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新浪旗下的微博業務正式在納斯達克上市,市值超過40億美元。面對不景氣的行情,在一路被質疑和看衰的情況下,微博雖然成功上市,但是其前景卻不被大多數人看好。有人認為,雖然微博擁有5億用戶,卻沒有找到合適的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的確,與《微信》朋友圈相比,微博的發展現在已經顯得相對滯后,尤其是移動端,更是其短板。此外,深陷僵尸粉的泥潭,原創消息越來越少,用戶的熱情進一步降低等問題,也讓微博雪上加霜。有分析人士認為,將來能否利用好自身的用戶數據優勢,改進微博開放平臺,拓展移動端盈利途徑,在媒體屬性和商業化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是微博未來發展的關鍵。
有沒有覺得這些言論有些熟悉?如果把“微博”二字換為“紙媒”,幾乎沒有違和感。與微博很相似,近幾年紙媒也同樣被唱衰。也有言論稱紙媒該引導用戶向電子版轉型、向移動端轉型。
就我看來,微博也好、紙媒也罷,都不僅僅是一個媒介,還是一個品牌。粉絲的數量,或者是雜志的銷量,并不是判斷其影響力的唯一標準。在這里,微博和紙媒有一個很相近的地方—都有著自己長期積累的口碑。在這方面,是要強于新興媒體形式的。不過,如何利用“口碑”,是大家都需要考慮的問題。
此外,微博與紙媒還有一個相近之處—用戶消費的不是“微博”,也不是“雜志”,而是其中的內容。也就是說,內容才是兩者的核心競爭力。微博走下坡路,無論僵尸粉眾多,還是原創少,歸根結底都是差在了內容上。與微博相比,紙媒在這一點上的情況稍好,畢竟相對于網絡媒體而言,內容是紙媒的強項。但是,在這個信息過剩的年代,面對泛濫成災的各種真真假假的資訊,紙媒必須花更多地時間去甄選、去精校、去包裝、去修改,為讀者提供更有深度的內容—而這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所在。這是我們的挑戰,更是我們的機會。
在移動互聯網的大潮之下,無論是微博,還是紙媒,都必須在未卜的命運中尋求新的發力點。但是,我始終相信,紙媒在品牌、公信力與內容方面的優勢是很多自媒體所不能比擬的。堅持下去,終會迎來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