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明強等
摘要 [目的]確定玉米(Zea mays L.)品種在滄州地區的適應性、豐產性。[方法]對13個玉米品種進行品種比較試驗。[結果]平玉8號、承玉23、大玉3號、中單909、張玉1355、蠡玉18產量表現較好,各產量性狀優良,其中承玉23、張玉1355、蠡玉18生育期較長,適合滄州地區春播大面積示范推廣,平玉8號、大玉3號、中單909生育期較短適合滄州地區夏播大面積示范推廣。[結論]該研究可為滄州地區推廣優良的玉米品種提供可靠依據。
關鍵詞 玉米;品種比較試驗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03-00685-02
滄州市位于渤海之濱,土壤瘠薄鹽堿、淡水資源匱乏,玉米是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生產上長期的種植導致存在主栽品種單一、品種混雜退化等嚴重問題。為了進一步提高當地玉米品種更新換代的速度,篩選出適宜當地種植的高產優質抗病玉米新品種,選擇市面較廣泛銷售的玉米品種13個,通過對各玉米品種的栽培觀察比較,確定玉米品種在當地的適應性、豐產性,為在當地區推廣優良的玉米品種提供可靠依據[1-3]。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在滄州農林科學院前營試驗站試驗地實施,施肥運籌為:底施農家肥2.25萬 kg/hm2,純N 180 kg/hm2,P2O5 90 kg/hm2,K2O590 kg/hm2,ZnSO4肥15 kg/hm2;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525 kg/hm2。播前澆足底墑水,精細整地,適時播種。
1.2 參試材料
選用的當地推廣品種和其他省份審定的玉米新品種共13個,包括中科一號、蠡玉18、德利農988、燕單202、銳步1號、中單909、張玉1355、承玉23、大玉3號、安玉13、平玉8號及偉科702,以當地主栽品種鄭單958作為對照。
1.3 試驗方法
采取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面積32.5 m2(2.5 m×13.0 m),行距0.5 m,株距0.30 m,種植密度6.75萬株/hm2。各玉米品種5月31日同期播種,田間管理為常規管理[4]。
2 結果與分析
2.1 玉米產量分析 經方差分析可知,玉米產量區組間和處理間的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表1列出了處理間玉米產量LSD法多重比較分析結果。由表1可知,承玉23的產量最高,較對照增產15.06%,其次是平玉8號、張玉1355、大玉3號,銳步1號的產量表現最差,較對照減產10.79%。承玉23、平玉8號、張玉1355、大玉3號、中單909、蠡玉18較對照增產顯著,承玉23號、平玉8號、張玉1355、大玉3號、中單909與對照相比極顯著增產[5-8]。
3 結論與品種簡述
通過田間鑒定分析,平玉8號、承玉23、大玉3號、中單909、張玉1355、蠡玉18產量較突出,而且綜合性狀及田間表現好,其中承玉23、張玉1355、蠡玉18生育期較長,適合滄州地區春播,平玉8號、大玉3號、中單909生育期較短適合滄州地區夏播;穗長、行粒數、出子率、禿尖長度、單穗軸重對產量的影響較大,呈顯著相關[11]。
3.1 平玉8號 夏播生育期95 d;株高251 cm,穗位高114 cm;成株葉片數19片左右;穗圓筒形,果穗長16.5 cm,果穗粗5.0 cm,穗行數14.4行,行粒數33.9粒;黃粒,紅軸,半馬齒型,千粒重323.4 g;抗逆性較強。
3.2 承玉23 株高307 cm,穗位高130 cm,全株22片葉;生育期128 d左右;果穗筒形,穗軸白色,穗長19.5 cm,穗行數16行左右,禿頂度0.5 cm;子粒黃色,馬齒型,千粒重368 g,出子率86.4%。春播需注意5 cm地溫穩定通過10 ℃以上播種。
3.3 大玉3號 株高265 cm,穗位高114 cm;全株葉片數19片;果穗筒形,穗軸白色,穗長16.5 cm,穗行數16行,禿頂度0.5 cm;子粒黃色,半馬齒型,百粒重32.2 g,出子率87.2%。
3.3 中單909 株高250 cm,穗位高100 cm;成株葉片數21片;果穗筒形,穗長17.9 cm,穗行數14~16行,穗軸白色,子粒黃色,半馬齒型,百粒重33.9 g。
3.4 張玉1355 株高230 cm左右;穗位高95 cm左右,穗柄長13~15 cm,穗長23~25 cm,穗粗4.5~4.8 cm,穗行數14~16 行,百粒重32 g左右;黃粒,半馬齒型,果穗長錐形,粉軸。
3.5 蠡玉18 株高257 cm左右;穗位高115 cm,葉片數19~20片;果穗柱形,穗長18~20 cm,穗粗5.0~5.2 cm,穗行數14~16行,穗粒數500~550粒,穗軸白色;子粒半馬齒型,黃色,百粒重33.4 g,出子率87.7%。
參考文獻
[1] 段鵬飛,劉天學,李潮海.黃淮海夏玉米區主要玉米品種多因素綜合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09(12):14-16.
[2] 馮巍.面向21世紀發展我國玉米產業[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1,3(4):32-37.
[3] 佟屏亞.我國玉米生產現狀和發展策略[J].科技導報,1997(11):22-25.
[4] 南京農學院.田間試驗和統計方法[M].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143-148.
[5] 王繼濤,吳健雄,趙瑋,等.鮮食甜玉米品種展示試驗[J].寧夏農林科技,2011,52(5):12-13.
[6] 劉強,艾合買提江.做好玉米品種區試試驗工作的幾點體會[J].雜糧作物,2010,30(5):351-352.
[7] 王曉宇,田圣忠,楊萬森,等.2009年夷陵區玉米品種比較試驗報告[J].現代農業科技,2010(10):50-51.
[8] 劉文麗,石時祥.8個高產雜交玉米品種的比較試驗[J].農技服務,2010,27(6):685-695.
[9] 陳松,甘東孝,羅紅.安順市玉米品種比較試驗初報[J].耕作與栽培,2012(1):48,53.
[10] 周紅生.21世紀我國玉米遺傳育種及玉米生產的發展戰略[J].玉米科學,1996,4(4):1-5.
[11] 龍云程,周朋,朱愛清,等.不同玉米品種在高密度下的豐產性研究[J].雜糧作物,2009,29(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