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輝等
摘要 針對早春雨雪低溫等極端氣候可能對蠶桑生產造成不利影響,結合安徽省生產實際,提出準確分析預判,加強桑園田間管理,適時調整養蠶布局,規范春蠶飼養技術等應對措施,規避生產風險,確保春蠶增產增收。
關鍵詞 極端氣候;田間管理;養蠶布局;春蠶飼養;小蠶共育;大棚養蠶;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 S1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03-00772-02
2013年入冬以來,安徽省降水偏少,氣溫偏高;進入2月后由于受強冷空氣影響,自北向南,全省蠶區又遇到冰雪和持續低溫、陰雨天氣,氣溫極劇下降。為避免低溫雨雪可能給今春蠶桑生產造成不利影響,確保春蠶生產安全,安徽省各級蠶桑生產主管部門和技術服務單位應結合本地區氣候特點和生產實際,主動采取應對措施,重點防范“倒春寒”等極端氣候,力爭準確預判,為春蠶生產提供技術保障。
1 加強桑園田間管理,確保桑葉優質高產
1.1 加強桑園中耕、施肥 早生桑品種桑樹由于春季發芽早,早春在遭遇“倒春寒”等惡劣天氣的影響時,極易導致枝條上都已處于脫苞、雀口、開葉期的桑芽或嫩葉全部凍枯發黑而呈焦糊狀,但隨著氣溫回升,桑樹的側芽、潛伏芽仍可萌發,對桑樹生長和桑葉產量影響有限,可通過加強桑園中耕、施肥等措施,促進桑樹快速恢復生長。
1.2 清溝排水 春天雨水較多,特別是在低溫、連陰雨時,低洼處桑園極易積水,應及時疏通或開挖桑園排水溝渠,迅速排除桑園積水,這是防止和減輕桑樹凍害損失,保證春葉優質高產的重要措施。
1.3 科學施肥 重施有機肥等熱性“保暖肥”和增施催芽肥。①冬基肥以堆廄肥、垃圾、河塘泥等有機肥料為主。施用冬肥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還可以達到保暖、防凍,減少病蟲害的作用。施廄肥3.75萬~4.50萬kg/hm2,或垃圾、堆肥7.5萬kg/hm2。②催芽肥要氮、磷、鉀配合施用。一般在桑樹萌芽前的15~20 d施下,小蠶用葉和粘性土桑園可適當提早。應以腐熱的堆廄肥、人糞尿和速效性氮肥為主。施尿素450 kg/hm2(碳銨)或人畜肥1.5萬kg/hm2。③及時進行根外追肥對提高桑葉產量和質量有一定作用。待桑樹長出3~5片新葉時,在枝條中上部葉片背面噴灑濃度0.5%的磷酸二氫鉀加濃度1%尿素溶液,噴灑量按1 500~2 250 kg/hm2,間隔5~7 d噴1次,連續噴灑2~3次。
1.4 合理重剪 對遭遇嚴重凍害的桑樹進行適度重剪。剪去枝條受凍的枯稍部分,隨同桑園清理出的枯枝落葉搬離桑園,集中燒毀,以殺滅桑園越冬蟲卵和殘留病原菌,可有效預防或減少春季芽枯病、杈枯病、干枯病、赤銹病[1]等桑園病蟲害的發生。
1.5 重視桑樹病蟲害防治工作 要做好桑園病蟲害的預測預報,科學組織和指導防治工作,重點防治早春桑象蟲、桑尺蠖等害蟲,確保枝條發芽率,提高春季桑葉產量。
2 周密制定生產計劃,適時調整養蠶布局
(1)各蠶區應根據當地春季氣候特點、桑樹品種和長勢、主推蠶品種性狀及蠶農的生產習慣等綜合因素,全面均衡分析,及時調整養蠶布局,切實做到“以葉定種,種葉平衡”[2]。
(2)根據各地區桑樹生長及氣溫、光照等情況,并考慮防止春蠶大蠶期及蔟中遭遇高溫襲擊(蠶種繁育單位還要考慮高溫對交配的影響及冷藏浸酸種[3]的冷藏時間),避免夏伐過遲而影響秋葉及明春桑葉產量等因素,科學確定春蠶出庫催青時間。
