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水義
摘 要:布氏桿菌病是由布氏桿菌引起的一種地方性慢性人畜共患傳染病,對人畜危害都很大。本文闡述了布氏桿菌病的病原、流行特點、臨床癥狀、診斷方法以及防控措施,為預防此病的發生提供技術支持。
關鍵詞:布氏桿菌;病原;流行特點;臨床癥狀;防控措施
布氏桿菌病是由布氏桿菌引起的一種地方性慢性人畜共患傳染病,其主要特點是對生殖器官造成危害,引起生殖器官和胎膜發炎,引起流產、不育和各種組織的局部性病變。布氏桿菌病又稱“波狀熱”或者“布病”。近年來在我市時有發生,給人、畜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本病牛羊發病較多,人感染布病多是在疫病流行過程中感染的,產羔期最易感染。
1 病原
布氏桿菌病的病原為布氏桿菌,呈短桿狀或球桿狀,不產生芽胞,革蘭氏染色為陰性。目前存在的有六種,在我國發現的主要有三種,主要是羊、牛、豬三型。此桿菌對各自對應的動物有很強的毒力,而對其他的動物毒力很小。羊型布氏桿菌對人的致病作用最強,當人們赤手接羔、或處理流產物時,就有可能通過受傷的皮膚感染,或與家畜密切接觸后不洗手就吃東西、揉眼睛、摳鼻子等都可能引起感染,人們食用帶菌未經煮熟的奶、肉等也可引發此病。布氏桿菌對外界的抵抗能力很強,在干燥的土壤、糞水中可以存活幾個月之久,但是對高溫、腐敗、發酵的抵抗力較弱,一般的消毒劑在數分鐘或者十幾分鐘就可以將此菌殺死。
2 流行特點
多種動物對牛、羊、豬等三種布氏桿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感受性,但是自然病例主要見于牛、山羊、綿羊和豬,一般情況下,母畜和公畜相比,母畜易感;成年家畜和幼畜相比,成年家畜容易感染;此病的傳染源就是病畜和帶菌動物。該菌主要存在于子宮、胎膜、乳腺、睪丸、關節囊等處,隨著乳汁、精液、膿汁排出體外,尤其是在母豬流產后隨著胎兒、胎衣、羊水等排出,產仔季節、畜群發生大量流產時,是此病大規模傳播的時期。
此病的傳播途徑可以通過直接接觸(交配)或者接觸被污染了的飼料、飲水、土壤等間接傳染。感染途徑主要是消化道,其次是生殖道和皮膚、黏膜等。蚊蟲叮咬也可以傳染此病;牛羊一起放牧或者一起飼養,也有可能相互之間傳播;動物感染此病可以傳遞給人,人之間相互傳染的想象很少見。
3 臨床癥狀
布氏桿菌病的潛伏期長短不一,有的15 d左右,長的可以達到半年之久。此病的典型癥狀就是流產,但也不是必有的癥狀,多數病例是隱性感染。流產以前,懷孕母畜表現為食欲減退、喜喝水、精神萎靡不振、陰道黏膜腫脹,流出黃色的黏液。母羊流產多發生在懷孕3~4個月、母牛多發生在懷孕5~7個月、豬多發生在懷孕30~50 d或者80~110 d。流產以后常會發生胎衣不下,同時陰道內也流出紅褐色的液體,惡臭氣味,持續大約15~25 d時間,也有的子宮長期有膿,不容易治愈,從而引起子宮內膜炎,影響配種受胎。公畜感染此病以后,容易得睪丸炎或者附睪炎,行走困難,采食量降低,逐漸瘦弱,失去配種能力。還有的病畜有支氣管炎、關節炎等癥狀。和病畜接觸的人也很容易感染此病,人感染布病以后,經常發病慢,開始癥狀輕微,沒有明顯的感覺。有的有低燒、頭暈的現象;癥狀明顯的反復發燒、多汗、關節疼痛。
4 剖檢特點
布氏桿菌病的病理變化主要是子宮內部的變化,流產胎兒主要為敗血性病變,漿膜和黏膜有出血點和出血斑,皮下組織發生漿液出血性炎癥,胸腹腔有微紅色積液,肝、脾、淋巴結腫大。流產之后繼發子宮炎,子宮體積增大、內膜充血、腫脹。公畜睪丸腫大,切面可見壞死病灶和化膿灶。
5 診斷方法
布氏桿菌病的最重要的癥狀就是流產,再結合流行特點、胎膜的變化,可以做出初步判斷。要想確診要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最常用的診斷方法有細菌學、血清學、變態反應等,其中平板凝集試驗或試管凝集試驗最常用,也比較準確。
6 防控措施
對于布氏桿菌病,沒有好的藥物進行治療,只有加強預防檢疫,防止此病的發生。
1)有防疫部門對畜群定期檢疫,尤其是在此病的流行地區,來凈化畜群,檢出的病畜,應嚴格隔離飼養,固定放牧和飲水場。被污染的畜舍、用具等要徹底消毒,流產的胎兒、胎衣及產道分泌物要深埋。每年配種以前,種公畜必須檢疫,確認健康的才可以配種。
2) 嚴禁買賣病畜,從外地引入新畜時,要檢疫合格,并隔離飼養30 d,沒有異常情況出現,方可并群飼養。
3) 健康的牛羊要定期進行布病預防接種工作,注射過菌苗的家畜,不在進行檢疫。常用的疫苗有凍干布氏桿菌豬2號弱毒菌苗、凍干布氏桿菌羊5號弱毒菌苗、布氏桿菌19號弱毒菌苗。
4) 對病畜的處理,病畜檢出頭數不多,而且利用價值不大時,以淘汰屠宰為主。如果病畜數量加多,并且又有特殊價值的時候,可以隔離,對癥治療。對流產并伴有子宮內膜炎的家畜,可以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0.02%的呋喃西林溶液清洗陰道和子宮。嚴重的病例可以用抗菌素或者磺胺類藥物治療。
5) 為了培育健康的畜群,盡量做到自繁自養;實行人工授精技術,培育無病幼畜;對于隱性家畜,精心飼養,經過一段時間基本可以痊愈。(編輯: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