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勇
中國獸藥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發展以來,在經營形式和性質屬性上主要經歷了集體初創期、國營企業期、民營私有制期、股份公司制四個時期。2000年以前對獸藥企業的行政管理基本上是以各省畜牧食品局和相對應的縣市畜牧局為主體進行管理和指導,因各省地域經濟特點、科技文化、地方政策督導、行業法規的不健全等諸多因素影響,此時期(特別是1990-2000年這十年)中國獸藥業就猶如“春秋戰國”時代,天下諸侯各自為政,群雄與逐鹿并起。2000年至今,國家對中國獸藥業先后實施GMP、地標升國標、GSP、獸藥包裝及標簽說明書規范化等法規及措施后,中國獸藥業又從“春秋戰國時代”進入了“大秦統一時代”。但由于長期固有的和深入骨髓的低質量、低科技水平、低法制觀念、小農意識、機會主義作祟,致使近十年有余的時間里,中國的民族獸藥業并未能“十年磨一劍”而修成正果,仍然是在被動接受、改造、逃避性應對中匍匐前進。2014年03月28日,在國家食藥監管總局和公安部的聯合發布會上,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長華敬鋒確認了中國即將專設食品藥品違法偵查局,以加強打擊食品藥品犯罪的力量,加之今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訪歐后簽訂的18項協議中,有兩項涉及乳制品,分別是中荷乳制品框架協議、伊利集團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達成的共建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合作。根據中荷協議,伊利集團和瓦赫寧根大學達成的共建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將率先針對牧場管理等奶源上游的技術進行先期開發并實現中國與歐盟乳品檢測系統的同步。結合國內近年來出現的關于獸藥與畜產品的安全事故(三鹿奶粉、阜陽大頭娃、江西海聯、雙匯瘦肉精等事件)以及今年來國家對獸藥生產企業GMP、獸藥經營企業GSP、獸藥技術從業人員的執業獸醫師制以及獸藥制劑的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制度、國標單方制、違禁藥品的限制和監測的法規化等措施不難看出,中國的獸藥業將進入“新國標時代”。
進入“新國標時代”后的中國養豬業發展的形式與養殖特質將會如何?國內動保企業獸用豬藥的運營策略又該如何實施和轉變?
1 新國標獸藥時代下中國豬業養殖模式與用藥特點的轉變
1.1 新國標獸藥時代下未來中國養豬業特點與發展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豬肉又是漢人的主要和大宗肉食品的代表。所以,在正向現代型農業大國轉變的中國,養豬業應是一個既傳統又朝陽、更具有可持續性發展的行業。那么,新國標大單方獸藥時代下,又對中國未來養豬業特點與發展有何影響呢?筆者認為,新國標大單方獸藥時代對養豬業及豬病將帶來如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1)使豬場的生物安全和藥物殘留更具指導性和可控性;
2)更有利于具有養殖技術水平的大中型養豬場的藥物使用和疾病防治與保健;
3)作坊化、散養型、低養殖技術小養殖場將因藥物的“低效”和藥物剛性成本“上升”導致養殖效益降低和疾病難控而退出養豬業。
根據上述新獸藥時代對未來養豬業的三大影響,中國未來養豬業將呈現如下特點和發展態勢:
1)大型規模化、集約化豬場數量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和增進,第二屆中歐養豬業峰會上,中國畜牧業協會副秘書長馬闖稱:中國目前約有6 500萬個養殖場,而其中卻有6 200萬個都非常小(指存欄母豬小余600頭),從生豬規模化養殖配比來看,此結構尚不合理。
2)機械化飼養模式將在未來中國養豬業發展中凸顯越來越重要的經濟優勢,在未來專業化飼養模式下,人力資源專業化、年輕化應是主導,加之國民經濟的提升,人力資源成本將大幅度上升。機械化養豬模式的推廣應用,將大大減少規模化豬場的人力需求量。目前我國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人均飼養豬只頭數還具有非常大的差距,國內目前最領先的養豬企業牧原公司人均飼養量在1 000~2 000頭,而美國和丹麥則是2 000~5 000頭(數據來源:《中國動物保健》2014(04):89)。
3)總體數量規模及結構上將由目前的“金字塔”模式向“紡錘型”模式轉變(見圖1)。特大型養豬場數量在我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無論是企業內部的資金實力、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疾病傳播的制約,還是外部國家因大氣、土壤、水質、廢污等環保問題而采取的限制性政策等因素,筆者認為,超大型養豬場不可能占未來整個養豬行業的主體;小型養殖場及散養模式除同樣面對大型養豬場所遇到的問題外,還將面臨資金、新獸醫獸藥時代養殖技術、抗風險能力、養殖效益的限制和制約,故目前占具有絕對高比例的小規模養殖場和散養戶數量將大幅度銳減;而適合中國國情中大型養豬場將成為未來養豬業的主體。
圖1 2010-2020年中國的生豬養殖業養殖場(戶)結構將由金字塔形狀像紡錘形轉變
(圖片來源:中國畜牧商情網2014-03-26)
