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漪
以膜技術為核心的污水處理工藝,在世界各國已經成為解決污水深度處理的金鑰匙。作為擁有這把金鑰匙的碧水源,十幾年間通過自主研發的膜生物反應器(MBR)技術,提供以膜法水處理為核心的整體技術和工程解決方案,解決“水臟、水少、飲水安全”等水環境問題,為國內水處理行業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攻克水處理難題
2000年悉尼奧運會期間,首次使用的膜處理技術實現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在奧運村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這讓擁有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市政工程水資源管理博士學位的文劍平深受啟發。因而當第二年北京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時,他便決定放下在當地待遇豐厚的工作,帶著家人回國,開辟一片全新的領域。但當時膜處理技術的價格還很高,許多人都擔心國內的城市是否用得起如此昂貴的設備,文劍平則認為如果自己所掌握的膜技術在北京能夠成功應用,那么便可以就此推廣到全國各地。
回到北京后,他和幾個合伙人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辦了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國家首批高新技術企業。“實施污水再生利用需要依靠技術進步,其核心還是技術的突破。污水深度和超深度處理技術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因素。”董事長文劍平表示,自己和團隊很快發現國內的水污染情況比國外更為復雜,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斷增加,污水處理率和達標排放率低,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嚴重,導致水源不斷被破壞,而傳統凈水工藝只能以增加投氯量達到消毒目的,由此增加了城市自來水中消毒副產物含量,目前已在自來水中檢測出170多種消毒副產物,其中大部分是致癌物質,長期飲用必將對人體產生危害。此外,大部分城市的水凈化廠工藝落后,缺乏深度供水凈化能力,一旦水源受到污染便被迫停產減產,無法保障城市供水的需求,加之供水管網老化、銹蝕等原因,自來水的二次污染問題也比較突出。與此同時,國際上以膜為核心技術的整體解決方案來到中國則存在“水土不服”,同時價格成本過高,也讓人望而卻步。因此只有完全掌握了膜核心技術,才能掌握未來國內污水處理的主動權。
經過多年研發與創新,目前碧水源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PVDF增強型微/超濾膜、超低壓反滲透膜以及膜生物反應器(MBR)技術,攻克了“膜材料研發、膜設備制造和膜應用工藝”三大國際技術難題,是世界上同時擁有上述三項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少數企業之一。其中的膜生物反應器(MBR)技術采用集成式、集約化設計理念,具有強化脫氮除磷效果,減排效果遠超傳統工藝。而且MBR工藝的污泥產量少, 可從源頭減少污泥的產生量,降低污泥處置的費用,減少二次污染。整個工程可實現從進水到出水的全程自動控制,維護簡單,有效減少人力成本。以MBR為核心的工藝處理,配合超低壓反滲透技術,其出水水質可達到地表Ⅲ類水,而這是傳統工藝難以實現的。
使用MBR工藝技術進行污水處理可以在實現Ⅳ類高品質再生水的同時,減少COD、氨氮的環境負荷超過40%;如果進一步應用超低壓反滲透技術,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實現污水變成新水源,可進一步提高COD、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的減排。以北京市清河再生水廠二期為例,該水廠應用MBR工藝技術,投資額為4億元,與出水達到國家一級A標準的傳統工藝投資額基本相當,而一天的運行成本僅比傳統工藝增加1.5萬元,平均每噸水增加成本0.1元。
重點項目顯身手
