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崢嶸
母豬癱瘓是一種常見病,母豬的懷孕后期或分娩后,突然知覺喪失和后肢癱瘓為特征的急性低血糖,產后癱瘓又稱產后麻痹或風癱(俗稱為“軟骨病”),引起本病的病因不定, 大多是由于日糧缺鈣、磷或鈣磷比例失調,母豬在產前癱瘓影響仔豬生長發育,容易引起產死胎或弱胎,初生仔豬體重偏輕,產后癱瘓發生母豬泌乳力下降,影響仔豬生長。多年來本人在基層接診68例,治愈 64例。母豬癱瘓只要及時治療,如無并發癥的一般很少死亡。
1 病例介紹
病例一:無為縣赫店方崗村孫銀生飼養場一皖南花母豬,已產仔 16窩,平時飼料為米糠、菜皮和少量玉米粉,在懷孕 104天之后,四肢走路不穩,行動遲鈍,食欲減退。3天后不能站立。就診治療,體溫、呼吸正常,糞便干燥,將食料放至嘴邊,能采食但量不多,用 20%葡萄糖酸鈣 150 mL靜脈注尉,因是懷孕母豬,靜脈注射困難,第二天開始采用維丁膠鈣肌肉注射, 飼料中添加狗骨粉飼喂,采用營養容易吸收的飼料,一周后母豬治愈,采食正常,產仔 17頭,其中死胎 3 頭,仔豬體重偏小。
病例二:無為縣蜀山鎮仁泉村魏敬剛飼養一初產太湖母豬, 初產仔 13頭,年齡 11 個月,產后第 10天,出現了弓背、便秘、呆立,不能持久站立,跛行、喜臥,出現異嗜現象,就診后體溫正常,手壓關節沒有明顯痛感,泌乳量下降,拒絕哺乳,肌肉注射維丁膠鈣 10 mL,同時在飼料中添加鈣粉 8天后母豬正常。
2 流行情況
本病一年四季均發生,主要發生在母豬懷孕后、臨產前 10~25 天,母豬生產力越高發病率越高,胎次多的老母豬和初產母豬易發,經產母豬發生機率低,散戶飼養的母豬發病多,專業戶飼養的母豬發病少,母豬產后癱瘓比產前癱瘓的數量多。
3 發病原因分析
3.1人為因素
日糧單一或飼料搭配比例不合理,日糧中飼料占有比例低,母豬日糧基本上是粗纖維飼料,欄舍陰暗潮濕、缺少光照。
3.2母豬自身生理因素
母豬懷孕后期仔豬生長快,仔豬從母體中吸收大量的鈣,為保證仔豬生長發育所需鈣,母豬產后大量泌乳,血鈣隨乳汁流失,造成母體缺鈣。大多農戶所配飼料采用谷粉和豆粉作為母豬飼料的營養主料,其實豆粉的有機磷不但不易被豬吸收,同時還阻礙母體對鈣的吸收,所以大多數群眾所配飼料不僅營養不豐富全面,而且容易造成母豬缺鈣。母豬初配過早和高產齡母豬日糧中鈣磷不足時,就從骨骼中分離出鈣和磷滿足生理需要,造成骨骼缺鈣,引起癱瘓。
4 診斷要領
母豬癱瘓特征比較明顯,診斷應與關節炎、痛風病相區別:母豬癱瘓關節部位疼痛不明顯,體溫一般保持正常,關節炎和痛風病導致病豬體溫升高,手壓關節部位疼痛,痛感明顯,不給觸摸。
5 治療方法
合理調配日糧,力求飼料搭配合理,滿足母豬生理、生產需要,多青綠飼料,補喂礦物質,添加魚粉和土霉素鈣粉,同時對發病豬要及時治療,防止癱瘓時間長引起皮膚等其他疾病。
對于癥狀輕、有食欲、四肢能站立的母病豬,在日常飼料中添加魚粉或骨粉。對于后肢不能站立、臥地昏睡、精神不振、反應遲鈍、肌肉發生萎縮的母病豬,要人為的喂食營養豐富的飼料,增添柔軟的墊料,2~3 d更換一次墊草,經常對母豬進行翻動。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治療:
靜脈注射20%葡萄糖酸鈣 150 mL,一日一次,連續注射一星期,同時在飼料中每日增添 30~50g優質魚粉和骨粉。
肌肉注射維丁膠鈣 10 mL、維生素B 20 mL混合液,一日一次,連續注射5 d。
病情特重的在補鈣的同時進行輸液,輸液時添加10%葡萄糖 300~400 mL,維生素C 30 mL,維持病豬生理需要,增加病豬抵抗力。
6 預防措施
把好種母豬選育,初配母豬要適時,不宜過早,合理淘汰經產母豬,做好母豬基礎免疫,增加母豬的免疫力。母豬在飼養過程中采用科學飼養方式,改變傳統粗放飼養方式,母豬欄舍建造時選擇朝南方向,母豬能曬到太陽。母豬在懷孕前期、中期、后期,添加不同的、合理搭配的營養物質和礦物質,以滿足母豬生理、生產需要的各種營養。堅持預防為主,經常在母豬的日糧中添加各種礦物質,搞好欄舍改造,加強母豬產前產后的護理,多墊清潔、柔軟干草,圈舍干燥、通風條件好,懷孕母豬每天多喂些骨粉、鈣粉,增加營養,飼喂易消化、維生素較多的營養豐富的搭配飼料,是防止母豬產后癱瘓的重要措施。(編輯: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