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今
北京作為全國的文化中心,文化資源及市場優勢明顯,北京天竺保稅區的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與上海基地同期獲批,而上海已依托其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在全國率先形成了文化走出去的“上海新模式”,這不僅使北京不得不重新審視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在文化走出去中的責任與作為,也對北京探索并建立特色的文化走出去“北京模式”形成了參考與借鑒。
“上海新模式”之新
2011年11月,文化部批準“上海國際文化服務貿易平臺”命名為“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兩年多來,該基地在文化產品交易、倉儲運輸、貿易服務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上海自貿區成立以后,基地又利用自貿區的開放政策,實現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有機結合,成為推動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探索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的首塊“試驗田”。
目前,基地已形成相當的產業集聚規模和示范效應。截至2013年底,基地共聚集了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上海品藏文化藝術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印刷集團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等近200多家文化企業入駐,注冊資本累計已超過35億元人民幣,年稅收貢獻已超過億元,2013年度基地文化貿易新增總量已超過70億元人民幣。
上海大力開展體制、機制、政策、服務創新,有效推進基地的發展。設立聯席會議制度,制定《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上海)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創新政策體系,深化上海自貿區政策,開放文化產業中的游戲機生產和銷售、演藝經紀、娛樂場所等領域,爭取海關總署政策,支持區內文化產品專用倉庫建設,探索保稅展示交易功能拓展,設立文化產品通關專用窗口等。加強服務能力,積極發揮文化產權交易所等交易平臺等服務功能,組織企業參加國際國內品牌展會活動等。
從上海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的發展經驗看,文化走出去“上海新模式”的核心是:“上海自貿區的開放政策優勢+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的專業文化貿易公共服務平臺服務+綜合對外貿易促進服務體系+文化企業的文化服務產品輸出”,從而構建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文化輸出模式。
北京的不足
北京擁有豐富而優質的文化資源,高成長性和實力雄厚的文化機構,國際化的商務服務體系和商務通道,傳承東方文化和彰顯中華文化魅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文化貿易走在全國前列。2013年北京地區文化產品和服務貿易持續增長,進出口總額達到35.33億美元,在各省市中排名首位。
為進一步推動文化走出去,歌華集團與天竺綜保區管委會聯合打造北京天竺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作為文化部和北京市共建的國家級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在2012年底與上海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同期獲批。
北京天竺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將以園中園的形式進行建設,為國際、國內文化生產、傳輸、貿易機構提供專屬保稅服務,實現區內企業自由文化貿易;國內文化產品、原材料進口退稅;國外文化產品進區中轉及存儲免證、保稅、交易免稅;外貿及合資文化貿易、中介、生產企業特許入區等文化貿易促進功能。根據規劃,基地占地260畝,建筑面積50萬平方米,投資總額50億元,預計2015年全部建成并正常運營。
毋庸置疑,北京在推動文化走出去中的資源、渠道及市場優勢非常顯著。同時,北京國家級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在建成運營后也將進一步提升文化走出去的能力和環境。但是,比對橫空出世的文化走出去“上海新模式”,北京必須看到在推動文化走出去體系建設中的不足——
一是從政策環境上看,北京缺乏上海自貿區的開放力度,文化走出去的“政策洼地”效應難以顯現;二是從促進體系上看,北京的文化貿易促進職能及文化資源都比較分散,難以形成促進文化貿易發展的合力;三是從市場空間上看,長三角的一體化優勢更加鮮明,區域間的文化產業分工與協作更加清晰和緊密,北京的市場主體空間有限;四是從服務體系上看,軟性的文化服務商品是北京的主要供給,貿易服務體系的構建必須對文化服務類商品有所側重。另外,北京的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尚在建設中,作為文化貿易高地的品牌優勢尚待發揮。
“北京模式”如何構建
從宏觀層面看,推動文化走出去已上升為國家戰略,而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晚,市場主體規模小,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不足。同時,文化認同及國際通行的“文化例外”原則也形成文化走出去的隱性壁壘。文化走出去亟待各個層面的模式創新。
對北京而言,作為全國的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大力發展文化貿易,積極推動文化走出去,對全國做好示范,既是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使命也是強化首都核心功能、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上海建立起文化走出去“上海新模式”后,如何打造文化走出去的“北京模式”顯得重要而迫切。
北京應立足于文化資源和對外貿易的渠道優勢,借鑒上海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建設發展經驗,著眼于體制創新、機制創新、政策創新和服務創新,集成文化發展的要素資源,重塑文化貿易促進體系,探索與構建文化走出去的“北京模式”,強化全國文化中心地位和國際交往中心功能。
“北京模式”的構建路徑可考慮從以下幾方面著眼:一是加強體制創新,將目前分散在政府各相關部門的文化貿易促進職能進行集中,形成推動文化貿易發展的合力。二是加強機制創新,探索與駐華使領館、文化貿易促進機構長效的文化貿易促進機制。三是加強政策創新,推進在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的部、市、區合作,爭取更多尤其是文化服務貿易的先行先試政策。四是加強服務創新,依托現有的文化走出去發展公共服務平臺,建立政府、行會、企業等組成的多層次、全方位的文化貿易促進服務體系。五是加快平臺建設,重點加快北京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建設與發展,將基地政策覆蓋范圍擴大到全市重點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和集聚區,注重發揮京交會、國際貿易文化促進中心等平臺的文化貿易促進功能。
通過體制、機制、政策和服務的創新,北京也有望形成文化走出去的“北京模式”,即“通暢的對外貿易渠道+綜合的平臺服務+先行先試政策+全方位促進體系”。通過推動文化走出去的區域模式創新,北京將進一步提升文化貿易規模和水平,形成推動文化走出去的高地,更好地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
(作者單位:投資北京投資顧問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