(3)如遇“倒春寒”等惡劣天氣,在低溫和凍害沖擊下,桑樹發芽推遲、生長較慢,應及時做好春蠶蠶種出庫催青時間和飼養量的調整。推遲出庫時間,并適當調整春、夏(秋)蠶飼養比例,可有效延長桑葉生長時間,增加桑葉產量,最大程度地確保全年飼養量不受影響,減少蠶農損失,避免養蠶過量和用不成熟桑葉養蠶。
(4)合理選擇蠶品種。由于家蠶育種方向和目標的不同,決定了春用品種與夏秋品種的本質差異,對飼養環境和營養條件有著不同的要求。春季盡可能使用春用蠶品種,安徽省主要蠶區宜主推優質、大繭形、多絲量品種如“菁松×皓月”、“黃·山×平·湖”、“681×682”等,其次是“蘇·菊×明·虎”等,利用春季良好氣候環境和葉質等有利條件,充分發揮春用多絲量蠶品種的優勢,確保春季蠶繭產量和質量。
春季在有可能調劑到春用種源的情況下或工業廢氣(氟)污染不是很嚴重的蠶區,對于“秋種春養”[4]生產方式及兩廣地區所推廣的全繭量和繭層率偏低的多化性血統品種(如“兩廣二號”)等應謹慎使用,以免影響蠶繭產量,給蠶農造成損失。
(5)根據2013年安徽省蠶種繁育和入庫情況,2014年全省可供春蠶用種數量極其有限。各級蠶種管理部門和用種單位應及時掌握可用種源信息,依據本地區計劃用種情況,抓緊聯系從省外調濟,以滿足本地區春蠶生產用種。
3 規范春蠶生產措施
3.1 做好養蠶前的準備
利用春蠶前農閑時間,統籌規劃,做好蠶室、蠶具和主要消耗用品的準備。對受損蠶室或蠶具及時維修或添置。同時,根據桑園面積和桑樹長勢,準確預測春季桑葉產量,確定當季訂種量。
3.2 認真落實補催青措施
(1)由于安徽省春蠶早期易遇低溫,蠶種發到共育室或農戶蠶室后仍需按照催青標準溫、濕度(25.5 ℃,干濕差1.5~2 ℃)繼續保護(補催青)[5],確保胚子發育齊一。蠶種點青齊一后,平攤成1.5平方尺(相當于0.166 m2)的面積,遮光黑暗,第3天早晨5時感光。
(2)采用“塑料薄膜全防干育”,嚴格控制1~3齡蠶的標準飼育溫度(1~2齡:27~28 ℃;3齡:26 ℃),確保小蠶發育整齊,做到“十天三眠”[6]。
3.3 高度重視消毒防病
消毒防病是春蠶生產的重要環節,蠶座安全的根本保障,是養蠶工作的重中之重。
3.3.1 認真做好養蠶前的環境衛生打掃和室內外全面消毒。對蠶室、貯桑室、蔟室、采??稹⑿Q網、塑料薄膜等要一次性全面消毒;將大棚地面泥土刮去一層表土,墊上新土,刮出的舊土及清理出來的垃圾應集中處理,制作堆肥;用石灰漿把蠶室內墻壁粉刷一遍,以覆蓋可能存在的病原菌。注意合理配制和使用消毒藥劑。①氯制劑消毒(漂白粉等):濃度1%有效氯的澄清液,噴藥后保濕30 min,藥劑當天配(濃度25%有效氯漂白粉1 kg加水24 kg)當天用完;蠶室外環境消毒時應注意在氣溫較低的清晨或傍晚且風速較低時效果最佳。②甲醛類消毒劑(毒消散、毒消安、福爾馬林等):消毒溫度要在24 ℃以上(春季使用必須加溫),保持5 h,密閉門窗24 h。③用新鮮石灰塊化成石灰粉,按2%濃度 配成石灰漿,保持濕潤30 min。
3.3.2 蠶期消毒措施要規范。小蠶對病菌的抵抗力較弱,大蠶期暴發蠶病,往往是在小蠶感染所致,所以,要充分做好小蠶防病工作。要求收蟻當時及各齡起蠶用小蠶防病一號蠶體消毒;特別注意各齡期的提青分批,嚴格淘汰遲眠蠶、弱小蠶;三齡餉食后,每天撒1次新鮮石灰粉。未經消毒的蠶具,不進蠶室;用過的蠶匾、網、墊紙等,曬過再用;貯桑室經常用漂白粉消毒。
