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提起地球的自轉,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它是一個不容置疑的真理,但如果讓人們對此作出證明,或許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對于人類初次作出的對地球自轉的證明來講,曾發生過下面一個故事。
16世紀時,“太陽中心說”的創始人哥白尼曾依據相對運動原理提出了地球自轉的理論。可從他提出這一理論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一理論只能停留在讓人們從主觀上接受的水平,直到19世紀才被法國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學家,用他自己設計的一項實驗所證實。
傅科是用一種特殊的擺來進行實驗。這個擺由一根長60余米的纖細金屬絲懸掛一個27千克重、直徑約30厘米的鐵球所組成。當時人們把這種從未見過的“超級擺”稱之為“傅科擺”。
1851年的一天,傅科在法國巴黎萬神廟的圓頂上將他親手制作的傅科擺吊上,讓擺在廣場上悠然自得地擺動著。這時,成千上萬人前來觀看這一奇妙的實驗。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他們發現了奇跡,那就是擺在悄悄地發生著“移動”,并且是沿順時針方向發生旋轉。有的人在擺動開始時,明明看到擺球運動到自己眼前,又蕩了回去,可經過一段時間后,擺球竟離自己越來越遠。這對于圍觀的人們來講,他們通過對現象的觀測都得出這樣的結論,眼看著自己沒有移動,那一定是擺平面發生了“移動”。
其實擺動的平面是不會發生移動的。我們知道作為一種物質運動形式,擺是無法擺脫地球自轉的。傅科選用較長的金屬絲,是為了讓擺動的時間達到足夠的長度,這樣便于觀察擺動的變化,同時選用較重的擺球,是為了增加擺本身的慣性和動量,以克服空氣的阻力,一旦它擺動起來,作為一種運動狀態,有滯后于地球自轉的慣性,即能夠減少地球自轉的影響。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分析,由于地球的自轉,每一個觀測者都被地球帶著運動,盡管觀測者站在原地沒有動,可腳下的地面是動了,也就等于把觀測者悄悄地帶離了原地。因此,真正沒有移動的是擺動平面。
傅科擺的擺動作為地球自轉的有力證據,現已為世界所公認。我國北京天文館的大廳里就有一個傅科擺,一個金屬球在一根系在圓穹頂上的長長細線下來回擺動著。下面是一個刻著度數的像鐵鍋似的大圓盤,人們可以由此讀取擺動平面旋轉的度數。前去參觀的人們都喜歡在這里停留一段時間,親眼看一看地球是怎樣自轉的。
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課外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