從最初的技術研發到如今旗下擁有近30家下屬企業的上市公司,碧水源的發展伴隨著參與諸多重點工程項目,在國內水處理領域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目前,碧水源已完成數千項污水資源化工程,總規模近1000萬噸/天,每年可為國家新增高品質再生水近40億噸,在太湖流域、滇池地區、南水北調丹江口水源保護地、北京奧運龍形水系工程以及國家大劇院水處理工程、高碑店再生水廠工程等國家水環境重點治理工程中,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在逐步成為行業領軍企業的這一過程中,碧水源的艱辛外人很難體會到。由于創業初期,國內在膜技術方面幾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市場很難開拓。為了提高“膜技術”的認知度,碧水源只能采取“先推出示范項目,然后再收錢”的經營策略,以此打消市場對于這項技術的質疑。“那時候碧水源的官司不斷,曾經有一年總共打了11場官司。雖然我們全贏了,但欠款的開發商都是短期項目公司,最終也沒拿到錢。” 碧水源副總裁何愿平說,按照慣例,碧水源在拿到預付款后便開始施工,但是經常遇到項目竣工了對方卻不結清尾款的情況,這讓資金鏈緊張的碧水源不得不將對方告上法庭。
盡管如此,“示范項目”不斷問世為碧水源的發展帶來了很多機遇,也迎來了首個重點項目國家大劇院水處理工程,這迅速擴大了碧水源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于是企業開始爭取水處理要求更高的密云水庫處理工程,但要想得到這個萬噸級的項目并不容易。除了獲得多個政府部門的認可,企業還為當地制定了水景觀以及后續的房地產開發方案。最終歷經兩年的談判,企業獲得了這一項目。此后,碧水源又先后接手了引溫濟潮奧運配套工程、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龍形水系自然水景工程等重大工程。
“昆明的滇池污染非常嚴重。國家和地方各級領導都很著急,當時我們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研究滇池的狀態以及昆明全市的用水情況,并提出我們的解決方案。當地領導看過方案后,第三天就帶著人來到北京的碧水源總部,經過雙方的技術交流和密云水廠項目展示,最終決定采取我們治理昆明滇池的方案。”正如文劍平在創立碧水源之前設想的那樣,MBR技術在北京的聲名鵲起為企業走向全國打下了基礎,也由此拉開了MBR技術在國內大規模應用的序幕。
企業基因決定成長方向
污水處理行業由于其投資規模大,投資回收期長等特點,長期以來,這一行業均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經營機制較為固化。在文劍平看來,目前民營企業已成為創新主體,積極鼓勵民間投資,可將民營企業引入到污水處理行業,為污水處理行業帶來技術創新,形成競爭,激發國有及經營主體的活力。
按照“廠網分離”模式,今年北京市將繼續推進污水領域市場化建設,包括門頭溝、通州張家灣、順義牛欄山、大興天堂河、延慶城西等5座郊區新城的再生水廠采用特許經營模式進行市場化建設,計劃吸引社會資金10億元。其中碧水源在今年年初中標門頭溝再生水廠二期項目,計劃采取BOT合作模式,目前正處于前期規劃階段。
所謂“廠網分離”,主要是指由于管網不具備運營功能,投資金額和建設難度均較大,需要較強的協調性,因此這部分工作主要由政府來做,然后引入社會資本建廠運營,利用先進技術建造污水治理系統,促進城市再生水系統的良性循環。這種特許經營模式可為政府緩解資金壓力,并讓其獲得更好的服務。對于參與投標,最終中標的原因,總經理戴日成認為,碧水源的膜生物反應器技術在北京推出了十多年,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推動了北京市污水處理地方標準的提高。作為一家在北京成長起來的企業,在提供核心技術和研發制造產品層面,也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關注。
目前碧水源在全國多個城市擁有許多再生水廠項目。“碧水源天生的基因就是要成為一家對社會有意義的公司,目前,這一基因讓碧水源成長為現在的模樣,未來它還會基于此發展壯大長成另外一個模樣。”對于碧水源的未來,文劍平表示,希望三年后它能夠達到1000億市值,而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整個團隊在研發環保核心設備、膜材料以及工藝技術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完善產業鏈,通過資本經營運作購入一些優質的污水廠。同時他還表示,目前針對不同家庭的用水需求,碧水源已開發出凈水機、迷你水廠和直飲機,具備濾芯壽命顯示、內置物聯網GPRS報警系統、24小時在線服務等先進功能。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采用自主核心膜技術的碧水源家用凈水機也將會在老百姓的生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未來,碧水源在進軍國際市場,制造生產國際標準產品的同時,還會考慮在全球范圍內收購或并購先進的環保技術設備公司。