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熱艾·吾努熱別克 高敏華
摘要 圍繞耕地變化及驅動力分析情況收集《中國統計年鑒》2000~2012年的數據,利用新疆自治區近12年的耕地統計數據和相關社會經濟資料,分析了新疆耕地數量的變化趨勢,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耕地面積變化的驅動因子,結果表明,經濟發展動態、人口系統壓力和農業科技進步是影響新疆耕地變化的3類主要動因。
關鍵詞 耕地變化;驅動因子; 新疆
中圖分類號 S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03-00929-04
Abstract According to cultivated land change and driving forces, collecting data of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0-2012, using cultivated land statistic data and relevant socio-economic data in Xinjiang in recent 12 years, the variation trend of cultivated land quantity was analyzed. By using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the driving factors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changes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dynamics, population system pressure and the 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hree main factors for influencing cultivated land changes in Xinjiang.
Key words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Driving factors; Xinjiang
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被變化(LUCC)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約,又受到人文因素的強烈影響,因而成為當今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8大核心領域之一[ 1-5]。耕地是人類最基本的自然資源,是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耕地的數量和質量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區域的人口承載量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保持一定數量的耕地對保障糧食安全和維持區域生態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6-11]。新疆是一個農業大省,是全國糧食基地和特大商品棉基地,保持一定數量的耕地,利用和保護好有限的耕地資源,是當地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新疆土地面積雖占國土總面積的 1/ 6,但其耕地僅占總土地面積的 2.43%,而且由于水資源限制以及風沙作用、土壤瘠薄、土壤鹽堿化等因素的制約,造成全區中低產田面積較大,棄耕現象嚴重,生態環境趨于惡化。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自治區不僅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也加大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耕地面積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鑒于此,筆者擬通過對新疆耕地動態變化及驅動力的研究,掌握該區域耕地變動的空間格局及驅動因素,為該區域合理利用耕地資源、控制耕地的劇烈變動以及環境協調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2]。
1 研究區概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于我國西北邊陲,面積166萬km2,占我國國土總面積的1/6,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新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逐年提高,目前已形成了棉花、糧食、甜菜、林果和畜牧等優勢主導產業。2004年農業增加值444.7億元,比上年增長5.1%,比1978年增長6.1倍。糧食總產量828.53萬t,比上年增長3.4%,比1978年增長1.2倍。棉花產量175.25萬t,占全國棉花總產量的27.73%。現代畜牧業不斷發展,2004年末牲畜存欄頭數達5 206.37萬頭(只),比上年增長3.6%,比1978年增長10.7倍。肉類總產量128.13萬t,比上年增長11.4%,比1978年增長12.3倍。新疆特色農產品發展方興未艾,棉花、啤酒花、番茄、紅花、枸杞、哈密瓜、吐魯番葡萄、庫爾勒香梨、和田石榴等特色農產品飲譽國內外,其中啤酒花占全國總產量的70%,枸杞占50%以上,紅花占60%以上。新疆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商品棉、啤酒花和番茄醬生產基地,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和甜菜糖生產基地。