大蠶期防病工作,重在以防為主。四、五齡起蠶用大蠶防病一號;蠶座在每天早晨第1次給桑前撒一次新鮮生石灰粉,以起到干燥蠶座、隔離蠶沙和防止病毒病的發生。大蠶期發現細菌病、病毒病等病死蠶應隨即檢出投入消毒盂中,集中挖坑加石灰深埋;發現僵蠶應用廢紙輕輕包裹后燒掉,切不可亂扔,避免導致真菌孢子隨空氣流動污染蠶室。
3.3.3 蠶沙不可亂堆亂放或直接作肥料施入田間。必須倒入蠶沙坑漚熟再用作稻田肥料,但不宜施入桑園。春蠶結束后,蠶室、蠶具要進行全面打掃、清洗和消毒,用過的草龍要燒掉,方格蔟過火消毒收藏。為夏、秋蠶飼養提供一個安全的生產環境。
3.4 推廣輕簡生產技術
3.4.1 小蠶共育。推廣小蠶共育[7]技術有利于集中消毒和小蠶生長,可有效防止蠶病發生,蠶體強健好養,確保穩產高產;有利于節省勞力、房屋、燃料、桑葉及消毒藥品等,降低養蠶成本,增加蠶農收入;有利于栽桑養蠶技術知識的傳播和科研成果的推廣,增強蠶農規避風險的能力。
俗話說:“養好小蠶一半收”[8]。由于安徽省春季5月上旬氣溫偏低,主要蠶區春蠶的小蠶期均需加溫才能保證小蠶的正常發育溫度,而普通蠶農由于受到蠶室條件、加溫設備、能源成本、溫濕度控制較困難等影響,小蠶飼養技術往往不到位。因此,針對目前安徽省蠶桑生產勞動力資源、從業者素質、養蠶技術及養蠶實施等實際,各地應加快改變傳統養蠶模式,積極推廣小蠶社會化、專業化共育技術,實施“十天養蠶法”。
通過專業小蠶共育公司和專業合作社組織養蠶能手飼養小蠶,到三齡或四齡餉食第2次給桑,蠶農從共育戶買回小蠶,一般農戶只養大蠶,每期蠶飼養時間僅10 d左右。專業化共育,由于統一采取相對規范、標準的技術措施,小蠶的飼養環境及營養條件得以保證,發育整齊,有利于增強蠶兒體質和抗病抗逆性,提高蠶農規避風險的能力。
蠶桑生產主管部門要加強小蠶共育戶的組織領導和規范管理,引導共育戶樹立和提高防病意識、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保障小蠶發育整齊,盡量減少蠶頭損失,確保共育小蠶質量,為該地區蠶繭豐收提供有力保障。
3.4.2 大棚養蠶。大棚養蠶[9]是適應蠶桑生產勞動力緊張、粗放型飼養和規模化生產的一種輕簡省力化大蠶(四~五齡)飼養新技術。其具有建棚容易成本低,利于規模經營;降低勞動強度,節約勞力,工效高;消毒徹底,蠶繭產量高;人蠶分離,改善環境等優點。推廣大棚養蠶技術不僅滿足農民提高生活質量的要求,有利于蠶區村鎮現代化建設,也進一步讓蠶農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實現蠶桑生產輕簡化和規模化。
在推廣大棚養蠶技術時應注意:
①養蠶大棚的建設規格和數量,可依照養蠶數量和可供桑葉量而定。室外大棚要選擇在地勢高、干燥、平坦及環境衛生狀況好,通風、排水良好的地方。
②注意大棚環境無害化處理。在傍晚無風時,棚內外用濃度1%有效氯漂白粉液噴灑消毒,大棚周圍挖排水溝,用藥物防治螞蟻。移蠶進大棚前,地面撒石灰消毒,墊稻草、鋪上桑葉,再把蠶移到地面。
③養蠶大棚白天溫度高,注意通風換氣,防止30 ℃以上的高溫,食桑旺盛,注意多給桑;夜間溫度低,注意保溫和控制給桑量。
④宜在大棚內加建地火龍,便于棚內升溫。防止棚內溫度激變導致蠶病發生,尤其是晚秋蠶期更應注意20 ℃以下的低溫。
⑤運桑與除沙通道嚴格分開,嚴防病原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