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以前大學的迎新標語,都很“官方”,主要是熱烈歡迎新同學之類,進入新世紀,尤其是“90后”開始步入大學后,迎新標語,增加了“個性”元素,準確地說,不再由學校學生管理部門(學術處或團委)統一制作標語,而是允許學生社團也制作迎新標語,于是迎新標語不再板著面孔。這當然是進步,也讓新生一進校園,就感覺到大學的鮮活。
但是,如果迎新標語的創新,就停留在字面上,就可能出現為創新而創新,以至于為博眼球,搞出一些極為庸俗、惡俗的標語來。像“小妖精們,你們終于來了!”這樣的迎新標語,會讓人懷疑這是一所大學嗎?可能也有人對此辯護,這不過就是高年級學生向新生“示好”,拉近彼此的距離,用得著上綱上線嗎?但問題在于,當標語受到好評時被譽為體現大學生風采,而反應不佳時就說這不過是學生的自娛自樂,這本身就很矛盾。既然迎新標語在校園中存在,它就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審視其傳遞出的價值觀念,營造出怎樣的校園文化。
其實,在國外學校,新生入學之際,是很難看到有什么迎新橫幅的,更進一步說,國外大學根本就沒有我國大學的“橫幅文化”。我國大學每到重大節日、重大活動時,都會到處懸掛橫幅。到處飄揚的橫幅,似乎營造出節日、活動的氣氛,可是,卻與學校建筑風格很不相符,就像一塊塊膏藥,貼在建筑物上,另外,橫幅的內容大多是口號性質的標語,諸如“創造世界一流大學”“培育杰出英才”。
但辦學目標的實現不是靠喊口號,一所大學的理念也不是掛在墻上就能彰顯,大學的精神應該是內斂、從容而自信的,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很少有喊口號的,筆者2011年曾參加麻省理工學院150周年校慶,在舉辦校慶大會的波士頓展覽中心現場,沒有看到一條橫幅,而整個校慶活動,集中在反思學校的辦學上。
大學迎新,最理想的狀態,是學校有充足的準備,讓新生一進校感受到的是規范有序,忙而不亂,學校里沒有任何迎新的條幅,但無論是接待新生的老師,還是高年級同學,都向新生傳遞出大學的精神,在每一個細節的處理上,堅持以人為本。沒有迎新標語的大學,對于我國的學生來說,可能缺乏新生入學氣氛,但辦學要的不是一時的喧囂,而是理性的學業規劃,長期堅持不懈的付出。當然,最根本的問題,并不在橫幅、標語上,而在于大學能否獨立自主辦學,能否做到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人為本。一所大學如果不能自主辦學,就不可能有自己的靈魂;當大學的靈魂不在,它所能向社會展示的,很難是具有靈魂的內容。
(博客鏈接:http://xiongbingqi.blog.sohu.com/305346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