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麗琴
摘要 [目的]了解上海公園綠地目前的常用和新優木本樹種的使用和適用性狀況。[方法]通過隨機樣點選取和每木調查法,對上海市28個建園年限在1909~2007年的綠地公園進行植物調查。[結果]上海公園綠地常見木本植物有231種,香樟、桂花、女貞等的應用極為廣泛,發現新優樹種56種,數量不足“上海綠化局歷年推薦植物品種名錄”中出現的新優推廣樹種的1/3。同時,部分新優植物出現生理癥狀的主要原因歸咎于上海的土壤偏鹽堿、地下水位高和濕熱環境。[結論]上海對新優樹種的推廣應用還需進一步加強力度,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關鍵詞 公園綠地;頻率;新優植物;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 S68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03-00833-03
Abstract [Objective]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types and adaptability of the common and new superior woody plants in Shanghai parks. [Method] Through random sampling and every tree method, plants in the 28 green parks which were built during 1909 -2007 in Shanghai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 The 231 kinds of common woody parkland are found in Shanghai parks, camphor, laurel and privet are extremely broad application. Discover 56 new superior species, which insufficient number of "Shanghai Greening Bureau calendar plant varieties recommended list" in the promotion of new superior woody plants to 1/3. Meanwhile, resulting in some of the new superior plants appear physical symptoms, which the main reasons attributed to partial saline soils, high water table and the hot and humid environment in Shanghai. [Conclusion] The survey showed that Shanghai need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new superior woody pla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Green park; Frequency; New superior plants; Adaptability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環境、健康的關注,對綠色、自然的渴望將更加迫切,綠化在城市發展中的地位將顯得越來越重要和無可替代[1]。從1998~2003年,上海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逐漸增加,發展迅速。根據市綠化系統規劃,上海市的綠化規模還將大幅度提升。到2010年,人均公共綠地將達到10 m2以上。實際上,2013年上海市的人均公共綠地已經超過13 m2。上海市建設世界城市的戰略目標定位要求在人均公共綠地得到快速有效發展的同時,更要求建設與之相對應的綠化生態體系,適地適樹,發展健康蓬勃的綠化生態環境。因此,上海市在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基礎上,提出實現生態型城市建設的目標,這就需要上海市的綠化建設根據生態型城市發展的總體要求,不斷豐富樹種資源和生態適應性強的植物來構建城市綠化,實現綠化的生態服務功能,構建和諧的人居環境,實現超大規模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根據國家建設部2002年頒布的《城市綠地分類標準》,將城市綠地分為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和其他綠地五大類(城市綠地分類標準,2002)。其中,公園綠地包括了城市內所有大大小小的公園以及各類街道綠地,它占據面積最大,與市民的關系最為密切[2]。
為充分了解上海市目前的綠化現狀,城市綠化發展的實際需求,以及確定綠化樹種的引種方向,筆者通過對上海公園綠地的調查,分析上海城市的綠化現狀和上海綠化的需求,旨在為確定引種目標做好準備。
1 材料與方法
1.1 區域概況
上海地區氣候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溫度在16 ℃左右,全年無霜期約230 d,年平均降水量在1 200 mm左右。
1.2 調查對象
根據上海中心城區綠地分布情況和建成時間,選擇不同時期的具有代表性的綜合性公園、社區公園、植物園,以及近期建成的大型廣場綠地、街道綠地等進行了關于綠化樹種種類、應用情況和生長現狀的調查。如表1所示,共調查28個公園綠地,面積約962.3 hm2,其中解放前建成的有3個,分別是復興公園、中山公園、魯迅公園;解放后至20世紀90年代建成的公園綠地共有8個,分別是閘北公園、人民公園、上海動物園、和平公園、淮海公園、長風公園、上海植物園、共青森林公園;90年代建成或改建的公園綠地有17個,如世紀公園、靜安公園、徐家匯公園、閔行體育公園、延中綠地、大寧靈石公園、濱江森林公園等大型公園綠地。
1.3 調查內容