4)規模化養豬場地域分布上將逐漸向中國的西部及北部擴進,從目前中國生豬業養殖分布來看,我國中東部及沿海地區明顯占主導地位。據有關數據分析,四川、湖南、河南、山東、湖北、廣東、河北、廣西、江西、江蘇這中國目前養殖前10位的省份出欄量已占全國生豬出欄量的80%左右,分布不均勻。首先是隨著國家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國家西部開發戰略的實施、人力成本的提升及人力資源的內遷化現象,以及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環境保護的需要;其次是未來十年將是中國大國地位的不斷提升和世界多極化格局快速推進期,亞歐各國以及俄羅斯與中國內地的經濟、文化、商業往來的頻繁、加深,甚至一體化模式的推進(上海自貿區模式在中國的擴大或向中西部轉移),民族的融合和生活習慣的交叉影響和多元化轉變,我國中西部、北部對生豬及豬肉制品的剛性需求也會更進一步地得到提升。筆者認為,今后我國規模化養豬業會逐漸向我國的中西部及西北部轉移和推進。
5)環保化、生態化養殖將是未來規模化豬場的發展方向,環保是一個國家可持續化發展的根本,中央和地方政府也日益重視畜牧養殖業的環保問題,從長遠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角度考慮,這也是我們養豬業及從業者應高度重視的問題。環保化、綠色化、生態化養豬是未來養豬業的必然趨勢,我國畜牧法規《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第六條核心條文:《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規定,豬常年存欄量3 000頭以上應編制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近年出現的“黃浦江死豬”“蘭州地下水質”等問題已給我國養豬業敲響了環保警鐘。隨著我國大型規模化、集約化養豬進程的不斷推進,環境保護、豬糞排污等問題不得不提上議程。第二屆中國生豬產業峰會上,中國畜牧業協會副會長喬玉鋒指出,中國生豬養殖環保方面可以向以下三個方面發展:①沼氣處理方式:即把豬糞尿沼氣化處理,沼氣用于生活,沼液用于農田肥料,目前江浙地區規模養豬多用此法;②有機生態養殖法:即生態農業、生態果園、生態牧業一體化,陜西近年來重點投入了專項資金搞生態農牧業;③零排放、循環養殖、自然養殖法等模式和措施。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養殖技術水平的提高,會有更多利于環保的養殖方法和技術模式被引入我國的養豬業中。
1.2 新國標獸藥時代下中國豬業重點疾病、用藥方向與模式分析
首先,豬瘟、口蹄疫等病毒性疾病在未來十年內仍然是中國乃至整個亞太地區養豬業應重點關注的疾病。全球跨境動物疫病防控(GF-TADs)亞太區執委會主席張仲秋表示,按照《亞太區GF-TADs五年行動計劃(2012-2016年)》要求,亞太區各成員國(地區)、FAO、OIE、WHO等有關方面應通力合作、攜手共進,在GF-TADs框架下,把豬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芻獸疫等疾病作為區域優先防控對象,此外,我們還應考慮藍舌病、諾如病毒、扎如病毒、腺病毒、西尼羅河熱病毒等新病原、稀有病原、他國性特定病原以及異種動物的病毒與病原向豬只傳播和感染。
其次,從碩騰動保(原輝瑞)、美國荷本、意大利亞士可、英國伊科拜克、德國拜耳等不同時期進入中國動保領域的優秀外資動保企業的企業理念、產品開發方向、銷售通路及經營理念不難看出他們共同具有以下特點:①設計上主要以消化道、呼吸道、繁殖與產科、營養與免疫抑制、環境衛生與寄生蟲感染為范圍進行產品設計;②藥品對動物保護與應用策略上,注重群體總體水平而非個案治療;③在藥品制劑應用方式上,以拌料口服、外用、環境用藥為主,而非傳統的針劑注射藥為主線;④在藥品核心功能上,重點聚焦在提高繁殖豬群生殖及生產性能上和商品家畜的生長性能領域。
故筆者認為,今后5~10年內,國內動保企業豬藥的開發設計與方向定位上應緊密圍繞當前外資動保的這四項特點進行思考和轉變。
再次,在未來豬菌毒性疾病的防御、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抵制、生長及生產性能改進上,中華民族的瑰寶——中藥、中草藥將發揮重要作用,因為中藥多以天然植物為原料,容易吸收利用,毒副作用小、無耐藥性、不污染環境,故新國標獸藥時代,我們應充分利用中華傳統之優勢和幾千年來積淀的中藥精粹知識及中醫理論來為未來健康、綠色、生態化、品質化養豬發揮獨特作用。從神農嘗百草而編撰的實戰性《神農本草經》到中草藥百科專著《本草綱目》,再到中獸醫學專著《司牧安驥集》《元亨療馬集》《養耕集》《大武經》等無不體現了中華醫學及中醫藥的博大精深,但為什么當前中藥在獸醫臨床上得不到較好的重視和發揮呢?筆者認為有如下主要原因:①化學藥品及抗生素的速效、特效藥理功能沖擊;②我們國人在思想和意識形態上對中藥認識偏差,認為中藥只能調理和預防機體生理機能,而不能治療疾病;③追逐經濟利益和崇洋思想的影響;④國家相關機構對中獸藥管理機制不完善和缺乏科學監測體系,導致中獸藥的假(成分與含量假)、大(夸大作用范圍)、粗(質量粗糙)、亂(生產、經營混亂);⑤國家對中獸醫及中草藥的重視、扶持、指導不夠。故新國標獸藥時代背景下,國內動保企業要想取得突破性的發展、做出特色、與國外動保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和自身的獨特性,今后在豬藥領域應重點考慮中草藥,同時更重要的是制藥企業要在國家相關主管部門的重視、發展和指導下保持行業自律性,不斷深化研究中草藥的藥理特性,加大研究投入和其在豬病臨床應用實踐,再創中獸醫、中獸藥新的輝煌。
最后,從近六年豬疾病感染發病、死亡和對規模化豬場影響來看,筆者個人認為國內獸藥企業在豬藥研制開發、終端銷售與經營以及技術服務支撐上應重點向格拉澤氏病(副豬嗜血桿菌)、支原體肺炎、流感、藍耳病、沙門氏菌、傳染性胃腸炎、大腸桿菌、水腫病、圓環病毒相關疾病、豬葡萄球菌病、鏈球菌病等病癥或病原上考慮和探索(詳細數據見表1)。(未完繼續)(編輯: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