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英
梨黑斑病是梨樹的重要病害,主要危害葉、果,在我國梨產區均可發生。梨樹整個生育期及各個部位都可發病,對當年及次年的產量都有明顯的影響,因該病常會和梨黑星病混合發生,很容易造成混淆。現將黑斑病的主要癥狀識別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 癥狀識別
該病主要危害葉、果,幼葉先發病,發生褐至黑褐色圓形斑點,逐漸擴大,形成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中心灰白至灰褐色病斑,邊緣黑褐色,有時有輪紋。發病嚴重時多個病斑,連成不規則病斑,病葉畸形,易脫落。抗性弱的幼果極易染病,初在果面產生1個或多個黑色小點,然后擴大成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顏色變淺,形成淺褐色至灰褐色圓形斑,略凹陷。發病后期病果畸形、龜裂,裂縫可深達果心,果面和裂縫內產生黑霉,常引起大量落果。果實近成熟期感病時,形成圓形至近圓形黑褐色大病斑,稍凹陷,產生墨綠色霉。果實貯藏期常以果柄基部撕裂的傷口或其他傷口為中心,發生黑褐色至黑色病斑,嚴重時深達果心而造成果實腐爛。在梨樹樹梢上感病,先從新梢上出現癥狀,病斑黑色,橢圓形、凹陷,病部與健部之間產生裂縫。
2 發病規律
梨黑斑病屬真菌性病害,通常長勢旺的梨樹發病較輕,土壤缺乏有機質,修剪不合理,地勢低洼易積水的果園容易發病。一般年份4月下旬至5月上旬開始出現病斑,5月中旬增加,6月雨水季節到來時病斑迅速增加,果實于5月上旬開始出現少量病斑,6月上旬病斑較大,6月中下旬果實開始龜裂,6月下旬病果開始脫落。7月下旬和8月上旬病果脫落最多。溫度與降雨是發病的關鍵。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病芽,病枝梢、病葉、病果上越冬。下年春季產生分生孢子,經風雨傳播。3—9月份都可侵染,以4—7月份為侵染盛期。氣溫24~28℃最適合發病,12℃以下,36℃以上停止侵染。氣溫在30℃以上并有連續晴天時,病害停止擴展。一般氮肥施用過多的旺長樹,以及衰弱樹均已發生梨黑斑病。該病每年有3個發病高峰期:第1個在春季3—4月,葉片、花序最先發病,因氣溫低病情一般不嚴重。第2個在5—7月,危害葉片和新梢及幼果,這個階段氣溫回升加快,降雨增多,是發病的高峰期,一旦發病會很快擴散,防治不及時極易造成早期落葉,新梢停止生長和果實畸形。第3個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主要危害果實,易造成采果前大量落果。
3 防治方法
防治梨黑斑病,應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1 農業防治
一是選用抗病品種,新建梨園時,選擇抗性較強的品種栽植,如金水1號、金水2號、黃花、湘南等品種,均比豐水、幸水等品種抗病。目前,湖北省選育的早熟梨121-13-85,及極早熟梨115-3-1等新品種系列抗性強,各地可選擇種植。二是冬季實行清園消毒,減少越冬菌源基數。三是易感品種進行套袋保護果實不致受害。
3.2 藥劑防治
(1)在梨樹萌芽前,可選用甲基硫菌靈3~5波美度石硫合劑、代森錳鋅、堿式硫酸銅等對水噴霧,消滅越冬菌源。(2)發芽至開花期,可以選用多抗霉素、苯醚甲環唑、代森錳鋅、烯唑醇、異菌脲等噴霧防治。(3)生長期的防治,噴藥次數應適當增加。一般在4月下旬至8月上旬均需噴藥保護。如梨樹謝花后噴1次66.25%的仙生藥液600倍液,過10~15天再噴1次,以毒殺越冬菌源及孢子,以后每隔15天左右視病情情況,用大生M-45可用800~1 000倍液與仙生600倍液交替使用。可選用的藥劑還有:50%異菌脲(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10%多氧霉素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選用1∶2∶240波爾多液交替使用,間隔期為10~15天。特別是在采收前1個月,可用大生M-45,或10%多氧霉素1 000倍液,或36%的特菌唑1 500倍液或果病靈700倍液噴霧,保護梨果不受損失,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