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小暖
復旦大學的名字,出自《尚書大傳·虞夏傳》:卿云爛兮,釓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第一次讀到這首《卿云歌》時,我還在高三的題海中苦苦掙扎,而今,我已在復旦的校園里行走了四個春秋。四年里,我感受了復旦的氣質,暈染了復旦的光輝,見證了這所百年學府不斷的成長,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一名地地道道的復旦人。何為復旦人?復旦人,有其獨有的氣質,有其引以為傲的“小資”情調,亦有胸懷國家、放眼天下的氣度。
網絡上流傳著一句話: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個邊走路邊唱歌的女生的話,那她八成是復旦的。因為只有復旦才能培養出這么自由而無用的靈魂來。
沒錯,當你行走在復旦校園巨大的香樟樹下,隨便問一個過往的復旦學生:“復旦的精神是什么?”你得到的答案一定是: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自由,在今天依舊是一個說起來太簡單,而實踐起來又太不易的事,卻是一代又一代復旦師生們努力追尋的東西。復旦的校歌里有這么一句話:政羅教網無羈絆。復旦大學自創校以來,就將思想的自由、學術的獨立看作立校之本。自由,就是在復旦校園里,容得下熱火朝天的馬克思主義研討小組,亦容得下目光冷峻的時代批判群體;就是在面對學術時,學生“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的態度。
在某一次的新生入學大會上,楊玉良校長告訴我們:“你們完全可以毫無保留地質疑老師。你們更是可以毫無保留地來質疑校長。”自由是對學生思想獨立源源不斷的鼓勵與支持。
而有趣的是,復旦人堅持的不單單是“自由”,而且還是“無用”。這在不了解的人聽來,簡直是件不可思議的事。中國文人自古以來強調“經世致用”,為何復旦人卻偏要追求無用、并以“無用”為傲?如今的社會,功利主義越來越成為主流,成功意味著“有用”。然而,所謂的“成功”背后有多少人真正快樂?有多少人對失落、悲傷的人懷有憐憫?有多少人懂得去愛別人?有多少人到年老時能對這一生所做過的種種選擇問心無愧?在復旦,我們接受到的教育是這樣的:有很多“成功者”,他們身上的光環讓人眩暈、讓人著迷,也讓人羨慕。但他們往往忽略了智慧、判斷、同情心。這樣的“有用”不是復旦人所追尋的。一個復旦人要追求的是精神層面的成功與卓越,復旦人要做“精神上的貴族”。
精神,是一個被遺落了太久的詞,精神有什么用?于是,“無用”成了復旦人自嘲似的玩笑。在復旦讀書。時時都能體會到這種純粹的“無用”的態度。復旦有許多具有感染力的學者,胸懷著對學科的熱情和對人文的關懷。從他們講課的眼睛里,你可以看到復旦的精神和理想。就像一位同學評論的,“復旦有許多老師都是這么純粹,在談到自己專業時眼睛里有掩飾不住的神采,他們堅守的真與善,是復旦氣質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