
1.試點工作成果顯著。“營改增”工作首先于2012年1月在上海試行,隨后將交通運輸業和現代服務業“營改增”試點工作擴展到北京、天津、浙江、廣東、深圳等12個省、直轄市,并取得預期階段性成果后在全國進行推廣。2014年年初我國將鐵路運輸業和郵政業也納入“營改增”范圍,至此交通運輸業已全部納入營改增范圍,到2014年6月1日,電信業納入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范圍。到目前為止,參與“營改增”的企業整體上稅負有明顯下降,并且對于個別稅負上升的企業,政府亦采取了相關扶持政策,兩種稅制完成了平穩轉換,深化調整了產業鏈布局,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在“營改增”工作正反兩面均取得寶貴經驗。前期工作經驗的積累進一步驗證了“營改增”工作的可行性,將建筑業納入稅改范圍指日可待。
2.建筑業具備“營改增”條件。建筑業作為我國第二產業,其資金在生產經營中的流轉與制造業類似,都存在供、產、銷三個過程并不斷循環。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并形成工程實體,到最后形成產成品收回價款,建筑業各環節存在計算增值稅的條件。
3.國內外環境提供改革契機。黨的十八大指出,我國在繼續進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要促進企業發展轉型。目前,我國城鎮化、工業化、市場化不斷深入,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經濟結構加速優化,不斷挖掘市場潛在需求,在經濟體制、財稅體制改革的背景下,“營改增”工作不斷深入,建筑業改革顯得格外重要。目前,全球已有153個國家和地區實行增值稅制度,其中有90個國家和地區對勞務、貨物均征收增值稅。歐盟等經濟發達地區對增值稅征收范圍幾乎做到全覆蓋。
四、改革對策和建議
1.提高企業增值稅抵扣意識。建筑業企業在改革之前,應做好相應準備工作。首先培養并提高相關增值稅抵扣意識,完善增值稅專用發票管理制度。比如,在工程物資供應商選擇方面,應盡量選擇能夠開具合法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大型供應商,小型供應商雖然有可能提供較為低廉的價格,但是往往不能提供專用發票,不利于企業稅務管理。同時培養財務人員識別專用發票真偽的能力,加強“營改增”工作實務培訓,專人管理票據并及時做好抵扣的申報工作,避免稅負的增加。
2.推遲購置非急用固定資產和勞務,合理避稅。根據有關政策規定,企業在購買固定資產產生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允許抵扣。所以,在建筑業“營改增”實施之前,可以推遲非急用資產的購置計劃,等相關稅改工作開始后可以用來抵扣銷項稅額,這將明顯減少企業稅負。
3.企業盡可能自行采購原材料。材料費用的進項稅額是整個工程項目可抵扣稅額的主要組成部分,如果由發包方提供原材料,施工企業就無法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便無法獲得抵扣機會,能夠抵扣的項目就只有機械使用費和一些其他直接費用。因此,企業“營改增”后盡可能簽訂包工包料的建造合同,可以為建筑施工企業增加可抵扣的進項稅額,從而減輕增值稅稅負。(作者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
參考文獻:
[1]路憲文.談建筑行業營改增的必要性[J].企業研究,2013(02).
[2]趙桂花.營改增對施工企業的影響及對策[J].時代金融,2013.
[3]張墦.建筑業“營改增”試點的應對措施[J].財會月刊,2013(1).
[4]吳金光,歐陽玲等.“營改增”的影響效應研宄一一以上海市的改革試點為例[J].財政問題研究,2014(2).
[5]向小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若干問題探討[J].財會研究,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