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玉等
摘要 崇州市目前正在實施的“10萬畝糧食高產穩產高效綜合示范區”依托的是近年來建立的“1+4”農業模式。該模式是以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為核心,通過農產品公共品牌引領,“專家大院”的農業科技支撐,“農業服務超市”的社會化專業化保障,農村基層融資平臺推進,四位一體助推現代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的“1+4”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它解決了農村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問題,確保了糧食安全,促進了農民增收,構建了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完善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對全國的農業農村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和示范意義,具有推廣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 “1+4”;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現代農業
中圖分類號 S-9;F3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03-00951-02
Abstract The 100 000 mu of high and stable yield of grain demonstration area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1 + 4” agricultural model in Chongzhou. The model was set up with land stock cooperatives as the core, guide through the publ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brand, “expert courtyard”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agricultural services supermarket” the specializ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rural grassroots financing platform promote, standardized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1 + 4” new type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It solves the key problems during the process of rural development, ensure the food safety, promote the farmers income increasing, build the intensive, professional, organized and socialization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improve the rural basic management systems, it has very important reference and demonstration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has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popularizing.
Key words “1 + 4”; New typ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ode; Modern agriculture
近年來,崇州市立足自身實際,圍繞解決“怎樣種田”、“誰來種田”、“誰來帶頭”等問題,探索實踐了“圍繞一個土地股份合作社,通過農產品公共品牌引領,‘專家大院的農業科技支撐,‘農業服務超市的社會化專業化保障,農村基層融資平臺推進”,四位一體助推現代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的“1+4”新型農業經營體系[1],培育了一支現代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開創了糧食生產新局面。
1 崇州市農業生產經營基本情況
崇州市地處成都郊區,年輕人都進城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和小孩,常常無人種田。2010年4月,當群眾反映農村缺少勞動力和種田人的困境后,崇州市農村發展局(農發局)經過無數次討論,想到了培養職業農民的種田路子。2010年,經過農發局推薦,崇州市第一位農業職業經理人周維松受聘擔任了崇州市在隆興鎮黎壩村成立的成都市第一個土地股份合作社——楊柳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職業經理人,農戶自愿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種田規模達到了6.75 hm2[2]。農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把土地集中起來交給職業經理人來運作經營,是崇州也是成都市的一個創舉。2012年9月,該市還引導了100余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了崇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該聯合會專門為專業合作社會員單位提供管理服務等,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序發展。據悉,崇州市的這項探索也屬成都市首創。
2 “1+4”現代農業模式的主要做法
