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慧等
摘要 山西栽種果樹歷史由來已久,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果樹種植業迅猛發展。山西的自然資源和社會條件是果樹業發展的前提,研究果樹區域分布時必須考慮立地條件和市場前景。在全面考察山西省果樹主栽區的基礎上,提出果樹區劃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 果樹;區劃;分布
中圖分類號 S6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03-00675-02
1 山西省果樹產業發展現狀
1.1 歷史與現實
山西省是我國重要的果產區,栽培歷史悠久。《詩經》“魏風”中就有“園有棘,其實之食”,“園有桃,其實之殽”的詩句。“魏風”所指即今日黃河以北山西省廣大地區。桃園、棗園說明已有一定的種植規模。由此可見,山西省果樹栽培歷史有文字記載已有3 000多年。漢武帝時代,葡萄、石榴、核桃等多種果樹從中亞和我國新疆一帶傳入長安,然后傳播到山西各地,形成著名的生態品種群。唐宋以來,果樹在民間普遍發展,到近代,山西省已經建成了多種果樹生產基地。如永濟的青柿,清徐的葡萄,太谷的檳、沙果,孝義、汾陽的核桃,原平的梨。黃河、汾河沿岸的棗,專業產區集中連片達數十里[1]。
建國以來,山西果樹生產大體經歷了3個階段:①1949~1960年,全省范圍掀起一個以蘋果發展為主的高潮。②1961~1979年,從1964年起,掀起了以發展蘋果、梨、核桃為主的第二個高潮,特別是晉南地區,村村建立小果園。③從1979年開始,果樹生產進入了嶄新階段。截至1998年,果園面積已發展到296 950 hm2,其中蘋果195 960 hm2,梨30 780 hm2,葡萄6 260 hm2。本著果樹不與糧棉爭地的原則,果樹上山、下灘、入溝、進院;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大發展木本糧油果樹的比例。近年來,隨著果園承包責任制的進一步完善,開發果樹資源、發展果品生產又出現了新的局面。
1.2 自然條件
山西省依太行山、長城、黃河為界,與他省分開,疆界輪廓略顯一個由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境內多山,地勢起伏較大,全省平均海拔在1 000 m以上。地形復雜,形成了許多特定的復雜“小氣候”,決定了農作物及果樹生長栽培的多樣性。
山西省由于受地質構造及河流侵蝕切割的影響,植被多樣,形成了復雜的土壤類型。這些土壤對于不同果樹各有其適宜性,為山西省發展多種果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山西省地處中緯度,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熱多雨,春溫高于秋溫,秋雨多于春雨,氣溫差很大,日照充足,降水高度集中,地面風向紊亂,風速偏小,有利于多種農作物及果樹的生長栽培。果品著色好,含糖量高。
山西是由許多山脈組成的高臺地,其上覆蓋著較厚的黃土層,形成了我國華北黃土高原的一部分。根據山西的地貌特點、母質組成、土壤形成、果樹分布的情況,山西可分為6個地貌區,分別是石山區、土石山區、黃土高原溝壑區、黃土丘陵梁峁區、丘陵階地區、平川區;5個土壤的母質,分別是山地巖石風化物、黃土、洪積物、近代河流沉積物、風積物;12個土種,分別是亞高山草甸土、山地生草土、山地棕色土、褐土、黑褐土、黑壚土、栗鈣土、紅土、底湖土、鹽堿土、下濕土、砂土[2]。
1.3 社會條件
在山西本地市場上,隨著山西省煤化工能源機械等工業的發展和城市非農人口的增長,對各類果品的凈需求量日益上升,供需矛盾凸顯。特別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爾系數的降低,人們對食物的消費呈現出多元、綠色、健康的趨勢。水果消費在倡導健康的背景下,需求旺盛,僅僅依靠提高果產品數量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對品種、品質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蘋果、梨、棗、葡萄、桃、核桃、杏、李等本地水果持續走俏外,香蕉、榴蓮、芒果、椰子、柑橘、火龍果、獼猴桃、木瓜等南方水果也進入人們視野,逐步被人們接受。除了鮮食水果外,水果加工品,如果酒、果汁、果醬、果干等,需求也較為旺盛,而罐頭等加工品漸漸失去人們的青睞。20世紀90年代以前,進口果品基本只有香蕉1種,90年代以后,進口種類驟增,有蘋果、梨、芒果、獼猴桃、葡萄、龍眼、荔枝、杏仁等幾十種。
在國外市場上,核桃、柿餅、杏仁、梨、棗及其制品還遠銷日本、東南亞諸國和東歐國家。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對外貿易的擴大與深化,為果樹產業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
總之,山西發展果樹產業市場前景廣闊,機遇與挑戰并存。立足本省實際,充分利用山西省自然資源,發展優質、綠色的水果產品,是研究山西果樹區域分布的必然趨勢。
2 山西果樹產業區劃的問題
山西省地形、地貌特殊,適宜多種果樹樹種與品種的栽培,每個樹種與品種都有最佳分布區域。總體上,山西省果樹種植面積已有相當的規模,但果樹的生產水平、人均占有量、果產品商品率都很低。山西省山地多,平地少,耕地缺乏后備資源,森林覆蓋率低,坡地植被少,發展果樹生產還有干旱、水土流失和土壤貧瘠等主要障礙因素。就區域分布而言,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2.1 在主要樹種結構中,比例不適宜,發展不平衡
