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芳 王相剛 李賀
摘要 針對綏化市北林區平菇的代料栽培技術,以玉米芯為主要原料,從栽培模式、栽培季節、原料準備、發酵以及出菇管理幾方面闡述其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 平菇;代料;玉米芯;栽培模式
中圖分類號 S646.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03-00697-0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識的增強,“一葷一素一菇”等日常營養理念漸入人心。平菇因其肉質肥嫩鮮美,富含人體必須的多種氨基酸,常食用有降血壓、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功效而成為家庭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也成為火鍋、麻辣燙、米線等廣受歡迎的流行快餐中必備的菜品。
平菇的栽培模式包括熟料栽培、發酵料栽培、生料栽培3種。根據盛裝栽培料容器的不同可分為袋栽、瓶栽、箱栽及壓塊栽等;根據栽培袋擺放位置可分為室內菇棚栽培、地溝栽培和陽畦栽培等[1]。綏化市北林區是典型的糧食主產區,農作物秸稈產量豐富,近年來隨著秸稈利用和代料栽培技術的發展,利用農業秸稈生產平菇的技術也愈來愈成熟。目前,綏化市北林區平菇主要栽培模式包括兩種:發酵料栽培、發酵料配合熟料栽培。栽培基質以玉米芯為主要原料,室內菇棚袋栽為主。生產的平菇成品以鮮銷為主,主要供應本地市場,基本滿足市場需求。
1 發酵料栽培模式
發酵料栽培適合于對堆積發酵技術掌握熟練的種植戶。發酵料栽培也可稱為半熟料栽培,即培養料不經高溫滅菌,只靠堆積發酵升溫,根據巴氏消毒法原理,在堆積升溫發酵過程中殺死大部分不耐高溫的雜菌和害蟲,發酵結束后再將其裝袋培養至出菇。由于平菇抗雜菌力強,采用發酵料生產不需要高溫滅菌環節,既節省設備投資,又節省能源消耗,經濟效益較高。
具體生產過程如下:確定栽培季節→菌種準備→培養料預處理→培養料堆積發酵→裝袋接種→發菌→出菇管理。
1.1 確定栽培季節
發酵料栽培要盡量避開高溫季節以降低污染率,適宜在初春或秋末進行,一般于春季2、3月份和秋季9月份開始。近年來,綏化市平菇的種植量逐年增加,在采摘季節大量鮮菇上市,致使價格暴跌(2013年夏季北林區最低收購價曾降至1.50元/kg),而有農戶在6月份開始栽培,在其他種植戶早已摘盡時正好出菇上市,收購價就達10元/kg,效益可增數倍。因此,應積極創造條件,進行反季節栽培,避開高峰期采摘,提高栽培的經濟效益。還有農戶與黑木耳種植相配合,在黑木耳下地后利用閑置大棚開始栽培平菇,既錯開了兩者的栽培季節又充分利用了空間,栽培效益明顯提高。
1.2 菌種準備
發酵料栽培接菌量較熟料接菌量大,一般接菌量為10%~15%,種植戶應根據自己的生產量準備所需二級菌種。目前,北林區平菇種植戶多采用購買的玉米粒、木屑菌種作為二級菌,其中以玉米粒菌種居多。玉米粒菌種營養豐富、顆粒均勻,顆粒內菌絲在接菌過程中不受擾動,使得接菌后菌絲萌發快、菌絲濃密潔白、生命力旺盛,玉米粒原料易得、成本低、制作簡便。
玉米粒菌種制作過程[2]:選擇定量的無霉變、未發芽的玉米粒,去除其中雜物,浸泡24 h(或放入鍋中煮30 min)至玉米粒掰開時無白芯為止,撈出瀝干水后拌入干重1%的石膏,也可加0.5%過磷酸鈣,拌勻后裝入塑料袋或罐頭瓶中,在0.12 MPa下保持2 h或常壓100 ℃下保持10 h滅菌。在無菌條件下接入平菇一級菌種,25 ℃恒溫下15~20 d即可長滿備用。由于玉米粒易受霉菌污染,必須在無菌條件下接菌,待菌絲長滿瓶后常溫保存不易超過30 d。平菇的品種有高溫型、中溫型、低溫型和廣溫型,種植戶應根據自己安排的栽培季節選擇適合的菌種。
1.3 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