2.1 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2.1.1 農民自愿,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合作社對入股土地面積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實測、確權頒證的面積為依據,每6.67 m2為1股,以戶為單位成為合作社股東,入股期限一般為1年,待試行期滿后再協議具體年限。股權可以繼承,經本合作社同意可以轉讓、抵押,但入股協議期內不得退股。合作社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主經營、自我約束、民主管理。合作社實行保底分成、年終分紅,收益一般在提取10%公積金和風險基金后再按股分配,具體方案由股東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后執行。在經營過程中,合作社聘請能人(即農業職業經理人)管理業務。土地股份合作社按照《章程》選舉理事會、監事會,產生理事長、監事長,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2.1.2 生產成本社員自籌,財務規范管理。農業職業經理人預算土地股份合作社生產成本后,首先由社員按照入股面積籌集生產成本,由理事會統一進行生產經營管理。其次,若社員沒有能力或不愿籌集生產成本,由合作社理事會開展社員資金互助,明確互助的金額、還款時間等,吸收民間資本參與土地合作社發展,政府給予社員互助資金貼息扶持,拓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生產經營資金渠道。土地股份合作社生產支出,由職業經理人提出申請,理事長和監事長共同審簽列支入賬。土地股份合作社農資和農機具的放置、申領、使用、處理實行專人負責。收支情況及時公示,接受社員和監事會的監督。
2.1.3 利益聯結方式靈活多樣,保障農民利益。土地股份合作社利益聯結機制和分配方式靈活多樣,由職業經理人與入社社員共同協商決定,通常采取除去生產成本經營純收入按1∶2∶7比例分配(10%作為公積金、20%作為職業經理人傭金、70%作為社員土地入股分紅);再輔以超產分成(如水稻保底產量6 000 kg/hm2,超產部分按1∶3∶6分配,即10%作為公積金、30%作為職業經理人傭金、60%作為社員土地入股分紅),以及保底二次分紅。
2.1.4 統一管理,實行科學種田。理事會代表社員負責決策“種什么”,農業職業經理人負責“怎樣種”、“如何種”,提出具體實施意見、生產成本預算、產量指標等,交由理事會討論通過后執行。農業職業經理人統一組織生產管理,開展“四新”(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示范建設,推進“六良”( 良種、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機)配套,實行科學種田。
2.2 建立健全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
2.2.1 農業職業經理人實行雙向選擇。對符合推薦條件、經核實自愿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人員納入培訓名單,通過完善培訓條件、創新培訓機制,提高培訓的針對性、有效性,對職業農民進行“面對面”指導、“手把手”示范,讓職業農民在“干中學、學中干”,實現培而有為。
2.2.2 建立農業職業經理人認定標準和認定程序。選擇有一定農業生產管理經驗、在當地具有一定號召力和影響力、具備一定組織能力、自愿為當地群眾服務的人員,考核通過的頒發農業職業經理人證書,與財政扶持、產業支持、技術服務、金融貸款、社會保障等扶持政策相掛鉤。
2.2.3 強化人才考核和管理。對獲得農業職業經理人資格證書的全部納入人才庫管理,根據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民專合組織、農業企業的需求,采取優先推薦、公開競聘等方式上崗。入社社員、行政管理部門每年對農業職業經理人的職業素養、業績完成情況等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農業職業經理人人才庫準入及退出的依據。
2.2.4 搭建扶持平臺,激發創業熱情。2012年,財政補貼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專項資金56萬元,將定期獲得專業培訓。已取得成都市或崇州市相關職能部門頒發的《農業職業經理人資格證書》并在崗的農業職業經理人,最高可獲30萬元的貸款資格,而且還可以個人身份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繳費率為20%,其中個人繳費8%,財政補助12%[3]。
2.3 為加快推進土地股份規模經營發展,探索形成了農業4大服務體系
2.3.1 創建農產品公共品牌體系。扶持打造了“文井源”、“阡陌上善”等一批農業品牌,通過與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訂單服務,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建立農產品公共品牌從基地建設、標準制定、質量監管、產品包裝,到品牌策劃、包裝推介、政策扶持、指導監管與推廣使用等方面的相關制度,構建區域性農產品公共品牌的培育發展與服務管理體系;扶持發展提升企業品牌,引導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創建自主品牌,切實解決農產品銷售渠道聯結不緊密的“賣難”和產品附加值不高等問題。
2.3.2 建立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通過深化院(校)市合作,與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科院和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建立合作關系,聘請相關專家、學者組建農業科技服務團隊,以專家大院為載體,搭建農業科技綜合展示平臺,構建公益性農業科技服務機制,解決農業科技轉化“最后一道坎”和農業科技應用“最后一公里”問題。大力引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新機具和新項目,進行集成整合、集中示范,提升農業科技示范應用水平。
2.3.3 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充分發揮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的作用,整合農資、農機、農技等社會資源,建立以農業服務超市為平臺的社會化服務,為土地股份合作社提供農業技術咨詢、農業勞務、全程機械化、農資配送、專業育秧(苗)、病蟲統治、田間運輸、糧食代烘代貯、糧食銀行等“一站式”全程農業生產服務,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務。
2.3.4 創新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通過多方協調,崇州市將成都農商銀行崇州支行,成都銀行崇州支行,崇州上鎮村鎮銀行3家金融機構確定為貸款受理單位,通過與它們建立的戰略合作關系,建立了農村產權抵押融資風險基金、產業風險互助基金,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直接抵押貸款。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參保面,土地股份合作社種植面積參保率達到100%。
3 “1+4”現代農業模式取得的成效
