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安軍
1988年,17歲的我初中畢業回到家鄉——周至縣樓觀鎮周一下河夾村。那年代,農村仍沿襲種糧的老傳統,家家的日子都過得緊巴巴的,一次,我偶爾從收音機上聽到陜西渭北一帶農民依靠種植蘋果致富的信息后,內心不禁為之一震:現在實行改革開放了,黨中央號召“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像父輩那樣固守在這片黃土地上,無所作為??!我開始精心謀劃自己的人生之路,決心在家鄉這片廣袤的原野上干出一番火紅的事業。
是年秋,我進入縣第一職業中學果樹管理班,開始全面系統地學習果樹栽培知識。對果樹學興趣日增,愛得如癡如醉。成為班里最勤奮的學生,頗受老師器重和同學們的好評。
1991年,我去北京看望多年未曾晤面的伯父,在伯父家里,一位農業專家著述的《葡萄高產栽培》一書,深深的吸引了我。我想:原來高科技的魔力如此誘人,農業的前景如此廣闊,真是夢幻啊!當年,20歲的我深入到附近的秦嶺北麓,采集野生獼猴桃苗,通過拜訪獼猴桃專家張清明,結合所學的果樹知識進行嫁接后,開始在自家的責任田里種植。這是我村專業栽植獼猴桃的發端。
3年后,到1994年,周至縣委、縣政府倡導全縣平原地區大力發展獼猴桃。一股栽植獼猴桃熱潮廣泛興起。那些年,每千克獼猴桃售價一度可賣5~8元,一畝地經濟收入約在1.2萬~1.5萬元,能頂七八畝糧食作物收入。獼猴桃一躍成為市民心中的“富貴果”了。初嘗甜頭的我認為,作為一名有志青年,決不能私欲太重,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只有引導鄉親們走共同富裕之路,才是發展農村的唯一出路!
那年,楊凌開始舉辦農業高新技術博覽會。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盛會,眼界大開,原來,只要掌握農業科學技術,農村同樣也是大有可為的!
在農閑之余,我上縣城,進古城西安,購置了許多果樹栽培、科技作物與管理、園藝學等書刊,如饑似渴地學習,并赴西北農大拜師,虛心求教。多年來,我每年省吃儉用,拿出800多元錢訂閱陜西科技報、農業科技報、河南科技報、陜西農村報、西北園藝、北方果樹、農村百事通、果農之友等報刊雜志,通過收聽陜西人民廣播電臺“致富大贏家”(原農科新干線),農林衛視農業節目,視野愈加廣闊。我學以致用,親自為自家及親朋好友進行果樹修剪,指導作務。每到農閑,夜晚或雨雪天,結合自己從事果業生產的長期經驗,寫出了大量獼猴桃、板栗、蘋果、鮮桃、石榴等水果科學作務,病蟲害防治之類科普文章,以及當地發生的各種新鮮事,致富經等新聞,共被各種媒體采用1 000余篇,其中陜西人民廣播電視臺用稿逾200篇,由于自己的博學多才而享譽方圓,成為周至縣響當當的“土專家”。
為了博采眾長,我先后與周至縣果樹專家王海水,西北農大果樹所研究員李丙智,陜西省植保站研究員郭民主,以及果農報、瓜果蔬菜報等媒體加強聯系,多方請教、互通信息。在他們的影響帶動下,特別是在縣、鎮、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周一村現已成為全國一村一品獼猴桃專業村。1999年,我采寫的《栽下獼猴桃,結出幸福果》一文在陜西科技報頭版頭條發表,一時在全省引起巨大轟動。
多年來,我除每年參加農高會外,還多次參加山西運城舉辦的果品交易會,果樹栽培技術會,與西北農大教授劉旭峰、退休專家張有平、陜西省植保站主任張創新等專業人士建立了經常性聯系。1997年以來,我和愛人尚艷艷組織了一支果樹服務隊,除每年秋、冬在縣內各鄉鎮巡回服務外,還多次遠赴新疆伊犁、阿克蘇、江西永修縣、浙江金華市,河南西峽縣傳授果樹修剪、作務技術,成為傳播農業科技的“播火者”。
“務果狀元”“鄉土拔尖人才”“優秀回鄉青年”……一頂頂桂冠,一項項殊榮向我飛來,金周至、西安晚報、西安日報、陜西日報、三秦都市報、陜西電視臺及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紛紛報道,使我的知名度與日俱增,名聞遐邇。
我想,一個農民的兒子應該永遠是謙遜的,淳樸的,憨厚的。為農民朋友熱情傳播科技知識,是我無怨無悔的抉擇;在黃土地上干出一場轟轟烈烈的事業,是我畢生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