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煥星
吳茱萸又名米辣子、臭辣子樹等,其果實成熟后性熱味苦寒,可降逆止嘔、散熱止痛。使用吳茱萸與其他輔藥配伍可在羊病治療中發揮積極作用,該組方所含藥物在農村特別是山區較為常見,可就地取材,不僅十分方便,而且經濟實惠。目前,肉羊市場需求旺盛,其中山區散養羊更是供不應求。采用吳茱萸防治羊病可節約診療費用,對于提升養殖利潤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介紹了羊病的分類及其病因,并就吳茱萸在羊病治療中的應用情況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
1 羊病的分類及其病因
羊病的種類較多,其病因、癥狀和誘發因素較為復雜,給該病的診斷和治療帶來了較大困難。從分類上來看,羊病可分為傳染病、普通病和寄生蟲病;從發病原因上來看,羊機體抵抗力低下時,病邪易乘虛而入引發羊病,養殖場飼養管理不當時則會導致羊消化道或呼吸道疾病發生。其中傳染病通常由生物因素引起,其特點是發病急、傳播速度快,易導致羊大批死亡,給養殖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該病具有很強的侵襲性和傳染性,是一種病毒、細菌、衣原體、支原體、真菌在羊個體和群體間傳播的疫病。其中由病毒所引起的羊傳染病主要有羊痘、口蹄疫、羊傳染性膿皰病等。羊普通病通常由非生物性因素引起,比如產科病、內科病、外科病、中毒性疾病和營養代謝性疾病等,通常為零散發病。但羊誤食化學毒物或毒性草時也可導致其大批死亡,造成養殖戶損失慘重。當草料過于單純、粗硬難以消化、更換飼養方式、運動及飲水不足或草料出現霉變、冰凍時,羊易發生臌氣、前胃弛緩、瘤胃積食和辨胃阻塞等疾病,而飼養管理不當是引發該類型疾病的主要原因。寄生蟲病是指寄生蟲侵襲羊的體表及體內,通過吸取機體營養、分泌毒素等途徑導致羊的生理功能出現紊亂,進而出現貧血、消瘦甚至死亡的一類疾病。常見寄生蟲病有螨病、囊尾蚴、肝片吸蟲等,該類型羊病具有較強的侵襲性,多數為慢性消耗性疾病,可導致羊大批發病乃至死亡,造成的經濟損失甚至大于羊傳染病。寄生蟲病通常因為羊接觸了患有寄生蟲病的動物或采食了被血吸蟲污染的草源。
2 吳茱萸在羊病治療中的具體應用
吳茱萸具有順氣、止痛的功效,羊出現肚脹、腹痛時可將20~25 g的吳茱萸成熟籽實搗碎,與經研末的20 g小茴香籽實干品合用。該藥量可用于治療一只成年患羊,如羊較小可酌情減少藥量。通常用藥后10~20 min即可消脹止痛,有效緩解癥狀。如癥狀未完全緩解,可按同樣劑量再用一劑。羊出現便秘時可將15 g吳茱萸鮮品與20 g牛耳大黃鮮品搗碎,兩藥合用并灌服,通常服用2~3劑即可見效;出現腹瀉時,可將15 g吳茱萸鮮品搗碎,將10 g石榴皮干品與5 g魚腥草干品研末,以上三藥采用溫開水兌制后灌服,可排毒、止痛、澀腸,2~3劑后即可止瀉。
羊出現寄生蟲病時可口服15 g吳茱萸鮮品、15~20 g花椒干品,服用1~2劑后可排出死亡蟲體。而灌服20~30 mg吳茱萸濃煎湯可治療羊蛔蟲病,使用吳茱萸與苦楝樹葉適量濃煎湯涂抹羊體表寄生蟲病的患部,3~5劑后便可見效。此外,吳茱萸外用可燥濕止癢,羊螨蟲病使用吳茱萸外用后可明顯減少患羊的擦癢行為,有效緩解其癥狀。
羊出現口瘡病時,可使用吳茱萸干品15 g研末,調和至糊狀后涂抹患處,每天使用2劑,連用3~5 d后便可痊愈。出現翻草癥時,可使用20 g吳茱萸鮮品與30 g已拍碎的生姜煎湯,然后每次給患羊灌服50 mL,使用2~3劑后便可見效。
染上日射病的患羊會出現跛行、吐沫行走不穩等癥狀,觸診耳根時可發現其明顯處于高燒狀態。可使用40 g吳茱萸鮮品與500 mL水煎湯,煎至150 mL后每天分3次給患羊服用,每次50 mL,1 d后即可痊愈。羊的肢體出現外傷或感染化膿時,可使用吳茱萸干品和魚腥草干品研末,使用食醋調和后敷其患部,可獲得較好的排膿、拔毒和抗感染效果,連續使用3劑后傷口可基本愈合。如羊的食欲不振、脾胃虛弱,可使用花椒和少量吳茱萸喂食,短期內即可改善癥狀。
(編輯: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