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情況 2014年4月上旬,淮安區一肉雞養殖戶馮某飼養的22日齡12000只肉雞發生以精神萎靡、食欲減退、咳嗽、流鼻液、氣管啰音為主要癥狀的疾病,馮某曾先后使用強力霉素、阿莫西林、恩諾沙星等藥物進行治療,未見明顯效果。筆者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并結合實驗室檢驗結果,確診為慢性呼吸道病。現將該病例的診治情況報告如下:
臨床癥狀 病雞表現精神萎靡,羽毛松亂,食欲減退,蹲伏一隅,不愿走動,流漿液性和粘液性鼻液,打噴嚏,鼻孔周圍和頸部羽毛多被沾污,還表現咳嗽,喘氣和呼吸困難,張口呼吸,呼吸時氣管發出啰音,眼瞼和顏面腫脹,眼部突出,病重者由于眼球受擠壓,發生萎縮,造成一側或兩側眼睛失明。雞體生長停滯,逐漸消瘦。
病理剖檢 剖檢病死雞,可見鼻腔、框下竇粘膜水腫、充血、出血,竇腔內充有粘液或干酪樣滲出物;喉頭、氣管內充有透明或混濁的粘液,粘膜表面見有灰白色干酪樣物,呈珠狀,上呼吸道及氣囊呈卡他性炎,氣管粘膜增厚;肺臟充血、水腫,并有不同程度的肺炎;胸部氣囊呈現纖維素性炎,氣囊壁增厚、混濁,有黃色泡沫狀液體,嚴重者,囊壁上附有黃色干酪樣滲出物。
實驗室診斷 ①涂片鏡檢:取氣管或氣囊的滲出液,用姬姆薩氏染色,可見菌體多為卵圓形或圓形,也有的呈大小不等的球狀體串連成絲狀,呈革蘭氏陰性;②細菌培養:取病死雞的氣管、氣囊、肺、眶下竇的滲出液分別接種于含有0.9%葡萄糖的液體培養基中,37℃,5~6d后,培養液變黃,取培養物涂片鏡檢,結果在氣管、氣囊、肺、眶下竇的滲出液中,可見到小球狀、絲狀的菌體。再將此培養物接種于瓊脂平板上,37℃,3~5d后,可見菌體細小、光滑、透明、圓形,具有一個致密突起的中心點,用放大鏡觀察,呈乳頭狀;③血清學檢查:將被檢病雞的血清或全血1滴滴于玻璃板上,然后再滴加等量的染色的雞霉形體抗原,用火柴棒攪拌涂成約2cm直徑的滴液,并傾斜轉動玻璃板使之充分混合,在2min內出現明顯的凝集顆粒,可確診為雞慢性呼吸道病;④藥敏試驗:采用常規紙片法對上述培養的菌落進行藥敏試驗,結果對泰樂菌素、壯觀霉素、紅霉素高敏,對鏈霉素中敏,對丁胺卡那、阿莫西林、強力霉素、卡那霉素、恩諾沙星和磺胺類藥物不敏感。
防治措施 立即隔離發病雞群,迅速處理病死雞。立即對發病雞進行隔離飼養,對病死雞進行無害化處理,并對雞舍、飼養用具及受污染的場地進行徹底消毒,1次/d,待病情穩定后改為1次/周。
選用高敏藥物,及時治療。選用高敏藥物泰樂菌素飲水,飲水濃度800mg/kg,連飲5d,用紅霉素按50mg/kg比例拌料,對病情較重者,再用壯觀霉素按30mg/kg體重肌注,連用3d,同時對發病雞群補充多維素,以增強雞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對未表現癥狀的健康雞群,用泰樂菌素飲水進行預防,飲水濃度500mg/kg,連飲3d。
加強飼養管理。極力為雞群營造一個適宜生長的環境,保證提供適宜的溫度、濕度、密度,避免溫度忽高忽低和飼養密度過大而擁擠,要保持圈舍良好的通風和采光,防止賊風侵襲,定期打掃圈舍,定期消毒和驅蟲,保持雞舍內環境清潔衛生和地面干燥,保證提供清潔充足的飲水和新鮮全價的飼料,并注意飼料配合,防止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避免或減少各種應激。
經采取上述措施后,至第3d病情有所好轉,采食量逐漸增加,第4d不再有死亡病例出現,至第6d基本痊愈。
小結 雞慢性呼吸道病又稱呼吸道霉形體病、敗血霉形體病,是由雞敗血支原體引起的一種慢性呼吸道障礙的傳染病,也是危害養雞業的重要傳染病之一。雞和火雞最易感染,尤其對1~2月齡的雛雞最敏感,一旦雛雞發病,死亡率達30%以上,應引起養殖戶的高度重視。
本病可經接觸傳染,病雞及隱性帶菌雞是主要傳染源,而由帶菌雞蛋傳染是促使此病代代相傳和傳到遠處的主要原因,此外,不合理的飼養管理、惡劣的飼養環境以及不良的應激均可誘發此病發生,因此,合理的飼養管理、適宜的飼養環境、定期藥物預防、減少或避免各種應激因素以及發病后及時有效治療,是控制本病的主要環節。
(223200)江蘇淮安市淮安區動物衛生監督所
王治國,董曉君,陸壽巖,倪干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