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頤
“‘溜須為什么會成為‘奉承、討好他人的代稱?先來說說‘溜須的由來。”
宋真宗年間,有一個大臣名叫丁謂,此人“大中祥符初,伙同王欽若大營道觀,屢上祥異,以阿諛真宗封禪,拜三司使,后又進戶部侍郎、參知政事。”當時寇準任職宰相,是丁謂的上司,丁謂對寇準自然是畢恭畢敬。有一天,群臣宴會,寇準不小心讓湯水沾到了胡須上,丁謂連忙站起來,小心地給寇準擦胡須。寇準平時就看不慣丁謂,這時被他的過分熱乎搞得渾身別扭,忍不住取笑道:“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須耶?”丁謂又羞又惱,從此記恨寇準。
丁謂“溜須”不成,反被譏嘲,錯誤主要在于他“溜”過了頭。“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擦胡須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旁人代勞徒增尷尬。凡事過了頭,就容易引起心理上的反感。清末重臣張百熙愛才如命,但是很討厭諂媚之徒。有一次,張的小妾生了重病,有一個門客聽到消息之后,就在家中設了香案,天天為張的小妾祈福。張百熙聽說了這件事,說:“我素愛其才,乃不知其德。”張百熙很失望,他看穿了門客的“有才無德”,從此后雖然表面上仍然看重門客,其實卻漸漸冷落了他。
和珅的“溜須”之術,在歷史上很有名。和珅很忠心也很聰明。和珅的忠心和聰明,在“溜須”這一工作中得到了極大的施展。話說乾隆南巡至山東境內,看見一座橋,名曰“八方橋”。皇上登橋遠眺,詩興大發(fā),脫口作出一聯:“八方橋,橋八方,八方橋上觀八方,八方八方八八方。”乾隆示意臣屬對出下聯。此聯難度頗高,眾人匆忙間難以對答,乾隆正覺得掃興,幸好忠心聰明的和大人腦門上的電燈泡亮了,和珅連忙跪倒在乾隆面前,高聲對道:“萬歲爺,爺萬歲,萬歲爺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這個下聯,“溜須”的意味太濃了。可是,溜得及時、溜得自然、溜得合情合理,還溜出了和珅的機敏貼心可人勁兒,怎能不讓乾隆皇帝舒舒服服、龍心大悅呢?
人的天性,都喜歡別人對自己說好話,做善事。尤其是下屬對于上司,態(tài)度恭謹言辭誠懇是一種表達尊重的禮儀。在人際交往中,在職場官場中,適度適當的“溜須”是必須的。善于“溜須”的人,往往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溜須”是門技術活,如果溜得尷尬、溜得刻意、溜出了一副小人嘴臉,那還不如不溜。
候鳥摘自《人才就業(yè)社保信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