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雙祿 王秀英
摘要 對2003~2012年巴彥淖爾地區作物結構的演變趨勢及成因進行了簡要地分析和探討,結果表明:小麥、牧草的種植面積比例呈逐年下降趨勢;玉米、向日葵、油料作物的種植面積比例呈上升趨勢,并趨于穩定;番茄、紅黑白瓜子、西甜瓜的種植面積比例波動不大。根據分析結果對該地區作物結構的調整方向提出了指導性建議:以政策為準繩,加大支持力度;以市場為導向,經濟效益優先;以“優、特”為中心;以產量為基礎,以科技為依托。
關鍵詞 巴彥淖爾;作物結構;變化趨勢;調整方向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03-00940-03
Abstract The evolution trend and causes of crop structure in Bayannaore during 2003-2012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creage proportion of wheat and pasture indicates declining trend; acreage proportion of maize, sunflower, oilseeds indicates rising trend and tends to be stable; the fluctuation of acreage proportion of tomato, melon seeds, melon is not obvious. Several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strengthen policy support; market-oriented, economic priorities; with high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s the center; based on yield, relying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Bayannaore; Crop structure; Change trend; Adjustment direction
作物結構又稱作物構成,指一個國家、地區或生產單位內各種作物種植面積的比例關系。它反映種植業內部的關系和各種作物的地位,體現種植業的類型和特征,是研究農業生產布局的重要內容。在合理的作物組合的基礎上,科學地安排作物內部結構,對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資源,提高農業生產率具有重要意義。
巴彥淖爾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農生產基地之一,筆者基于當地主要作物的種植面積比例關系分析了2003~2012年巴彥淖爾地區的作物結構演變趨勢及成因,并對該地區作物結構調整方向提出了指導性建議,以供參考。該研究主要數據是根據巴彥淖爾市農業局官網公布的信息進行整理獲得。
1 巴彥淖爾地區作物結構變化趨勢分析
1.1 主要糧食作物的結構變化趨勢分析
2003~2012年巴彥淖爾地區主要糧食作物結構變化趨勢見圖1[1]。從圖中可以看出,小麥的比例在2007年以前高于玉米,占糧食作物的主導地位,但從2007年開始總體下降,逐漸被穩步上升的玉米超過,并且差距越來越大。
1.1.1 小麥種植面積比例減少。
第一,小麥的平均市場收購價格上漲幅度較小,個別年份還有下降的情況[2];
第二,種植成本持續上漲[3],而產量并沒有增加,個別年份還有下降的情況,致使小麥種植凈收益持續減少;
第三,種植小麥的凈收益明顯低于玉米或經濟作物[2],農民種植小麥的積極性降低,轉向經濟效益高的玉米或經濟作物,導致小麥種植面積減少。
1.1.2 玉米種植面積比例增加。
玉米是國家進行糧食直補的主要作物,玉米價格穩定,農民收益相對比較高;近幾年巴彥淖爾地區畜牧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飼料玉米需求量不斷加大;玉米產量穩定,玉米的秸桿還可以進行青貯,糧草兼用,對發展農區畜牧業很適合[4]。另外玉米作為一種生物能源大量用于乙醇和淀粉的生產,其工業用量急劇增加。強勁的市場需求和可觀收益激發了農民的種植意愿,玉米種植面積也隨之大幅度增加。
1.2 主要經濟作物的結構變化趨勢分析
圖2顯示了2003~2012年巴彥淖爾地區主要經濟作物的結構變化趨勢,從中可以看出,該地區經濟作物主要是油料作物和向日葵,除2003年差別較大外,二者幾乎齊頭并進,呈緩慢上升趨勢,趨于穩定;而番茄、西甜瓜、紅黑白瓜子則呈波動變化,但幅度不大,三者處于同一水平,與前二者差距較大。
1.2.1 油料作物播種面積結構變化趨勢分析。
目前市場食用油價格持續上漲,種植效益明顯高于小麥。油料作物播種面積持續占有較高比例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可以改善地力,改良土壤結構,減少下季作物的化肥投入,從而減少種植成本。
1.2.2 向日葵播種面積結構變化趨勢分析。
向日葵的種植面積持續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主要是種植食葵產量高、效益好。首先,近年來食葵商品收購價格一直走高,尤其是食葵雜交種的商品價位在1.8~2.2元/kg。其次,適宜種植向日葵的土地面積比較大。由于向日葵對土壤的要求不嚴格,所以適宜種植向日葵的土地面積比較大,在巴彥淖爾市現耕種地中有60%的土地適宜于種植向日葵。第三,種植向日葵田間管理比較簡單。由于向日葵適應性比較強,所以從播種到收獲管理簡單,種植向日葵省工、省事。
1.2.3 番茄、西甜瓜、紅黑白瓜子播種面積結構變化趨勢分析。
番茄、西甜瓜、紅黑白瓜子近年來因價格和需求量變化幅度不大,所以種植面積變化不大。
1.3 主要飼用作物的結構變化趨勢分析
巴彥淖爾地區飼用作物主要是牧草(雖然玉米也可作為飼用作物,但因其功能的多元性,一般將其歸為糧食作物中)。2003~2012年巴彥淖爾主要飼用作物種植比例如3所示,除2004年略高外,呈逐漸下降趨勢,并趨于穩定。
2005年之后,由于受良種補貼、退耕還林補貼等國家政策、市場價格波動較大、牧草收割及貯存等手段落后、標準化生產及牧草科技推廣滯后、生產與消費脫節嚴重及其他因素的影響,牧草產業發展起伏波動很大,尤其是受糧食補貼政策影響,牧草種植面積大幅下降。
1.4 各類作物的結構變化趨勢分析
圖4顯示了2003~2012年巴彥淖爾地區糧食、經濟、飼用等3類作物的結構變化趨勢,從中可以看出:該地區經濟作物種植比例高居第一,糧食作物穩居第二,雖有波動但較為平穩,此二類占了絕大部分比例,除2003、2004年外,均超過90%;飼用作物呈逐漸下降趨勢,并趨于穩定。
