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明在2014年9月4日《光明日報》撰文指出:當今,大學的課程設置基本上還是“桌餐制”,一個專業吃“一桌飯”,開設大致相同的課程,培養大致相同的人才。“桌餐制”的優點是保證了專業規格,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作出了杰出貢獻。其不足之處,是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專業對口”逐漸成為過去的時代,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快速提上了大學的日程。大學教育的“桌餐制”應盡快向“套餐制”發展。餐前冷盤、主菜、餐后甜點、飲品之類,可以多一些選擇,既保證專業課程的基本要求,還要盡量加大選修課的比重。當然最理想的是“自助餐制”,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特長選課,根據自己的生涯規劃選課。不僅選修本院系的課,也可以選修其他院系的課、其他學校的課、網絡上的課,甚至可以選修國外的課程。這樣,學生入學時雖然學識能力相近,畢業時卻是萬紫千紅。
由“桌餐”到“套餐”,再到學生自主學習的“自助餐”,最需要教育觀念大轉變,需要真正的學分制,需要實現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識教育、應試教育、就業教育。教育觀念的轉變,不僅教育管理部門和教育者的觀念要轉變,學生和家長的觀念要轉變,整個社會的教育觀念也必須轉變。立德樹人,不辱使命。大學要有大學精神,大學生應有高遠追求。這大學精神,這高遠追求,就是要用學術的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造福人民、造福人類。
大學生自主選宿舍事關教育公平
冰啟在2014年9月1日《北京青年報》撰文指出:學生與學生宿舍的關系,本質是租客和房東的關系,因此租客可以選擇宿舍。但一直以來,我國大學宿舍是由校方安排的,學生有意見也沒辦法;有的學校還把宿舍作為公共領域,不尊重學生隱私,限定學生在宿舍里的自由活動。而在校方安排宿舍的過程中,就可能出現不公平,比如研究生宿舍安排,本校本科畢業學生就可“近水樓臺先得月”。
擴大學生選擇權,學校辦學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在學生住宿方面,大學還應該允許學生自主到外租房,尤其對研究生而言,租房可擴大住宿選擇。另外,在學校專業選擇、課程選擇、教師選擇等方面,都應該擴大學生選擇權,應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選擇專業、選擇課程、選擇老師,實行完全學分制教學與管理。
相對于由校方安排來說,學生選擇,會增加學校的管理工作量,但是,這可促進學校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服務水平。更重要的是,這折射出學校的辦學理念,“究竟服務學生,還是管理學生”“是要求學生服從安排,還是注重學生的真情實感”,強調學生對學校服務的滿意度。
當然,給學生宿舍選擇權并不能完全解決學生對住宿和舍友的滿意度問題。在宿舍硬件方面,需要學校完善服務設施,讓學生在宿舍里能更方便地學習生活。在宿舍生活和同宿舍同學關系方面,需要學校推進學生自治,同時為同學配備導師,指導他們在宿舍社區的生活,關注每個學生的學業和人生發展。做好學生的寄宿教育,我國大學還任重道遠。
高校意識形態教育要接地氣
支振鋒在2014年9月2日《環球時報》撰文指出:在文化和意識形態競爭仍然十分重要的今天,重視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是應有之義。高校是產生新知和思想的母機,是思想交流和觀點交鋒的舞臺。影響了這群思想的“母機”,就能影響整個國家和社會。所以,對于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這樣的重要大學而言,再怎么重視意識形態工作,都不為過。
打鐵還要自身硬,高校黨委作為校園意識形態工作的責任者,如果要能向知識分子講清楚,那么首先要自己想明白。經典要熟、道理要會,但更重要的是自己要能夠真正理解當今時代的中國,理解國家的發展和困難、成就與失誤。這樣,才能在做意識形態工作時不會“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自信,新中國60年的成就有目共睹,更不要怕知識分子在國外待久了。事實上,有過長期海外經歷的人,如果能夠獨立思考,會更容易理解和體會祖國發展的不易,更愿意為國家貢獻智慧。正確方式是,用符合高校特點和學術規律的方式來引導知識分子,鼓勵他們利用自身優勢進行比較和實證研究,從而創新理論。對于高校知識分子而言,意識形態的競爭主要還是理論的競爭。理論也是競爭力,如果我們對中國與世界的發展有一套有解釋力的理論,意識形態工作也會更好做。
最重要的還在于,學校進行意識形態工作,一定要走群眾路線,與知識分子打成一片,要真正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