2.1.1樹種、品種結構不合理。果樹生產內部的結構調整,受自然條件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各產業間存在著彼此增減的關系。目前山西省樹種、品種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大果類水果如蘋果、梨、桃、葡萄等常規品種發展過多,優良品種、加工品種少;小果類水果如杏、李子、櫻桃、山楂、草莓等品種過雜(地方品種、名優品種、老劣品種并存)[3]。
改革開放后30多年間,幾次大發展只注重蘋果的發展,形成了蘋果面積大、品種多的局面;棗、梨、核桃只在局部地方有所發展;葡萄發展三起兩落;柿基本沒有多大發展,杏、桃、李、檳沙果等雜果類發展很少。
2.1.2用于加工的水果比例較小,未與世界接軌。從世界范圍來看,水果業的真正出路在于果品的加工,特別是果汁、果酒等能使果品的消費逐步由吃水果向喝水果(飲料型)轉變。如美國蘋果的加工量占水果總產量的40%~60%,日本占32%,而我國僅占5%。可以預見,加工果品的栽種將是未來果樹栽種發展的大趨勢[4]。
2.2 在栽培品種結構中,品種較多,但良莠混栽,名優特品種減少
2.2.1優良品種多,但應用不合理,且名優特果品逐漸減少。從全省栽植的品種結構中看,經過多年的示范、篩選和調整,基本選出不少適合山西省栽培推廣的優良品種。但有的地方不重視立地條件,果農對于品種的選擇比較盲目,跟風嚴重,一味追求經濟效益。不少地方不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不管水地旱地、山地丘陵、氣候適宜不適宜,盲目引進推廣,遭受了嚴重損失,不得不重新更換品種。此外,一些不法商販和推廣單位為了單純的經濟利益,打著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旗號,四處招搖撞騙,推銷沒有經過中試、審定的品種,使得果農額外承擔了未來利益不確定的風險。
山西省名優特果品很多,但在果樹生產發展中,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有的明顯減少,有的面臨絕境,比如太谷壺瓶棗和交城駿棗,如今刨掉、死掉、被擠掉的約有70%。永濟梅杏、臨猗石榴、晉南大紅李,只有為數很少的村莊有,如不加以扶植挽救,很有可能滅種。
2.2.2不同熟性果樹品種栽種比例不適宜。果樹生產者的傳統習慣,一直認為中晚熟品種易于存儲,因而銷售時間長,保險系數高,而早熟品種不耐存儲,銷售時間短,市場狹小。但市場的規律恰恰有時是需要打時間差的,早熟品種往往能出奇制勝。這就需要統籌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種的栽種比例,加快樹種的調整、更新、升級換代,優化各品種的栽種比例。
2.3 在果樹生產發展中,速度偏快,管理粗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較差
2.3.1重視數量,輕視質量。有些地方只看到本地資源廣的一面,不考慮環境和生產、勞力、交通運輸等多方面的條件,一味強調發展面積。在花果管理上,怠于疏花疏果,缺乏調節大小年、穩定年產量的長期規劃。
2.3.2重視發展,輕視管理。一些地方只圖多栽樹,管理粗放,年年栽樹不見樹,收效甚微。 集中表現在栽植密度越來越大,而水肥農藥投入跟不上,放養式栽培。在整形修剪方面套用傳統的樹形、采用老式修剪方法,忽視四季修剪。實生苗過多,嫁接苗過少。
2.3.3重靠國家,輕自立。市場化的深入改革,將使財政支農的力度減弱,從輸血到造血,不僅需要提升果樹管理水平,更要從思想上擺脫“等、靠、要”的計劃經濟思維。
2.4 在果樹生產過程中,還需要大挖中低產果園潛力,加強果品貯藏保鮮加工能力
山西省干鮮水果的結果面積約8.3萬hm2,其中60%以上為低產果園。果品產量要上一個新臺階,抓好低產果園的挖潛改造是十分必要的。
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區,不少果品和野生資源腐爛變質,不能利用,十分可惜。如果把貯藏保鮮加工和生產相結合,把現有的野生資源利用起來,將大有裨益。
2.5 經營格局未形成規模化
由于長期以來果樹生產的分散經營格局沒有變化,家庭承包的格局依舊是農村果樹栽培的主要模式,這使得果樹樹種、品種在某一區域不統一,難以發揮該區域的資源優勢,很難形成規模化生產及提升果產品品質。再加上果農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普遍不高,致使心有余而力不足。
3 結語
山西果樹區域的分布要綜合考慮地區的自然資源、社會條件以及市場偏好,優化果樹產業結構,調整果樹樹種和品種,集約化管理,使得果農的投入產出比達到最優。
參考文獻
[1]傅耕夫.山西省果樹種質資源及區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11.
[2] 王中英,童德中,朱文勇,等.山西果樹志[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16-20.
[3] 郝瑞玉,黃軍保,李曉梅.山西省應因地制宜發展果樹業[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3,13(2):58-59.
[4] 黃軍保,李曉梅,楊明霞.我國果樹產業結構調整中的誤區與調整策略[J].河北果樹,2002(6):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