調查內容包括樹種種類、新梢長勢、葉色葉量、樹冠形狀與圓滿度、病蟲害、應用類型等方面,其中生長狀況由新梢長勢、葉色、葉量、樹冠圓滿度來評定,健康狀況由病蟲害的危害程度來評定。
2 結果與分析
2.1 上海城市公園綠化樹種資源
通過統計28個公園綠地中各樹種,得知上海市常見木本植物有231種,比前期各統計結果有了明顯的增加。如1985年進行的上海市綠化植物材料普查中發現,綠化樹種總數為395種,其中常用或常見的約80種左右[3]。1992年上海植物園、上海師范大學調查結果顯示,上海市常用的園林綠化樹種只有68種[4]。
根據1999年上海交通大學抽樣調查的150個園林植物群落的結果,上海城市園林綠化樹種總數在500種左右,常見樹種為81種[5]。 上海環境保護和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03~
2005)的目標是上海市常用植物種類達到800余種,根據統計的結果來看,還有一定的差距,要進一步推廣優良樹種的應用。
2.2 常用綠化樹種的頻度分析
此次調查的上海市231種常用綠化樹種的應用頻率見圖1和表2。可以看出,在28個公園綠地中,香樟、桂花、女貞、紅葉李、玉蘭、銀杏、石榴的應用極為廣泛,其中香樟、桂花的應用頻率為100%。樹種數量最多的階段為10%~30%,共有98種,約占常見樹種總數的42.4%,主要有東京櫻花、冬青、紅瑞木、牡丹、日本柳杉、柿、熊掌木、重陽木、常春油麻藤、檉柳、構樹等;應用頻率低于10%的主要是梓樹、日本花柏、玫瑰、黃連木、豪豬刺、海州常山、布迪椰子、白櫟、烏岡櫟、亮葉蠟梅、李、黃荊等。
2.3 公園綠地新優植物使用調查
近年來,根據上海市2015年實現生態化城市的要求,樹立綠化科技創新的原則。上海市新建的公園綠地中開始應用外來引種的新優樹種,極大地豐富了上海市的樹種資源。現通過對16個1995年后新建或改建公園綠地的實地調查,將“上海綠化局歷年推薦植物品種名錄”中新優推廣樹種的應用情況初步歸為3類(表3)。
2.4 生長適應性分析
樹種的生長適應性表現是綠化樹種選擇規劃的核心。綠化樹種的適應性強、生長健康,才能發揮它的美化效益和其他生態效益[6]。生長適應性由生長狀況和健康狀況兩者來評判,前者由新梢生長勢、葉色葉量、樹冠圓滿程度來評定,后者由病蟲害的危害程度來評定。根據生長適應性,將樹種分為普適性樹種、有一定立地要求的樹種、生長適應性較差的樹種。
在調查中,普適性的樹種有香樟、桂花、水杉、雪松、廣玉蘭、懸鈴木、日本珊瑚樹、蚊母樹、雞爪槭、海桐、合歡等,也是目前上海應用最頻繁的樹種,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香樟存在葉子黃化的現象。在此類樹種中,總的生態特點表現為喜溫而有一定的耐寒能力,喜濕潤,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或表現出一定的耐鹽堿特性,抗城市污染能力強。在普適性樹種中,生長適應性良好,而目前應用頻率比較低,有待進一步推廣應用的有黃連木、日本柳杉、香榧、天竺桂等。
有一定立地要求的樹種是指與普適性相比較而言的,對上海地區的生態環境相對缺乏普遍適應性,但只要適地適樹,在局部適宜的立地條件下能生長良好,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在這類樹種中,觀賞性為主的樹種較多,其中生長表現較好的樹種有紫薇、女貞、紫荊、龍柏、石榴、夾竹桃、云南黃馨、垂柳等,生長相對較差的有紅葉李、棕櫚等,前者主要是土壤原因,葉子不能表現為紅色,往往帶有褐色,影響觀賞性;后者主要是上海的熱量條件對其生長還是有一定影響,在冬天溫度零下時,葉子表現卷曲、失綠的凍害現象。
在生長適應性較差的樹種中,主要有杜鵑、牡丹、梔子、山茶等,這些樹種雖然整體生長表現不佳,但都是比較重要的觀賞花木樹種,例如牡丹、杜鵑、山茶,都是中國名花。此類樹種生長適應性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喜酸性土壤,耐鹽堿能力弱,喜通氣透水性良好土壤,不耐積水等特性,而上海的綠地目前普遍存在土壤偏堿性,容重偏高以及透氣性差的問題,影響了這類植物在上海的正常生長。
3 結論與討論
通過16個新建公園綠地的實地調查發現,200多種新優推薦樹種中,應用頻率比較高的新優樹種很少,未觀察到的新優樹種占有一半多,表明對新優樹種的推廣應用還需進一步加強力度。在推薦的200多種新優樹種中,有將近一半是色葉、彩葉植物,還有很多花灌木具有突出的景觀效應,可為打造“春景秋色”工程增添優良樹種資源。
總結28個公園綠地的實地調查發現,上海多數公園綠地的物種相對比較單調,許多大型公園的木本植物種類僅在百種左右,且以種植人工選擇的觀賞植物為主。公園綠地中最常用的樹種是香樟和桂花,應用頻率遠大于其他樹種,其他出現頻率較高的還有銀杏、水杉、雪松、廣玉蘭、懸鈴木、無患子、蚊母樹、石楠等。這些樹種過高的出現頻率,使得群落中樹種組成雷同者較多,缺少豐富的組合和變化,造成綠地植物景觀單一。
另一方面,上海早年常用的部分樹種,如刺槐、重陽木、皂莢、榔榆、黃連木等樹種在新建綠地中出現的頻率開始降低,應用減少。盡管這些樹種具有某些缺陷,但多為鄉土樹種,在上海適應性強,能在濕潤偏堿的生境良好生長,應進一步恢復發展,以豐富上海綠地景觀。同時,上海現有的綠化樹種資源與發達城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需進一步推廣新優樹種的應用,加大對外來樹種引種馴化的力度,使其盡快本土化,以不斷豐富綠化樹種,塑造不同的景觀,發揮良好的生態效應。
參考文獻
[1]陳自新.城市園林綠化與城市可持續發展[J].中國園林,1988(5):4-7.
[2] 張慶費,張峻毅.城市生態公園初探[J].生態學雜志,2002(3):61-64.
[3] 施桂弟.上海城市園林植物材料規劃[C]//程緒珂.生態園林論文續集.上海:上海市綠化委員會,1993:61.
[4] 嚴玲璋.略論21世紀上海城市綠化的可持續發展[J].中國園林,1998,14(2):44-46.
[5] 楊學軍,唐東芹,錢虹妹,等.上海城市綠化利用樹種的資源與發展對策[J].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2000,9(4):30-33.
[6] 唐東芹,楊學軍,邵芹英.上海城市綠化樹種的生長適應性調查及規劃意見[J].林業科技,2001,26(5):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