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保持穩定的原因:一是近幾年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斷加大扶持農業的力度,連續出臺了取消農業稅、補貼、最低收購價等多項惠農政策,保護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二是近幾年糧食價格保持在較高水平,種糧收益有保證;三是多數糧食作物方便進行機械化耕種,不影響外出務工。
番茄、西甜瓜、紅黑白瓜子近年來價格波動幅度不大,因此有一定的穩定性;其他經濟作物如油料作物、向日葵由于高產高效農產品價格普遍上揚,經濟作物漲幅更大,故農民種植熱情高漲。而飼用作物由于多方面原因(“1.3”已分析),種植比例持續走低。
2 作物結構調整方向
種植結構調整的總體思路是:逐步由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二元結構向糧食作物- 經濟作物-飼料作物的三元結構轉變,實現作物生產的多樣化[5]。
2.1 以政策為準繩,加大支持力度
2.1.1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認真落實支農惠農政策,加大財政投入,提高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農業補貼力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鼓勵農民從事現代農業和機械化作業,把國家增加農業投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穩定下來[6]。如鄂爾多斯市烏審旗普及噴灌設施,農田噴灌覆蓋率達100%,農機購置補貼比率達47%,農民種田和機械化作業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再如,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加大設施園藝補貼力度,農民種植設施蔬菜的積極性很高。
2.1.2 加強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
信息服務體系是農業的重要服務體系之一。巴彥淖爾地區科技信息所開通了“12396”農業科技服務熱線以及和巴市科技局施行的科技特派員服務制度,受到當地農民的普遍歡迎和贊譽。
2.1.3 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重要制度供給,農民的利益可以得到保護,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巴彥淖爾地區剛剛起步,大多數農民對此項制度幾乎一無所知,應做好宣教工作,提高農民保護自身利益的意識和手段。
2.2 以市場為導向,經濟效益優先
巴彥淖爾地區的農民信息意識不強,缺乏按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和參與競爭的能力,生產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趨同性。 作物結構調整應以市場為導向,經濟效益優先考慮[7]。
2.3 要以“優、特”為中心
2.3.1 提高農產品品質。
緊緊圍繞“優質、高產、高效”這一戰略目標,及時淘汰那些產量低或品質差的老品種,大力引進推廣適應性廣、抗性強、產量高、加工用途多樣的糧、棉、油、果、蔬等新品種,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
2.3.2 發展區域特色農業。
利用區域自身優勢和市場原則,形成具有鮮明的產業特色產品的生產結構。如磴口、五原的甜瓜,臨河、杭錦后旗、的西瓜和紅黑白瓜子,烏拉特中旗的有機農產品、五原烏拉特前旗的食用向日葵等都有天然的不可復制的水土優勢,這些地區的相應產品以優質而聞名,應繼續發揚,保持其優勢。
2.3.3 調整品種結構。
巴彥淖爾地區作物種植品種及用途較為單一,并且長期使用。適當調整品種結構,種植一些具有特殊品質或用途的品種,可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如,玉米品種中,甜玉米、爆裂玉米、青貯玉米在市場上非常走俏,可適當擴大這幾種玉米的種植面積。
2.4 以產量為基礎,以科技為依托
農業生產中,產量是最基本的追求目標。追求優質不能脫離實際,要在一定產量基礎上進行,否則,若優質農產品的價格優勢不能補償產量減低的損失,農民的收入就會不升反降,優質也就失去了意義。追求產量,一方面通過積極開發與推廣新的作物栽培方式,提高單一作物產量,如番茄化控栽培、向日葵早期移植、青貯玉米寬膜密植技術,均在推廣中。另一方面,提高作物復種指數,提高單位面積耕地的總產量,如向日葵中期救災補植、向日葵麥后移植技術正在推廣,且效果不錯;冬麥—春麥兩茬種植、冬麥—馬鈴薯兩茬種植、麥后復種大豆均在研究中。
3 結語
作物結構調整,是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在保證糧食作物生產前提下,充分利用區域自然優勢,以較小的經濟投資,換取較高產量和較大的經濟利益,有針對性地給予政策支持,結合科技開發,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地調整作物結構。
參考文獻
[1] 農作物統計數據[DB/OL].http://www.bmagri.gov.cn/Pages/DateCenter/CropList.aspx.
[2] 張國鳳.我國小麥種植面積減少應引起重視[EB/OL].(2012-03-06)http://www.farmer.com.cn/jjpd/zzy/zzdt/2012031t20120306_703034.htm.
[3] 巴彥淖爾市人民政府.前三季度巴彥淖爾市農牧業和農村牧區經濟運行情況[EB/OL].(2012-12-02)http://www.nmgcz.gov.cn/nqnsii.asp?id=22361.
[4] 自治區農牧業廳.內蒙古自治區玉米播種面積連續9年穩步增加[EB/OL].(2009-07-17)http://news.qq.com.a/20090717/000355.htm.
[5] 柳鳳敏.調整作物種植結構的幾點淺見[J].農業經濟,2001(5):44.
[6] 張建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問題分析[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17):18-19.
[7] 張義豐,王又豐,周禮.農業結構調整的特點、原則和方向[J].安徽農業科學,2001(29):16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