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
最近聽一位著名企業家談企業管理,其中說到一個事例:每天過了下班的時間后,他看到有個部門經理辦公室的燈光一直亮到深夜,連續一個月,天天如此。他找到該經理的上級主管了解情況:究竟是他的工作量太大超負荷,還是他的工作能力有問題?調查結果是:這位部門經理非常熱心,天天都幫同事干活,基本上是來者不拒、有求必應。所以自己的活兒只好在下班后加班干了。
我滿以為這位助人為樂、先人后己的經理定會得到犒賞,至少受表揚是一定的。沒想到企業家很不高興地批評了他:“老好人一個!不管主次、不分輕重緩急,為了幫別人做事而耽誤了自己的本職工作,能算稱職的員工嗎?”
仔細想想,這位“雷鋒式”的好經理、好同事,用了工作時間,也就是他已經出售給老板的時間,去實施他的慷慨助人,慷的是他人之慨,損害的是老板的利益,難怪老板會不開心。
一個人的時間、精力、能力都有限,做好人好事也得力所能及,不能大包大攬。我們從小到大要上學、要就業、要生兒育女、要盡孝盡責,事情多了去了,把自己的這些本分統統做到位,即使你一生健康無恙,基本上一條命的時間也就差不多全搭上了。
但我們還是常常看到一些老好人對每個人都很好,對有求于他的事滿口答應,受助的人滿意了,他也就開心了。
美國人說,這是一種病,叫“好人綜合征”(good guy syndrome):為了讓別人高興而不敢拒絕別人的要求,為了取悅他人而犧牲自我,有時還會弄得家人很困擾,甚至給家人帶來跟著受罪的感覺。
這種有害的心理疾病,源自“好人”對自己個體價值的信心匱缺,渴望用對他人做好事來換取外來的肯定和贊美,這種渴望一旦成為心理定勢,就會嚴重降低行為者的判斷力和自控力,變成一種可以稱作為“癖”的習慣和依賴。
“你是否在想說不的時候卻說了是?”“你渴望所有的人都贊許你嗎?”“如果有人不喜歡你,你覺得難受嗎?”心理學家說,只要你誠實地回答這些問題,若答案為“是”,那么很可能你已經患上了好人綜合征。
其實,老好人和雷鋒截然不同:雷鋒叔叔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是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的,不管你道謝還是不道謝,好事就這樣在做著;不管你回報還是不回報,幫助他人一定是快樂的。而老好人則不同,老好人是有所圖的,圖的是通過幫助別人,討好別人,讓別人高興、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贊譽,一旦達不到目的,他會崩潰的。
所以,你可以,也應該學雷鋒、做雷鋒,但千萬別做老好人,因為老好人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而是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