2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 圍繞耕地變化及驅動力分析情況收集新疆2000~2012年的數據,其中指標包含耕地總面積(hm2)、第一產業總產值所占比例(%)、第二產業總產值所占比例(%)、農村人口人均住房面積(m2)、城市人口人均住房面積(m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元)、第三產業總產值所占比例(%)、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元)、工業總產值(億元)、總人口(萬人)、糧食產量(萬t),共11個指標。數據來自 《新疆輝煌 50 年》以及《新疆統計年鑒》,部分數據取自《中國統計年鑒》等統計資料、圖件。
2.2 研究方法
將收集數據錄入Excel,核查數據完整性、準確性,核對無誤后導入SPSS21.0進行數據統計。各指標均為定量變量,采用平均數、標準差、最大值、最小值、年均增減數、年增長率表示,同時計算各指標年均增減數、年均增長率。采用因子分析對影響耕地變化及驅動力的10項指標采用主成分分析,分析指標間內部相關性,同時對指標進行降維,尋找相對綜合的指標慨括耕地變化驅動力指標。
3 結果與分析
3.1 指標變化情況
分析11項指標在2000~2012年的變化情況,由表1可知,耕地面積年均增加4.5萬hm2,年增長1.2%。有3項指標保持年均10%以上的快速增長,分別為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年增長2 204億元,年均增長21.4%)、工業總產值(年增長1 327億元,年增長17.3%)、人均新疆生產總值(年增長16 823億元,年增長13.5%);另外有2項指標呈現負增長,分別為第一、三產業總產值所占比例,年均下降分別為1.5%、0.8%。
4 結論
該研究揭示了新疆耕地利用變化的趨勢及驅動機制,為新疆耕地資源合理利用提供了決策依據。基于2000~2012年新疆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方法,對新疆耕地面積變化的過程及主要驅動力進行了分析,并建立了新疆耕地面積變化驅動力模型。研究表明:2000~2012年新疆耕地面積總體呈明顯的減少趨勢,經歷了“ 緩升-下降-上升-平穩”4個時期,由快速減少到緩慢減少的過程,導致新疆耕地面積減少的驅動力主要是經濟發展動態、人口系統壓力和農業科技進步。耕地面積的階段性減少主要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密切相關,而人口增長對耕地減少的驅動也不可忽視。受統計數據以及技術方法的限制,筆者主要研究了耕地面積變化及驅動機制問題,而對土地類型的時空轉換未做研究,未來不僅需要基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計數據,更需要利用遙感技術手段,快速獲取大量、可信的分類基礎數據,在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力的定量分析以及社會經濟與環境效應的影響等方面開展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秀彬.中國近20年來耕地面積的變化及其政策啟示[J].自然資源學報,1999,14(4):329-333.
[2] 熊鷹,王克林,呂輝紅,等.湖南省耕地動態變化及驅動機制研究[J].地理科學,2004,24(1):26-30.
[3] 楊桂山.長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數量變化的過程與驅動機制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1,16(2):122-127.
[4] 李景剛,何春陽,史培軍,等.近20年中國北方13省的耕地變化與驅動力[J].地理學報,2004,59(2):274-282.
[5] 王秀蘭,包玉海.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研究方法探討[J].地理科學進展,1999,18(1):81-86.
[6] 周炳中.江蘇省耕地變化及其驅動機制的數理探討[J].土壤學報,2003,40(5):665-671.
[7] 張永民,趙士洞.近50年赤峰市耕地動態變化研究[J].資源科學,2002,24(5):19-25.
[8] 何書金,李秀彬.環渤海地區耕地資源變化及動因分祈[J].自然資源學報,2002,17(3):345-352.
[9] 俞勇軍,陸玉麒.江陰市耕地變化驅動因素及耕地利用效率定量研究[J].經濟地理,2002,22(4):440-443.
[10] 蔣乾,王海力.四川省耕地變化及驅動力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1(23):164-165.
[11] 譚雪蘭,段建南,朱紅梅.長沙市耕地變化的時空特征及其驅動力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2):240-244.
[12] 蔡文春,楊德剛.新疆耕地變化及驅動力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6,20(2):144-149.
[13] 王秀蘭,包玉海.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研究方法探討[J].地理科學進展,1999,18(1):81-86.
[14] 湯江龍,趙小敏.江蘇省經濟發展與耕地數量動態變化及對策分析[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4):54-58.
[15] 劉旭華,王勁峰,劉紀遠,等.國家尺度耕地變化驅動力的定量分析方法 [J].農業工程學報,2005,21(4):56-60.
[16] 瓦哈甫·哈力克,海米提·依米提,塔西甫拉提·特依拜登.綠洲耕地變化趨勢及其驅 動力——塔里木盆地南部策勒綠洲為例[J].地理學報,2004,59(4):608-614.
[17] 徐建華.現代地理學中的數學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