3.1 實現了土地經營方式的改革創新 “1+4”現代農業模式是對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完善,實現了農民“離地不失地、離地不失權”,既符合土地政策、又尊重了農民意愿,既解決了糧食增產、又實現了農民增收。“1+4”現代農業模式探索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實現了農業由傳統向現代經營的突破性進展,對新時期農業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從2010年至今,崇州市21個鄉鎮141個村已經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360個,入社土地面積8 013.3 hm2,入社4.12萬農戶。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從2003年開始扶持的種糧大戶僅僅形成600 hm2規模經營,其中生產規模13.3 hm2以上的僅有9戶。截至目前,在土地合作社的沖擊下,全市種糧大戶規模經營的土地萎縮到333.3 hm2[3]。
3.2 實現了農業科技的引領,推動了農業科技成果的市場化運作 “1+4”現代農業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自給自足農業經營模式,實現了農業由傳統向現代經營的突破性進展。政府與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公益性質的科技轉化平臺、推廣平臺、應用平臺,建立公益性和經營性綜合服務平臺,將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融入到農業發展的每一個環節,大幅降低科技和社會化服務成本,使得農業技術為農業發展提供更多動力,更好地促進農業增長潛力的發揮,進一步保障糧食安全。
3.3 規模化種糧對農民增收作用十分明顯 規模化種糧帶來的產量提升和生產成本下降,不僅凸顯了顯著的規模經濟效益,從根本上破解了種糧不賺錢甚至虧本的難題,而且使
糧食生產真正成為了有利可圖的產業,糧農也因此增強了務農種糧的內生動力,它用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新模式推動現代農業走向規模化、高端化。統計數據顯示, 2012年崇州市土
地股份合作社水稻規模經營5 400 hm2,平均單產8 400 kg/hm2,比當地未入社農戶平均增產720 kg/hm2,同時還減少投入1 500元/hm2。據測算,崇州市農戶入社后,既可以在土地股份合作社打工掙錢,也可以安心外出務工增加收入,還能減少農忙季節往返費用,戶均年增收6 000元以上。
3.4 探索了低成本、低風險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路徑 “1+4”現代農業模式提供了一條低成本快速實現土地規模經營的路徑,農業職業經理人不需要支付土地流轉費用和前期農資投入就能經營上百甚至幾百公頃土地,他們承擔的風險不大,通過與合作社協商就能夠發展自己的事業,這是過去想做但是根本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
3.5 促進了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培育了新型農民 創造性地產生了農業職業經理人,目前崇州已有農民職業經理1 410名,培訓職業農民4 500余人,關鍵是培育一大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職業農民。由于他們與農戶是委托代理關系,最大的作用是使科學種田、現代生產、經營、管理的技術通過職業經理人得以實現,使新型農民成為了農業科技成果應用的重要參與者。
4 “1+4”現代農業模式發展建議
4.1 進一步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和創新是農民增收、產業增效、社會發展得重要動力和源泉,要緊緊依靠農業科研院(校)的科技支撐作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要通過各種措施,多方合作,使得農業企業內部有良好的運作機制,外部有良好的發展環境。
4.2 大力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工程 加大基層農業推廣體系的體制機制創新與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基層農業綜合服務站,規范服務機制,穩定農業推廣隊伍,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素質,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廣泛、迅速地應用于農業生產經營實踐,為崇州農業發展保駕護航。
4.3 加大對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力度 全力打造一支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主體作用發揮明顯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增加他們學術見識和服務本領,為崇州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4.4 借勢合力推動項目建設 要以“崇州市10萬畝糧食高產穩產高效綜合示范區”建設和重大涉農項目為契機,以成片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為載體,引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圍繞市場優化產業結構,適度發展名、特、優效益農業。
4.5 積極參與發展鄉村旅游業 積極參與發展以農村體驗、休閑觀光和川西民居組團、民國風貌組團、羌寨風情組團串聯而成的特色鄉村旅游業,培育一、三產業互動的鄉村旅游,弘揚“川西壩子”鄉土民俗。
參考文獻
[1] 中共崇州市委黨校課題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創新實踐——對崇州市“1+4”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調研報告[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13(2):63-66.
[2] 粟新林.怎樣種田、誰來種田、誰來帶頭、崇州用“1+4”模式破題[N].成都日報,2013-09-03(4).
[3] 張艷玲.“天府糧倉”不愁種糧人——四川崇州“市1+4”農業經營體系創新調查[N].農民日報,2013-11-11(1).
[4] 杜艷玲,史佳敏,賀秀珍,等.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必須以家庭經營為主體[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3(5):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